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是葛兰西作为列宁逝世后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葛兰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之一。本文以文化领导权与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文化领导权及其相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同时力求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人学等多重视域下对这一思想重新审视和阐释。本文第1章主要论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提出的理论渊源、现实背景及其基本内涵。理论渊源不仅涉及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的意大利本土资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和克罗齐的伦理—政治史),也包括作为文化领导权思想直接来源的列宁的“政治领导权”思想以及作为这一思想重要来源的索列尔“革命工团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现实背景不仅涉及到第三国际这样的国际背景的影响,也包括葛兰西对国内背景(资产阶级执政之道和无产阶级实践教训)的反思与总结。在阐述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涵时,本文结合“egemonia”一词的中文释义的论争,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考证了这一词的词源。在此基础上,借助对“文化”、“领导”、“权”三个要素的分析来界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动态性、非强制性、权威性)。第2章阐述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具体内容。借助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前提与旨归的“自由的”同意与“集体意志”的分析,揭示民众的“同意”在文化领导权形成与巩固中的重大作用;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实施场所市民社会的考察,在阐述葛兰西颇具特色的“完整的”国家学说的同时,揭示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的组织与传播者的“有机的”知识分子的考察,阐述葛兰西的知识分子学说及其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的获取方式——“批判性的自觉”与教育相结合的“阵地战”的分析,揭示文化领导权在战略上的应用;借助对文化领导权在获取、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过程中功用的揭示,展现文化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权合法性所提供的深层次的文化道德合法性基石。本文第3章对文化领导权思想进行评价。就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而言,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乃至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中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作为文化领导权思想哲学基础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有关“有机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水泥”作用的揭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虚假的意识”学说的革新。就这一思想在葛兰西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言,文化领导权思想不仅是葛兰西政治思想的核心而且也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葛兰西整个理论体系始终。从哲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实践哲学的政治应用;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国家学说“完整性”的展现;从文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包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文学因素作用的发挥。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思想使散落在各个领域内的思想“碎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文化领导权自身概念而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思想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并且在领导权思想中有机地植入了文化形式与道德价值因素;在文化领导权具体内容的革新方面,葛兰西不仅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范围与功用,而且革新了文化教育的方式、深化了领导权的功用并拓展了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当然,在肯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诸多理论贡献的同时,本文也谈及这一思想的理论不足与实践局限,力求对这一思想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文第4章集中探讨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影响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文化领导权思想在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葛兰西“转向”作用进行考察。这一“转向”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地位与功用的“转向”作用,而且也体现在意识形态所呈现内容上的物质性的“转向”以及在形式上的大众文学“转向”方面。在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以文化领导权思想为核心的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起的“转向”作用,对后世影响重大。包括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阿尔都塞及其学生普兰查斯、“新葛兰西主义”的代表拉克劳和墨菲、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以及“东方学”的提出者萨义德在内的诸多流派及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思想中获益,进而沿着葛兰西这一“转向”走了下去,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深化并拓展了这一“转向”。与此同时,本文详细阐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现时代启示,包括这一思想对于解决多元文化矛盾冲突的启示、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启示(如何增强、维护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威)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等方面的借鉴意义。在结束语部分,本文将围绕“文化领导权”与时代同行这一主题,总结概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理论的主旨,详细阐述自己对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借助于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契合之处的比较,彰显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时代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0.1 选题意义
  • 0.1.1 理论意义
  • 0.1.2 现实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0.2.1 国内关注
  • 0.2.2 国外关注
  • 0.2.3 本文创新之处
