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IIA及抗IGFBP7(rP1)抗体护肝机制的体外实验研究

丹参酮IIA及抗IGFBP7(rP1)抗体护肝机制的体外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索丹参酮IIA对体外培养肝细胞株HL-7702的安全使用剂量并观察丹参酮IIA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过氧化氢(H2O2)所致体外培养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丹参酮IIA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1.选择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HL-770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丹参酮IIA(1㎎/L、2㎎/L、4㎎/L、8㎎/L、10㎎/L、20㎎/L、40㎎/L)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2.选择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HL-770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丹参酮IIA(1㎎/L、2㎎/L、4㎎/L)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PBS),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和LDH含量的变化。3.选择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HL-770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TNFα(20ug/L)处理组、丹参酮IIA(2㎎/L)对照组、丹参酮IIA(2㎎/L)+TNFα(20ug/L)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PBS),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同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ALT和LDH含量。4.选择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 HL-7702 )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H2O2(7.5mmol/L、15mmol/L、30mmol/L、50mmol/L、100mmol/L)处理组、丹参酮IIA(2㎎/L)对照组、H2O2(7.5mmol/L、15mmol/L、30mmol/L、50mmol/L、100mmol/L)+丹参酮IIA(2㎎/L)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PBS),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5.选择体外培养大鼠活化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丹参酮IIA(12.5㎎/L、25㎎/L、50㎎/L、100㎎/L)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PBS),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存活率。结果:1.MTT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吸光度(0.602±0.080),丹参酮IIA处理组(丹参酮IIA1mg/L组: 0.599±0.028;丹参酮IIA2mg/L组: 0.594±0.082;丹参酮IIA4mg/L组: 0.576±0.06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说明丹参酮IIA在1-4㎎/L剂量范围内对肝细胞无毒性,为安全剂量范围;随着丹参酮IIA浓度的增高(8-40mg/L)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丹参酮IIA8mg/L组: 0.563±0.113;丹参酮IIA10mg/L组: 0.554±0.014;丹参酮IIA20mg/L组: 0.526±0.010;丹参酮IIA40mg/L组: 0.492±0.013),与正常对照组(0.602±0.080)相比(P<0.05),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说明超过剂量安全范围,则对细胞有毒性作用。2.赖氏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ALT和LDH含量,丹参酮IIA处理组ALT和LDH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其中丹参酮IIA1mg/L组(ALT: 54.14±6.85;LDH: 1183.88±412.06),2mg/L组(ALT: 53.07±6.31;LDH: 1194.24±423.69)与正常对照组(ALT: 53.02±6.27;LDH: 1158.27±34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酮IIA4mg/L组(ALT: 57.84±6.97;LDH: 1316.55±457.83)与正常对照组(ALT: 53.02±6.27;LDH: 1158.27±34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丹参酮IIA在1-2mg/L为安全剂量,4mg/L可疑为不安全剂量。3.MTT法测定结果显示TNFα(20ug/L)处理组(0.718±0.047)与丹参酮IIA(2㎎/L)+TNFα(20ug/L)处理组(0.821±0.034)相比肝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同时赖氏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ALT和LDH含量,TNFα(20ug/L)处理组与丹参酮IIA(2㎎/L)+TNFα(20ug/L)处理组相比(ALT: 53.02±5.48 vs 49.40±5.10;LDH: 1648.43±412.57 vs 1489.15±405.73, P<0.05)增高。4.MTT法测定结果显示H2O2(7.5-100mmol/L)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0.796±0.066)相比,肝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H2O27.5mmol/L组: 0.521±0.043;H2O215mmol/L组: 0.449±0.020;H2O230mmol/L组: 0.349±0.018;H2O250mmol/L组: 0.330±0.054;H2O2100mmol/L组: 0.164±0.025, P<0.05),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同时,MTT法测定结果显示H2O2(7.5-15mmol/L)处理组与丹参酮IIA(2㎎/L)+ H2O2(7.5-15mmol/L)处理组相比,丹参酮IIA可以改善H2O2造成的肝细胞损伤(H2O27.5mmol/L组: 0.521±0.043 vs 0.593±0.024;H2O215mmol/L组: 0.449±0.020 vs 0.455±0.014, P<0.05);H2O2(30-100mmol/L)处理组与丹参酮IIA(2㎎/L)+H2O2(30-100mmol/L)处理组相比,丹参酮IIA未改善H2O2造成的肝细胞损伤(H2O230mmol/L组: 0.349±0.018 vs 0.358±0.017;H2O250mmol/L组: 0.330±0.054 vs 0.344±0.031;H2O2100mmol/L组: 0.164±0.025 vs 0.178±0.024, P>0.05)。5.MTT法测定结果显示丹参酮IIA12.5mg/L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0.256±0.028 vs 0.258±0.029, P>0.05),说明丹参酮IIA在此剂量对活化肝星状细胞无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25-100mg/L),与正常对照组(0.258±0.029)相比,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丹参酮IIA25mg/L组: 0.246±0.027;丹参酮IIA50mg/L组: 0.166±0.029;丹参酮IIA100mg/L组: 0.148±0.015, P<0.05),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说明在此剂量范围内,对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1.丹参酮IIA对体外培养肝细胞株(HL-7702)的安全使用剂量范围为1-2㎎/L。2.丹参酮IIA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能减轻TNFα(20ug/L)和H2O2(7.5-15mmol/L)所致体外培养肝细胞的损伤。3.丹参酮IIA在25-100㎎/L的剂量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目的:探讨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相关蛋白1)(IGFBP7/IGFBPrP1)抗体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培养的大鼠活化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抗IGFBP7(rP1)抗体处理组(0.25mg/L、0.50mg/L、1.00mg/L)和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干预因素处理14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抗IGFBP7(rP1)抗体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同时在相同处理因素作用下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PI双染色法检测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1.MTT结果显示:抗IGFBP7(rP1)抗体0.25mg/L组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此剂量对肝星状细胞无抑制作用;抗IGFBP7(rP1)抗体0.50mg/L组和抗IGFBP7(rP1)抗体1.00mg/L组,能显著抑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抗IGFBP7(rP1)抗体0.50mg/L组: 12.30% ;抗IGFBP7(rP1)抗体1.0mg/L组: 26.90% , P<0.05)。2.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PI双染色法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抗IGFBP7(rP1)抗体0.5mg/L组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增加(20.25±1.41 vs 8.84±0.78, P<0.05)。结论:抗IGFBP7(rP1)抗体能抑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推测抗IGFBP7(rP1)抗体可能会作为一种新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药物。

