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成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要进行创新,就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同知识的最主要生产者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产业合作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开展研究发展计划来加强大学产业合作的发展,以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大学产业合作已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我国大学产业合作的正式发展应始于1992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实施,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期内,我国的大学产业合作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效果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加剧了全球的竞争,对各国的政府、企业和大学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产业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强科技合作意识,有必要对我国各地区的大学产业合作现状进行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因而,本研究依据大学产业合作的内涵,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产业合作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评价地区大学产业合作水平的指标体系,从合作主体、合作资源支持、合作潜力、合作环境和合作绩效五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各地区的大学产业合作水平。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SPSS软件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地区大学产业合作水平主要受合作资源投入水平、大学科研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研发投入水平影响。最后,本文针对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提升大学产业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框架第2章 大学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1 大学产业合作的发展历史2.1.1 大学产业合作的由来2.1.2 我国大学产业合作的发展2.2 大学产业合作模式2.3 大学产业合作的组织形式2.3.1 孵化器2.3.2 科技园2.3.3 研究中心2.3.4 技术转移办公室2.4 大学产业合作的影响第3章 大学产业合作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3.1 合作主体特征3.1.1 企业3.1.2 大学3.1.3 教师或研究人员3.2 制度层面3.2.1 信任3.2.2 学习3.2.3 以往的合作经验3.2.4 文化3.2.5 激励3.2.6 部门模式3.3 环境层面3.3.1 地理接近3.3.2 风险资本3.3.3 政府第4章 我国各地区大学产业合作水平的比较与分析4.1 研究指标的构建4.1.1 合作主体4.1.2 合作资源支撑4.1.3 合作潜力4.1.4 合作环境4.1.5 合作绩效4.1.6 地区大学产业合作水平评价指标的建立4.2 综合研究过程4.2.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4.2.2 指标数据标准化4.2.3 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4.2.4 确定因子4.2.5 因子的正交旋转4.2.6 公因子含义的解释4.2.7 样本得分及分析第5章 提升我国大学产业合作的对策及建议5.1 调整国家科技计划5.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5.3 完善科技投入机制5.4 改革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考核体制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创新之处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产业合作关系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6)
标签:大学产业合作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