  • 0.3 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章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 1.1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 1.1.1 理论渊源
  • 1.1.2 现实背景
  • 1.2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涵
  • 1.2.1 “文化领导权”的争论及词源
  • 1.2.2 “文化领导权”的内涵及特征
  • 第2章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 2.1 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与旨归——“自愿的”同意、“集体意志”
  • 2.1.1 “自愿的”同意
  • 2.1.2 “集体意志”
  • 2.2 文化领导权的实施场所——市民社会
  • 2.2.1 “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完整的”国家)
  • 2.2.2 “有效的防御工事”(市民社会)
  • 2.3 文化领导权的组织与传播者——“有机的”知识分子
  • 2.3.1 “有机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组织的知识分子”
  • 2.3.2 “传统的”知识分子与“有机的”知识分子
  • 2.3.3 统治阶级的“管家”
  • 2.3.4 “集体的知识分子”
  • 2.4 文化领导权的获取方式——“阵地战”
  • 2.4.1 “分子式入侵”
  • 2.4.2 教育
  • 2.4.3 “批判性的自觉”
  • 2.5 文化领导权的功用——获取、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
  • 2.5.1 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 2.5.2 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 第3章 文化领导权思想评价
  • 3.1 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地位
  • 3.1.1 文化领导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 3.1.2 文化领导权思想在葛兰西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3.2 领导权概念的创新
  • 3.2.1 内涵与适用范围的拓展
  • 3.2.2 道德价值因素的融入
  • 3.3 文化领导权内容的革新
  • 3.3.1 市民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
  • 3.3.2 知识分子概念与功用的深化
  • 3.3.3 教育的创新
  • 3.4 “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不足与实践局限
  • 3.4.1 思想不足
  • 3.4.2 实践局限
  • 第4章 “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影响及现实启示
  • 4.1 文化领导权思想与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演变
  • 4.1.1 葛兰西“转向”
  • 4.1.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
  • 4.1.3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国家论(普兰查斯)
  • 4.1.4 “新领导权”(拉克劳、墨菲)
  • 4.1.5 “商谈论”(哈贝马斯)
  • 4.1.6 “东方学”(萨义德)
  • 4.2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现代启示
  • 4.2.1 对于解决多元文化矛盾、冲突的启示
  • 4.2.2 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 4.2.3 对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 4.2.4 对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合法性与指导地位的启示
  • 结束语“文化领导权”与时代同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思考[J]. 理论观察 2019(10)
    • [2].大众化与文化领导权建构——葛兰西和瞿秋白的理论同行[J]. 北方论丛 2020(01)
    • [3].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实践策略及其当代启示[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2)
    • [4].国内外葛兰西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新视野 2017(04)
    • [5].重返葛兰西:文化政治的理论溯源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5)
    • [6].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修辞学传统[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7(01)
    • [7].“对领导权的误读”:法共对葛兰西思想的接受[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3)
    • [8].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人道主义意蕴[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9].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看其在文学上的通俗性特征[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葛兰西的思想来源论析[J]. 人文杂志 2015(08)
    • [11].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新型知识分子威力——基于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2].葛兰西与安德森领导权思想之比较[J]. 长江丛刊 2020(05)
    • [13].“葛兰西要素”及其当代意义[J]. 哲学研究 2013(02)
    • [14].为了信念的信念[J]. 文苑(经典美文) 2010(08)
    • [15].为了信念的信念[J]. 现代青年(细节版) 2010(11)
    • [16].为了信念的信念[J]. 课外阅读 2010(21)
    • [17].葛兰西对马克思“三位一体”的重构及启示[J]. 学习月刊 2014(18)
    • [18].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02)
    • [19].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辨析[J]. 东岳论丛 2010(09)
    • [20].领导权与“高级文化”——再读葛兰西[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05)
    • [21].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语境解析[J]. 南方论刊 2008(05)
    • [22].论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中的关键性关联[J]. 经贸实践 2017(15)
    • [23].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对西藏社会治理的启示[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4].葛兰西实践哲学下的有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5(02)
    • [25].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5(02)
    • [26].若你不曾听过葛兰西[J]. 收藏 2013(20)
    • [27].葛兰西论福特主义和美国主义[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
    • [28].如何理解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必然性”?[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10)
    • [29].重新诠释葛兰西(专题讨论)[J]. 学习与探索 2012(10)
    • [30].葛兰西霸权理论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危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