论文目录

  • 一、丹参酮 IIA 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活化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抗 IGFBP7(rP1)抗体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丹参酮治疗脑梗塞的40例疗效分析[J]. 健康之路 2016(09)
    • [2].痤疮专用锋钩针联合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04)
    • [3].丹参酮治疗肺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21)
    • [4].白花丹参总丹参酮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实验研究[J]. 中药材 2012(05)
    • [5].复方丹参酮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08)
    • [6].丹参酮的临床研究进展[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06)
    • [7].总丹参酮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J]. 中药材 2008(03)
    • [8].复方丹参酮祛痘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06)
    • [9].丹参中总丹参酮的提取与纯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08)
    • [10].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09(09)
    • [11].丹参酮AⅡ磺酸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6)
    • [12].脱落酸处理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影响[J]. 中药材 2013(03)
    • [13].丹参酮亚微乳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8)
    • [14].依那普利联合丹参酮2A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并心衰46例疗效观察[J]. 青海医药杂志 2011(07)
    • [15].薄层扫描法测定消癖颗粒中丹参酮的含量[J]. 广州医药 2010(05)
    • [16].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提取工艺和吸附树脂优选[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0)
    • [17].丹参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肠黏膜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10)
    • [18].总丹参酮不同纯化工艺的比较[J]. 中草药 2008(12)
    • [19].丹参酮注射液辅助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33)
    • [20].丹参酮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08(04)
    • [21].丹参酮ⅡA的提取与分离[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0(03)
    • [22].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31)
    • [23].丹参酮预防产后血栓形成的研究[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24].丹参酮注射液对不同中医证型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1)
    • [25].丹参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06)
    • [26].丹参酮-ⅡA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8)
    • [27].丹参酮B钠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4)
    • [28].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酮缓释单元的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4)
    • [29].丹参酮联合尿激酶治疗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4)
    • [30].丹参酮灌注液制备工艺[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0)

    标签:;  ;  ;  ;  ;  

    丹参酮IIA及抗IGFBP7(rP1)抗体护肝机制的体外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