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乔观民
导师: 丁金宏
关键词: 上海非正规就业,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职业分选,社会空间极化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人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盛行,就业研究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转型社会中,劳动力过量供给、制度转换等因素导致大量的非正规就业。本文关注非正规就业的主要视角是就业者的行为空间模式及其社会地理意义,这在理论上是对城市社会地理问题的一种拓展,在实践上可以为减少城市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ILO提出的充分就业理念提供一些政策依据。 本文在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非正规就业定义的基础是:非正规就业首先应该是生计经济;行为主体是弱势群体;以城市社区为空间载体;以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国内外对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由于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就业空间行为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但研究重点是就业决策。这些都为研究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提供了基础,同时本文也借鉴了行为地理学一些相关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与此同时,市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二者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失衡。这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低端,在劳动力过量供给环境下,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要价的砝码,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复杂化,都促使这些人员从事非正规就业。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把非正规就业者分成两大群体:上海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上海户籍人口的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来自上海以外的省区农民工为主就业。上海非正规就业是政府扶持下的“准市场就业”,就业人员主要以失业、协保人员、农村富裕劳动力为主。外来人口主要是政府就业政策准入、社区管理、企业成本理念的约束,以及外来人口自身素质原因,导致他们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在宏观层面上,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在微观层面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宏观行为进行验证。根据研究群体特点,采取相应的研究视角。上海非正规就业重点研究其在城市层次、区层次、个人层次的就业特征;外来人口行为空间研究重点是强调就业行为的空间选择性。 总体上,上海非正规就业是政府、社区、个人三者互动的结果。上海非正规就业人员行为空间受到制度、家庭经济压力、实物经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声望等因素共同影响。他们对实体空间认知程度比较高,社会认知中间以社区为主,工作寻访受到政府政策扶持影响。从上海非正规就业者的空间分布上看,基本没有空间隔离,行动空间也只是暂时的剥夺。上海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有拓宽了就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非正规就业概念回顾与评价
一、非正规就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国外学者对非正规就业定义研究
(一) 以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来定义
(二) 以就业标准来定义
(三) 以统计来定义
(四) 强调非正规就业与非法经济、家庭劳务关系
三、国内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
四、对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认识
(一) 非正规就业首先应该是生计经济
(二) 非正规就业应该面向弱势群体为主
(三) 非正规就业应该以城市社区为空间载体
(四) 非正规就业以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
第二章 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理论研究
一、非正规就业形成原因
二、欧美学者对就业行为空间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劳动力决策理论
三、拉丁美洲学者对于非正规就业研究,主要是以非正规就业隔离
四、行为地理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环境意象与空间行为
五、与行为空间相关的内容
第三章 上海市非正规就业总体状况
一、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宏观背景条件
(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非正规就业开始显现
(二)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是的代发展的要求
(三)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使低端劳动力缺乏要价砝码
(四)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复杂化
二、上海市非正规就业
(一) 上海非正规就业
(二) 外来人口的非正规就业
第四章 上海非正规就业人员行为空间
第一节 上海非正规就业的宏观行为空间
一、非正规就业者的人群特征
(一) 年龄主要集中在35-45岁之间
(二) 外初中学历为主
(三) 主要从事社区服务业为主
(四)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特征
(五) 非正规就业组织具有典型的微型企业特征
二、非正规就业者的心理分析
(一) 制度依赖心理
(二) 家庭经济压力是就业动力
(三) 实物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声望共同影响就业
(四) 个体心理动机复杂性
三、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行为特征
(一) 实体空间认知——市民化程度高
(二) 社会空间认知——以社区为主
(三) 工作寻访受到政府扶持政策影响
(四) 行动空间——暂时的空间剥夺
(五) 就业的职业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第二节 区级层次上海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分析
一、普陀区非正规就业特点
(一) 曾陀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平均规模比市里大
(二) 非下去规就业组织具有脆弱性特征
(三) 非正规就业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四) 非正规就业人员在文化构成上以初中文化为主
二.非正规就业者就业行为分析
(一) 政府的政策扶持性
(二) 非正规就业人员有住房,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 非正规就业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四) 就业心理上,存在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二者之间的搏弈
三、非正规就业者的行动空间——政府、社区、个人之间的互动
(一) 从非正规就业流程上看,非正规就业是区-街道(镇)一个人三者互动
(二) 非正规组织就业的区位选择是以社区为依托
(三) 社区就业的公益性和非正规就业组织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四) 非正规就业得到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
(五) 非正规就业具有占据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第三节 典型行业上海非正规就业的微观行为空间分析
城镇非正规就业之一——张经理的图片摄影店
一、利用非正规就业的低门檻实现创业
二、在职业选择上具有路径演进特点
