论文摘要
宋代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堪称独树一帜,这与宋诗论的发展和创新密不可分。正是在创新诗论的指导下,诗歌创作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唐代诗歌的自我创新之路。北宋仁宗明道年间,随着“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诗文革新运动应运而生。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诗坛名家以此为契机,在欧阳修的大力倡导下,先后经历了“尊韩”、“慕陶”、“宗杜”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超越“唐音”审美范型的“宋调”。它是以梅尧臣的“平淡”诗风为起点,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高峰为标志,以“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为诗歌理想风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体现诗歌整体精神风貌的风格发生转变必然引起诗歌语言的相应变化。自宋初以来,多种诗歌语言风格共存的现状为诗歌语言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增加了改造的难度。梅尧臣、黄庭坚等有志于开拓诗歌新路的诗人对诗歌语言形式尤其关注,他们不是仅凭着自己的才学天分任性挥洒,而是努力探索诗歌语言的发展规律并认真总结提升为理论。这使宋诗在理论上得以填补空白,并进一步应用于指导诗歌创作实践。由此,奠定了宋诗形式技巧创造的基础,对此后江西诗派诗歌创作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吕本中著《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的“江西诗派”,在北宋末南宋初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其后学却忽略了黄庭坚“句法”理论的创新精神,墨守“成法”最终成为“死法”。首先在理论上对黄庭坚诗论创新精神进行全面充分阐释以期纠正后学之弊的是吕本中。紧接着,陆游、杨万里等“入于江西”而“不出江西”的大诗人以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对吕本中所提出的“活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提高,并在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显著实绩。最终形成了以“诚斋体”为代表的诗歌典范。南宋中后期,江西末流仍是积弊难除,这成为以“四灵”及江湖诗派为代表的诗坛中坚标举“晚唐体”的发端。随后,同为江湖诗派理论家的严羽更提出“以盛唐为法”,宋末元初诗论家方回则在支持严羽观点的前提下,重新强调了江西诗论的重要价值。他们多尝试将几种不同审美范型的古典诗歌进行融合,从而提出一种崭新的理想诗境。儒学的复兴、发展和文化上的集大成意识成为宋诗论自立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一,宋诗的变革不同于唐诗从“缘情”的特点出发,它是站在政教功用的立场上以“气格”为诗。其二,宋人文化上的集大成意识也促使诗人艺术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完善,从而构成了“宋诗’的艺术特质。以苏、黄为代表的典型宋诗就是由技艺间事转入治心养气的人格修养,在重视主体内在心性的体认和反省基础上,创作出理想的诗歌作品来的。通过对宋诗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四次主要“异变”所做的深入探讨,可以从中看到宋诗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深层规律所在:其一,儒释道三种文化发展到宋代最终合流,但是它们对宋诗论形成发展的影响却各有侧重,并非完全融合。其二,宋代诗人有意识地积极吸收消化历代文化知识,特别是诗歌语言、创作技法的丰富遗产,这在诗歌形式技法的改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其三,宋诗论重意理识而轻情景物,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在诗歌审美结构中处于动态的有机融合之中。其四,“以故为新”的诗歌理论不仅是江西诗派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宋代诗歌理论的精髓,其中贯穿着复古主义的红线。本文在“审美异变”的角度上对宋诗论展开深入具体的研究,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平淡诗风之异变;第二章,刻琢诗技之异变;第三章,圆活诗思之异变;第四章,玲珑诗境之异变。诗风、诗技、诗思、诗境这四个主要方面的“异变”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平淡诗风处于中心的位置,其它三者在以波浪式向前发展丰富提高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平淡诗风的特点。由此,全文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宋诗论体系,并呈现出鲜明的宋诗论特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废名诗论研究述评[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英国诗歌传统中的济慈研究——兼评傅修延教授《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02)
- [3].朦胧诗论争与“新时期”诗论观念的转型[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03)
- [4].诗论:只有太阳,照常升起[J]. 东方文化周刊 2016(17)
- [5].浅析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情”“志”之辨[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6].论宋代平淡诗论中的真善美[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试论《与元九书》对《毛诗序》中诗论观点的继承与发展[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6)
- [8].论诗论史中的比兴观[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9].晚清诗论中的“百家争鸣”及时代成因[J]. 学术交流 2017(03)
- [10].个人与非个人——从维庸、艾略特看“非个人化”诗论[J]. 文教资料 2019(36)
- [11].草根、自然与心学——读李少君的诗论与诗歌[J]. 诗歌月刊 2018(05)
- [12].论白沙诗论中的缘情观[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08)
- [13].漫话《红楼梦》与古代诗论[J]. 红楼梦学刊 2020(01)
- [14].李白凤诗论[J]. 社科纵横 2017(12)
- [15].才与学的辩证——从皎然“作用”说看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学问观[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6].二十世纪以来“活法”诗论及杨万里诗歌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 2020(02)
- [17].时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逻辑[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1)
- [18].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J]. 当代文坛 2008(03)
- [19].论唐代格式、复古两派诗论的形成及其渊源流变[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5)
- [20].汉代诗论的建构与五言诗的自觉[J]. 文艺评论 2014(06)
- [21].明代诗论求“真”观念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2].教育博弈诗论[J]. 知识文库 2020(03)
- [23].《岁寒堂诗话》之“诗坏于苏、黄”与用事诗论[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24].沿波讨源,古评今释——古诗词“诗论评析”题的解答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4(06)
- [25].朦胧诗论争中的小插曲与大智慧——论艾青与朦胧诗论争[J]. 理论月刊 2013(04)
- [26].女性批评与批评女性——清代闺秀的诗论[J]. 学术月刊 2011(06)
- [27].《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探微[J]. 名作欣赏 2010(11)
- [28].胡适早期诗论与宋诗关系辨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9].以“起棱、汁浆”为中心谈方东树的诗论[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06)
- [30].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