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脑梗死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动脉管腔狭窄,如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的大脑缺血坏死。有资料表明我国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列各种原因所致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其中脑梗死的发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80%,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因此积极探讨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有效防治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脑梗死的治疗,针灸以其疗效高、费用少的优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此,本课题特选用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第一节 文献研究 目的 了解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相应治疗;掌握调和阴阳针刺法的由来及其理论基础;熟悉西医有关脑梗死的发病机理、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 方法 查阅有关中风及调和阴阳针刺法的中医文献,检索近十年有关脑梗死的相关资料,最后汇集、整理、综述。 结果 (一)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外因论到内因论,再到内外因两纲立论的发展过程;病机认为与虚、风、痰、瘀、火及毒邪等有关;治疗方面,中药以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益气活血法、益肾通络法、祛风通络法、通腑泻热法和养阴活血法为主;针灸则以体针、头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等为主。 (二) 调和阴阳针刺法是在“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的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初步认为,调和阴阳针刺法只是一种理论体系的总称,而非单指某种具体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三) 西医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机理研究较为深入,主要学说有:钙超载、自由基损伤、一氧化氮毒性、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损伤级联反应等。目前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以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保护等为治疗原则。 结论 (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治疗也因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而逐步完善。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内外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 (二) 大多数相关文献显示:相比以阳明经穴为主的常规针刺法,调和阴阳针刺法对于中风具有更好的疗效。

论文目录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二部分 中医文献研究
  • 一、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 (一) 古代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现代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
  • (一) 中药治疗
  • (二) 针灸治疗
  • 三、调和阴阳针刺法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
  • (一) 调和阴阳针刺法理论的形成
  • (二) 调和阴阳针刺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三部分 西医文献研究
  • 一、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机理研究
  • (一) 兴奋性氨基酸与缺血性脑损伤
  • (二) 钙超载与缺血性脑损伤
  • (三) 自由基与缺血性脑损伤
  • (四) NO与缺血性脑损伤
  • (五)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
  • (六) 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
  • (七) 损伤级联反应
  • 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一)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二)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三、急性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 (一) 溶栓治疗
  • (二) 降纤疗法
  • (三) 抗凝剂
  • (四) 抗血小板药
  • (五) 神经保护剂应用
  • (六) 脑内移植
  • (七) 其他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 脱落标准
  • 二、病例分组
  • 三、治疗方法
  • (一) 基础药物治疗
  • (二) 针刺治疗
  • 四、临床观察指标
  • (一) 近期(次要)疗效指标
  • (二) 远期(主要)疗效指标
  • 五、疗效评定
  • 六、统计学处理
  • 七、临床资料
  • 八、研究结果
  • (一) 近期(次要)疗效指标
  • (二) 远期(主要)疗效指标
  • 九、临床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缺血性中风针灸时机的探讨
  • 二、针刺处方选穴及治疗操作依据
  • (一) 针刺处方选穴依据
  • (二) 针刺治疗操作依据
  • 三、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 近期(次要)疗效指标
  • (二) 远期(主要)疗效指标
  • 第六部分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一) 文献研究
  • (二) 临床研究
  • 二、展望创新
  • (一) 课题展望
  • (二) 课题创新
  •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八部分 附表
  • 附表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的诊断要点
  • 附表2: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 附表3: 伴发疾病的评分
  • 附表4: 既往史的评分
  • 附表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表6: 肌张力临床分级
  • 附表7: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BI)记分法
  • 附表8: 中风病人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QLI)
  • 附: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九部分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祛瘀化痰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J]. 医学信息 2020(03)
    • [2].从神与从胃针刺法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J]. 中医研究 2020(06)
    • [3].盘龙七片联合同经相应取穴针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8)
    • [4].针刺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9)
    • [5].针刺法治疗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34)
    • [6].中医针刺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6)
    • [7].平针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比较[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4)
    • [8].孟氏针刺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06)
    • [9].正骨推拿联合针刺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5)
    • [10].腹背阴阳配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临床观察[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06)
    • [11].“工”字形针刺法治疗颈椎病80例(英文)[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7(03)
    • [12].滋水清肝饮联合针刺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09)
    • [13].“通督静脑”针刺法治疗儿童多动症51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01)
    • [14].三步针刺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科学中国人 2017(06)
    • [15].温肾健脾针刺法治疗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7)
    • [16].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妇科疾病的应用及展望[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8)
    • [17].倪光夏教授运用通督调焦针刺法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验[J]. 河北中医 2020(06)
    • [18].杨卓欣教授“调任通督”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和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01)
    • [19].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2)
    • [20].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02)
    • [21].蒙医针刺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05)
    • [22].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06)
    • [23].调心通督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7(04)
    • [24].新砭石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中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对比分析[J]. 河北医学 2017(03)
    • [25].定点针刺法治疗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9)
    • [26].评价中医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33)
    • [27].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40例[J]. 河南中医 2015(03)
    • [28].“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实验研究进展[J].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5(02)
    • [29].“醒脑调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冶尕西,张瑜,关淑婷,季德江,张萍艳,任文静[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10)
    • [30].“从督论治”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40例[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标签:;  ;  ;  ;  

    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