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冠胶囊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通冠胶囊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研究通冠胶囊在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2建立血管成形术后颈动脉内皮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通冠胶囊、VEGF和SDF-1在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内皮修复及内膜增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探讨通冠胶囊修复损伤内皮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据表分为安慰剂对照组(冠心病基础用药+安慰剂)、治疗组(冠心病基础用药+通冠胶囊),观察(1)各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个人既往史及相关危险因素状况等)、冠脉造影结果(病变支数、病变程度、既往PCI史)、手术方法(放置支架位置及支架个数);(2)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在支架术前、术后即刻和治疗后30天时血清VEGF、SDF-1浓度的变化;(3)心梗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4)术前及术后1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以及室壁运动指数,并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5)随访至术后1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靶血管血运重建术、新发心功能衰竭)。2实验研究: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4只,清洁级,体重180-220g。普通饮食,适应性喂养1周后,予左侧颈动脉内皮损伤,动物造模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2mg/kg/d)、通冠胶囊组(600mg/kg/d)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d),每组均为18只。分别于4、8、12周腹腔内注入过量戊巴比妥纳处死大鼠(每次每组各6只)进行取材和病理切片,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管壁增生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中膜面积及其比值观察通冠胶囊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局部损伤组织VEGF、eNOS的表达,并进行图象分析;药物干预前后,检测三组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探讨通冠胶囊修复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天较术前血清VEGF、SDF-1水平均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是术后通冠胶囊治疗组血清VEGF、SDF-1水平均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2)术后2h,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对心梗患者的ST段回落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1月,两组LVEF及室壁运动积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说明PCI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通冠胶囊治疗组较对照组可进一步改善LVEF及室壁运动积分(P<0.05)。(4)对照组有1例因重症左心功能不全,于术后4周死亡;两组患者在观察时间内均无靶血管血运重建。对照组新发的心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45);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组为6.7%,对照组为33.3%,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4)。2.实验研究:(1)组织学观察:球囊损伤后,可见动脉内皮剥脱,个别处内弹力板破裂,内弹力板由正常时的波浪状变平坦,失去弹性。球囊损伤后4周内膜增生明显,8周形成的增生内膜有少量减少,12周时形成的新生内膜减少明显。空白盐水组球囊损伤后4周内膜增生达到高峰。通冠胶囊使损伤后4周、8周、12周形成的IA较盐水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1):IA/MA较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与4周、8周同时段辛伐他汀组内膜面积及IA/MA无统计学差异。与12周辛伐他汀组内膜面积及IA/M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辛伐他汀组的变化趋势与通冠胶囊组相似,与同时段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冠胶囊组、辛伐他汀组分别与盐水对照组比较,术后4W、8W和12W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4周、8周通冠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通冠胶囊组较辛伐他汀组VEGF表达增高明显。(3)eNO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冠胶囊组、辛伐他汀组分别与盐水对照组比较,术后4W、8W和12W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各时段通冠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VEGF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通冠胶囊组、辛伐他汀组分别与盐水对照组比较,术后4W、8W和12W时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表2)。4周、8周通冠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通冠胶囊组较辛伐他汀组VEGF表达增高明显(P<0.05)。(5)SDF-1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通冠胶囊组、辛伐他汀组分别与盐水对照组比较,术后4W、8W和12W时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4周通冠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8周通冠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12周时通冠胶囊组SDF-1的表达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二者均可促进SDF-1的表达,从数值上看,通冠胶囊组似乎略显突出(P=0.053)。结论:1.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冠心病内皮损伤及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过程,对临床研究有指导价值。2.VEGF、SDF-1参与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3.血清中VEGF、SDF-1水平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下降与冠状动脉再通有关。而通冠胶囊可以上调PCI术后患者血清VEGF、SDF-1的表达,可能是通过动员EPCs归巢到损伤血管处修复血管内皮,建立侧支循环,在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4.通冠胶囊可通过上调VEGF和SDF-1表达以及eNOS的表达参与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对PTCA术后再狭窄有防治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心病
  • 1 VEGF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 2 VEGF与内皮祖细胞
  • 3 VEGF基因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冠心病
  • 1 SDF-1的结构特点
  • 2 SDF-1/CXCR4的作用机制
  • 3 SDF-1a/CXCR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 4 SDF-1/CXCR4轴与血管内皮细胞
  • 5 SDF-1与内皮祖细胞
  • 6 SDF-1潜在的抗炎与稳定斑块作用
  • 7 SDF-1与心肌梗死
  • 第三节 中医药干预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 1 实验研究
  • 2 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通冠胶囊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清VEGF及SDF-1的影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参照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两组中医证型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SDF-1的比较
  • 4 两组急性心梗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的改变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 6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1 邓铁涛关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中医证治学术思想
  • 2 通冠胶囊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理论基础
  • 3 通冠胶囊组方依据、现代药理研究及其基础与临床研究
  • 4 通冠胶囊防治冠心病及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通冠胶囊对模型大鼠颈动脉损伤内膜增生和内皮修复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通冠胶囊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