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艺校在“非遗”进课堂中的推进作用

浅议中职艺校在“非遗”进课堂中的推进作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非遗”进课堂的意义和难点,以及中职艺校在该试点过程中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而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育推进作用

2008年初,教育部宣布在北京、湖北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此举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教育,开始被纳入正规教育。而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主阵地的中职艺校,在试点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非遗”进课堂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当前,针对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非遗”进课堂,可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非遗”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的成功经验。据悉,小学音乐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非遗”进课堂的难点

“非遗”进课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素质教育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如何为“非遗”进课堂提供师资和教材保障、培养学习兴趣等,是制约“非遗”进课堂的关键所在。

1.学校师资

湖北YC小学被列入“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不用说孩子了,就是现在的老师能有多少懂戏呢”,这是学生家长的直言。学校章校长也有同感:“京剧作为国粹,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学校目前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如果仅简单地把京剧唱段当作歌曲放在音乐课上教,那么这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对SX市中小学不完全统计,现有专兼职音乐教师460多人,其中平时经常接触“非遗”项目的仅有36%。隔行如隔山,学校老师只能简单讲些“非遗”皮毛知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教材

目前,“非遗”进课堂的教材极度缺乏。在编写教材时,应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增长智慧。如我国有56个民族300多种地方戏,相应的教学教材就不能千篇一律,应因地制宜。假如京剧可在北京、天津、上海流行,那广东就可学粤剧,四川可唱川剧等。

3.课时安排

大多数家长认可“非遗”进课堂是件好事,但学生“负担重”却一直是难以回避的话题。现在音乐课的课时只够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如再加入“非遗”的内容,则必须调整音乐课结构,删减一些教学内容。可若真这样,却又违反了课程计划。

在目前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想方设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以致有的家长也难掩疲态:“他们补课,我们陪读,他们学得越多,我们就越费心。”

4.学生兴趣

“只有了解,才能热爱。”目前,由于青少年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现代文化,他们大多对“非遗”接触少、兴趣低,更喜爱流行歌曲和现代舞,崇尚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而对自己的民族节日逐渐淡漠。在中小学生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交融过程中,我们应倡导以培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接受,而不能以教学任务的方式强制他们接受。

三、艺校在推进“非遗”进课堂中的作用

地处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湖北宜昌,既是国务院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城市”,也是教育部门认定的“京剧进课堂试点城市”。为推动这项试点工作,宜昌市艺术学校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示范作用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国务院公布的“非遗”保护目录中,宜昌先后有舞蹈撒叶儿嗬、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等16项入选。

宜昌艺校早在2003年,就已将本土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如流传在湖北宜昌、恩施一带的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它脱胎于土家族“跳丧舞”,旋律明快,节奏鲜明,舞姿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并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体育健身舞向全国推广。现以该舞蹈排演的节目曾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群星奖”等。学校就此率先将“撒叶儿嗬”列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如今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学校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通过送戏下乡、采风和现场观摩性教学等形式,主动拜师,学习最原始、质朴的歌舞,以保持传承性教育的规范性和维护民族民间歌舞的正宗性,不断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现已有十多名教师在省级以上的演出或论文比赛中获奖。同学们也通过了解“撒叶儿嗬”的历史故事、人文内涵和文化渊源培养了兴趣,特别是看到“撒叶儿嗬”在服务“宜昌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过程中所发挥的“旅游名片”作用时,更是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学校通过“撒叶儿嗬”的示范作用,不仅培养了“非遗”传承人的后备力量,而且还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推动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宜昌市育才小学早在六年前就开设了京剧特长选修课。但因各种原因,每期学员不足10人。后来,育才小学认识到京剧教学的“票友”教师难胜其职,于是找到了宜昌艺校解决师资问题。

宜昌艺校选派国家一级演员袁老师去授课,确保授课质量。原来的“票友”教师则专司督促学生对所学剧目进行“复习”和训练,并适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演出活动。

由于教学相长,再加上袁老师的“名人效应”,如今育才小学京剧学员扩大到300余人,学校也并被列入“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

3.传承作用

“非遗”如何传承?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为核心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中职艺校来说,不仅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其行业长期形成的人才培育生产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式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中职艺校肩负起“非遗”人才培养之职,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人后继乏人的有效途径,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张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6.

[3]吴晶,周玮.京剧在争议声中“唱”进课堂.新华社,2008.2.

[4]思哲.京剧进课堂,应重其导向意义.中国文化报,2008.2..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艺术学校

标签:;  ;  ;  

浅议中职艺校在“非遗”进课堂中的推进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