三、1999-2001年创业失败主要原因是个懂行
四、开店依托社区,区位与人际关系同等重要
五、雇员是专业技术人员
六、图文摄影店的前途——小企业
城镇非正规就业之二——杨师傅的快餐店
一、家庭压力是创业形成的动机
二、开业者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和空间认知
三、运用政策进行开业是非正规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
四、在雇员上,有雇佣外地人的偏好
五、日常就业时间长
六、具有一定的转制成为小企业的信心
城镇非正规就业之三——家庭手工业
城镇非正规就业之四——废旧物资行为空间
一、创业者的行为分析
(一) 创业的路径依赖
(二) 创业的信息获取
(三) 充分利用政策,进行空间占据
(四) 创业者的认知空间
二、处于低端的非正规就业者行为分析
(一) 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行为过程
(二) 非正规就业者的空间认识
(三) 非正规就业者日常工作的行为空间
第四节 上海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的社会效应
一、上海非正规就业的正面效应
(一) 拓宽就业渠道
(二) 孵化小企业和促进体面就业
(三) 政府的培训、指导、信息提供,增强了市场就业能力
(四)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极化
二、上海非正规就业的负面效应
(一) 对政府就业依赖,形成一定的财政压力
(二) 非正规就业成为一些强势群体利用的工具
(三) 加大了劳动力市场隔离程度,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
三、上海非正规就业者的空间极化正逐渐显化
上海非正规就业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
第五章 上海外来人口的就业行为空间
第一节 外来人口宏观就业行为选择
一、迁移的动因理论
二、向上海迁移的外地人口源地空间分布和宏观引力模型
三、基于调查问卷的外来人口宏观区位决策
第二节 外来人口到达上海的区位选择特征的中观行为
一、浦东新区的基本特征
(一) 资本集聚
(二) 人口集聚
(三) 快速城市化推进
二、外来人口基本特征
(一) 外来人口以年轻化为主
(二) 外来人口在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地域集中性
(三) 外来人口在空间上主要占据在城郊结合部
(四) 外来人口的职业构成与浦东开发的阶段密切相关
(五) 以家庭为主的迁移趋势逐渐增强
三、浦东外来人口就业按主要职业的空间分布
(一) 不同来源地的外来人口表现为地域聚居特征
(二) 浦东外来人口就业按主要职业的空间分布
四、浦东外来人口职业与源地的分选性
第三节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行为的微观分析
1、小型、微型企业的非正规就业行为分析——建材销售行业
一、企业主就业行为空间
(一) 企业主的基本特征
(二) 人多数企业主曾在该行业打过工
(三) 企业主的产生机制
(四) 随着装潢建材行业规范化,使产生企业主的机率减小
(五) 不同层次的企业主在日常工作的重点不同
(六) 雇主的源地背景对雇员的分选性有极大的影响
二、打工者就业的行为特征
(一) 打工者基本特征
(二) 打工者月收入水平
(三) 打工者日常工作空间
(四) 社会交往空间
案例1.小企业主
案例2.新开业者
案例3.企业合伙人
案例4、打工者
2、自雇者非正规就业行为分析——复印店主
一、外来农民工在城市社区就业、创业具有很大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发生以后又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二、非正规就业者同行之间就业场所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三、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之间的空间竞争
四、非正规就业者的空间竞争策略
五、非正规就业者的日常行为空间
六、非正规就业行为与校园空间的相互作用
七、非正规就业者就业空间意境地图
八、来*大学以外的验证利回访
3、街头小贩的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电话卡销售者
一、街头非正规就业者特征
(一) 就业者以30岁左右为主
(二) 就业者主要是安徽、江苏、河南的农民
(三) 就业者具有工作场所的流动性、就业时间长的特性
(四) 居住条件差,收入不稳定
(五) 非正规就业者基本上呈现自雇性,但内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二、校园街头卖电话卡非正规就业的形成机制
(一) 正规部门之间的竞争为非正规部门提供进入通道
(二) IP电话卡的拨号特点和校园大量的长途电话需求也使街头小贩向校园集中
(三) 相对比较利益使一些外来人口进入这一行业
三、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行为特征
(一) 就业地缘分选性
(二) 日常交往空间的封闭性
(三) 对空间认知呈现范围狭隘性
(四) 基本没有社区认同感
(五) 内部组织冲突有一定的协调机制
(六) 非正规就业者之间存在着空间竞争
四、非正规就业者——街头小贩是以都市过客的身份存在于大城市之中
第四节 流动人口自然区间职业分选性机理
一、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就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然分选性
二、流动人口职业的自然分选性机制
(一) 链式迁移是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的主要方式
(二) 职业选择的路径依赖
(三) 流动人口职业分选通过空间演化在城市社区得到凸现
(四) 职业自然分选性得到源地激励
(五) 自然区职业分选在城市社区得到经济和社会双重激励
第六章 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的理论思考
一、非正规就业市场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一) 完全竞争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下,市场均衡条件的变化
二、两大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比较
(一) 形成上海非正规就业和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的机理不同
(二) 户籍制度与附着在其上的社会福利导致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分异
三、上海非正规就业人员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分异
(一) 非正规就业人员收入是处于社会底层
(二) 上海非正规就业的社会空间极化正在形成中
四、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基本处于社会底层
(一) 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空间分异
(二) 外来人口内部分层
(三) 外来非正规就业者多重空间剥夺
五、对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的思考
(一) 人口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重构过程
(二) 坚持人力资本利用与开发相结合,减少社会极化
(三) 组外来人口享有城市社会公共设施机会,减少动态社会极化
(四) 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 燕晓飞.华中师范大学2008
- [2].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白冰冰.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 姚宇.复旦大学2005
- [4].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D]. 唐斌尧.南开大学2009
- [5].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公正论[D]. 董亚男.吉林大学2009
- [6].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D]. 陈静.西南财经大学2014
- [7].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 胡凤霞.浙江大学2011
- [8].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 袁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 [9].墨西哥劳动力市场与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 丁波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标签:上海非正规就业论文; 外来人口非正规就业论文; 行为空间论文; 职业分选论文; 社会空间极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