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极为旺盛,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整理粗放利用特征明显的农村宅基地以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成了破解城镇发展建设用地供给瓶颈的“金钥匙”。由于宅基地承载着农民的庭院农业经营、农民的生存习惯、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因此被许多农民视为其规避生存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地方政府在推进宅基地置换中理应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原则,做好对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让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然而,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等原因,地方政府等强势利益主体在宅基地置换中严重侵犯了农民权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因此,分析宅基地置换中的农民权益受损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保护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客观评价;二是借鉴土地发展权及产权公共域理论,提出了土地发展权公共域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宅基地发展权公共域模型。模型分析了农民与地方政府在宅基地发展权界定及执行产权过程中,由于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农民权益的变动情况,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围绕宅基地置换模式论述了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宅基地制度演进及现状、宅基地置换动因的基础上,围绕宅基地置换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表现,即地方政府违背农民意愿,强力推行宅基地置换;宅基地发展权收益分配不公,对农民宅基地及房产补偿不足;农民上楼后从事农业生产便利性下降、生活成本上升;宅基地置换后土地权属及社会保障等后续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第三部分是依据宅基地发展权公共域模型分析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主要有农地发展权制度缺失、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宅基地置换的具体法律规定欠缺、公众参与制度缺失、宅基地流转受限及有偿退出制度缺失等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农民同地方政府在界定宅基地发展权和执行产权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使得地方政府尽量压缩和模糊农民应当分享的宅基地发展权;三是农民的弱势地位及集体行动逻辑使农民维权能力严重不足。总之,上述三个方面原因增加了农民分享宅基地发展权的边际成本,使其应享有的宅基地发展权滞留在“公共域”中,进而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等强势利益主体分割。第四部分是对策研究。针对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构建农地发展权制度、明晰农地产权、建立健全关于宅基地置换的具体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宅基地流转及有偿退出制度等方面;二是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三是提高农民维权能力,包括构建农民维权组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及维权意识、建立实现农民平等选举权的有效路径等方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数理分析法
  • 1.3.4 历史分析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 2.1.2 土地整理研究
  • 2.1.3 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农地发展权制度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 2.2.2 农地产权公共域的相关研究
  • 2.2.3 宅基地流转限制是否利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 2.2.4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研究
  • 2.2.5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原因及对策研究
  • 第3章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土地发展权理论
  • 3.1.2 产权公共域理论
  • 3.1.3 土地发展权公共域理论分析
  • 3.2 宅基地发展权公共域模型构建
  • 3.2.1 模型构建的基本假定
  • 3.2.2 宅基地发展权界定基础模型
  • 3.2.3 非技术因素影响下宅基地发展权公共域的产生
  • 3.2.4 非技术因素改善与宅基地发展权公共域的缩小
  • 3.3 模型启示及应用
  • 第4章 宅基地置换的动因与模式
  • 4.1 宅基地制度演进及现状分析
  • 4.1.1 宅基地农民所有,农民使用
  • 4.1.2 宅基地生产队集体所有,农民使用
  • 4.1.3 宅基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民和城镇居民使用
  • 4.1.4 宅基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使用
  • 4.2 宅基地置换的动因探讨
  • 4.3 宅基地置换的主要模式
  • 4.3.1 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
  • 4.3.2 重庆“地票”模式
  • 4.3.3 宅基地与承包地捆绑置换模式
  • 4.3.4 城中村和园中村改造模式
  • 4.3.5 空心村整理与迁村并点模式
  • 第5章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实证分析
  • 5.1 农民宅基地权益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析
  • 5.1.1 宅基地制度蕴含的农民权益
  • 5.1.2 宅基地置换政策承载的农民权益
  • 5.2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问题
  • 5.2.1 农民意愿没有得到尊重
  • 5.2.2 利益分配及补偿不合理
  • 5.2.3 农民上楼后生产生活状况堪忧
  • 5.2.4 置换的后续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 第6章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 6.1 有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6.1.1 农地发展权制度缺失
  • 6.1.2 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置
  • 6.1.3 宅基地置换的具体法律规定欠缺
  • 6.1.4 公众参与制度缺失
  • 6.1.5 宅基地流转受限及有偿退出制度缺失
  • 6.2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 6.2.1 土地财政及其主要内容
  • 6.2.2 土地财政对宅基地置换的影响
  • 6.3 农民的弱势地位与集体行动逻辑
  • 6.3.1 农民经济、政治地位上的弱势
  • 6.3.2 农民维权中的集体行动逻辑
  • 第7章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 7.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7.1.1 构建农地发展权制度
  • 7.1.2 明晰农地产权
  • 7.1.3 建立健全关于宅基地置换的具体法律制度
  • 7.1.4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
  • 7.1.5 建立宅基地流转及有偿退出制度
  • 7.2 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 7.2.1 合理分配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
  • 7.2.2 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
  • 7.3 提高农民维权能力
  • 7.3.1 构建农民维权组织
  • 7.3.2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及维权意识
  • 7.3.3 建立实现农民平等选举权的有效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