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情结论文-邱蔚华

不遇情结论文-邱蔚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遇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熹诗,“士不遇”,审美意蕴

不遇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邱蔚华[1](2011)在《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幽愤与失意是士之不遇的基本心态;孤傲高洁、横而不流的个体意识是士之不遇的人格写照;游于自然的情怀与"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是士之不遇的精神超越;创办书院、着述讲学的人生实践是士之不遇直面人生的现实定位。朱熹"士不遇"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及朱熹人生旨趣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中"士不遇"情结的多维艺术描述呈现出朱熹心灵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展示了诗人心理世界所固有的丰富形态和生动特性。(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张翠真[2](2011)在《汉代俗赋中的士不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赋作为汉一代之文学以其浩大的气魄、广博的内容、繁富华美的文字给后人留下惊世绝艳的印象。汉代的一些涉及京都、郊祀、畋猎等题材的赋作更是以"骋辞"而着称。但是俗赋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赋别样风格:诙谐浅白、幽默风趣。本文分析了产生士不遇情结的各种原因,并且认为汉代俗赋以不同寻常的构思方式和诙谐浅白的语言阐释了士不遇这一古老主题。(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国荣[3](2007)在《古代放逐作家“不遇”情结的心理表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吴奇[4](2007)在《论“屈原话题”与前汉士人的“不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为前汉屈赋接受史提供一个新的描述角度。即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以相关文学作品为核心材料,看前汉士人在当时的政治气氛、文化风尚中呈现出来的个体生存样态,尤其是士人们的创作透露出来的个体生命的“不遇”体验。前汉士人接受屈原时反映出来的文化心理与其政治境遇的深层关系,以及他们在拟习屈赋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讽谏化文学书写传统,是本文的重点关注所在。陈寅恪以“伪史料里面有真历史”作为对“古史辨”派的反拨,这对我们是一种启示:对前汉士人的这些作品,重要的不是作一个真伪、优劣、是非的判断,而是应透过其人其作来看待他们何以对“屈原话题”津津乐道,其中包含着他们对屈原怎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怎样影响到他们的文学书写。当我们将这些文学书写勾连起来作历时性和共时性整体考察,又可以窥见处于不同政治境遇中的前汉士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嬗变轨迹等等。本文认为:在《诗》都可以成为“谏书”的前汉时代,士人将屈原视为不正自明的、自觉进行讽谏化文学书写的楷模,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屈赋也在士人们“知人论世”的解读策略中被当作讽谏书写的拟习范本。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简直就像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巨大符号,在前汉时代各种以屈赋为书写范型的文本中成为镜像式的存在。本文通过考察贾谊、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王褒等作家的个人遭际与时代环境之关系,透过分析他们的拟屈文本,指出:前汉士人“不遇情结”的精神嬗变遵循这样的轨迹。即:在“不遇”表现的精神广度上,由内敛走向开放;在精神关照的对象上,从个体走向群体;在意志韧性上,从对抗走向顺应并折转成心理的自觉。我们的考察对象截至王褒,一是因为到此一时期,“大一统”专制政体已经完全形成,士人的“不遇情结”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达到顶点,千姿百态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士人精神动向的丰富资料;二是因为在此一时期,士人以“不遇情结”展开的“屈原话题”中已经包含了后世诸种重要的精神嬗变类型。(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不遇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赋作为汉一代之文学以其浩大的气魄、广博的内容、繁富华美的文字给后人留下惊世绝艳的印象。汉代的一些涉及京都、郊祀、畋猎等题材的赋作更是以"骋辞"而着称。但是俗赋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赋别样风格:诙谐浅白、幽默风趣。本文分析了产生士不遇情结的各种原因,并且认为汉代俗赋以不同寻常的构思方式和诙谐浅白的语言阐释了士不遇这一古老主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遇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邱蔚华.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J].嘉应学院学报.2011

[2].张翠真.汉代俗赋中的士不遇情结[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3].张国荣.古代放逐作家“不遇”情结的心理表现形态[J].广西社会科学.2007

[4].吴奇.论“屈原话题”与前汉士人的“不遇情结”[D].重庆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不遇情结论文-邱蔚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