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培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共同培养技术,神经元,细胞转分化
共培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丽,王洪元,李学达,刘兵,郑方芳[1](2017)在《共培养方法诱导3种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尝试创建更加类似于人体的微环境,从而可以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目的:观察与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共培养装置建立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3种细胞的形态变化,在共培养四五天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3种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单纯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1)3种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形成突起,并可互相形成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对照组中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没有神经样形态结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阴性;(3)结果表明,神经细胞提供的共培养微环境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均具有诱导和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17期)
孙理想,武亦娴,曾晓宁,孔辉,王虹[2](2017)在《人原代肺动脉内皮-平滑肌接触式共培养方法的技术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PAECs)-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方法 ,为更好模拟体内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微孔聚碳酸酯膜为载体,将HPAECs和HPASMCs接种于微孔膜两侧,建立HPAECs-HPASMCs联合培养模型以模拟正常血管壁两种细胞的结构关系,通过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培养时间、培养液体系、培养基种类、血清浓度等,倒置相差显微镜、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条件下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中细胞贴壁、生长和凋亡的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优化共培养条件后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结果:(1)明胶预包被Transwell膜可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2)渗透压升高增加内皮细胞凋亡;(3)内皮细胞培养基较DMEM、RPMI1640更有利于接触式共培养模型的建立;(4)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1%、胎牛血清为2%时两种细胞生长稳定;(5)优化共培养条件对两种细胞的自身特性无显着影响。结论:当培养体系为内皮细胞培养基、维持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2%胎牛血清组分条件,可建立稳定的HPAEC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为体外模拟人肺动脉血管壁结构功能和研究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构建了良好平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苏丹[3](2017)在《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方法的建立及抗癌药物心脏毒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细胞共培养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ESC-CM)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共培养,对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通过观察抗癌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是否产生心肌细胞毒性,进而来早期预测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所用的抗癌药物为阿霉素(Doxorubicin)、马钱子碱(Brucine)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所用的细胞为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ESC-CM)、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1.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给药后癌细胞的存活率,从而确定共培养的给药浓度。2.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ESC-CM细胞和HepG2、MCF7细胞共培养给药后4h、24h、48h心肌细胞和癌细胞的凋亡率,从而确定不同浓度药物对共培养的两种细胞共同的损伤作用。3.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的特殊细胞培养板(Insert)分别测定:(1)未给药时,单独培养和与癌细胞共培养1h、4h、12h、24h、36h、48h六个作用时间点的hESC-CM细胞搏动频率(Beating Rate)、搏动振幅(Amplitude)的变化。(2)单独培养hESC-CM细胞给予抗癌药后1h、4h、12h、24h、36h、48h,hESCCM细胞搏动频率、搏动振幅的变化。(3)hESC-CM细胞分别与HepG2、MCF7细胞共培养,给予抗癌药后1h、4h、12h、24h、36h、48h,hESC-CM细胞搏动频率、搏动振幅的变化。从而确定抗癌药分别对单独和共培养系统中hESC-CM搏动功能的影响。4.采用高内涵细胞成像仪(IN Cell 2000)并结合荧光探针Mitotracker、Hoechst33342对hESC-CM细胞进行染色,分别检测:(1)未给药时,单独培养和与癌细胞共培养4h、24h、48h的hESC-C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的变化。(2)单独培养hESC-CM细胞给予抗癌药后4h、24h、48h,hESC-C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3)hESC-CM细胞分别与HepG2、MCF7细胞共培养,给予抗癌药后4h、24h、48h,hESC-C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从而确定抗癌药分别对单独和共培养系统中hESC-C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1.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给药后癌细胞的存活率,设定药物浓度分别为:阿霉素为0.03μmol·L~(-1)、0.1μmol·L~(-1)、0.3μmol·L~(-1)、1.0μmol·L~(-1)、3μmol·L~(-1)、10μmol·L~(-1);马钱子碱为6.25μmol·L~(-1)、12.5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5-氟尿嘧啶为25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400μmol·L~(-1)、800μmol·L~(-1)。2.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共培养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加,阿霉素作用后hESC-CM和HepG2、MCF7的凋亡率逐渐增大;马钱子碱对心肌细胞和癌细胞的毒性较弱,但存在统计学差异;5-氟尿嘧啶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心肌细胞。3.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测定时,共培养的心肌细胞的与单独培养的心肌细胞相比表现为搏动频率下降、搏动振幅上升。采用高内涵细胞成像仪测定时,与心肌细胞单独培养对比时,共培养4h和24h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共培养48h后,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4.hESC-CM和HepG2共培养体系(1)给予阿霉素后,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心肌细胞搏动功能变化明显。在给药后12h、24h、36h和48h出现搏动紊乱;高浓度阿霉素降低共培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2)给予马钱子碱后,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1)、200μmol·L~(-1)的马钱子碱使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搏动振幅在1h、4h明显降低,在给药12h后逐渐恢复;100μmol·L~(-1)、200μmol·L~(-1)的马钱子碱在4h和24h会降低线粒体膜电位。(3)给予5-氟尿嘧啶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给药后1h、4h、12h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给药后24h、36h和48h 5-氟尿嘧啶可以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和搏动振幅;800μmol·L~(-1)的5-氟尿嘧啶在给药24h和48h降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5.hESC-CM和MCF7共培养体系(1)给予阿霉素后,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心肌细胞搏动功能变化明显。在给药后12h、24h、36h和48h出现心肌细胞搏动紊乱;高浓度阿霉素降低共培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2)给予马钱子碱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会使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搏动振幅在1h、4h明显抑制,在给药后12h逐渐恢复;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的马钱子碱会降低线粒体膜电位。(3)给予5-氟尿嘧啶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1h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给药后4h、12h,800μmol·L~(-1)5-氟尿嘧啶会降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高浓度的5-氟尿嘧啶在24h、36h和48h可以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和搏动振幅;高浓度的5-氟尿嘧啶在24h和48h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6.给予叁种药物后,共培养的hESC-CM细胞与单独培养的hESC-CM细胞相比,搏动功能具有不同的改变,并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给药前,hESC-CM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与单独培养相比,心肌细胞搏动功能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在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给予抗癌药后,hESC-CM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和单独培养相比,心肌细胞搏动功能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该方法与现有单一使用心肌细胞来评价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进行对比,存在差异性。2.使用共培养方法可以初步模拟体内环境,初步检测抗癌药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的毒性反应。为早期抗癌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期刊2017-06-01)
魏会妙,尹洪萍,阎政礼,付虎,朱江波[4](2015)在《利用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方法检测红霉素、链霉素、多柔比星和白消安的细胞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Id MOC)方法检测药物靶细胞毒性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大鼠多器官原代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浓度0.143,0.286,0.572,1.144,2.289和4.578 mmol·L-1,硫酸链霉素0.214,0.429,0.858,1.715,3.431和6.862 mmol·L-1,多柔比星4.310,8.620,17.242,34.483和68.967μmol·L-1,白消安0.508,1.015,2.03,4.06和8.12mmol·L-1,均作用24 h后,对心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肝细胞、肾皮质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并用MTT比色法测定并计算各IC50值。结果红霉素的毒性为:肺泡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心肌细胞>肾皮质细胞>肝细胞;链霉素的毒性为:肺泡巨噬细胞>肾皮质细胞>心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肝细胞;多柔比星的毒性为:星形胶质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肾皮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白消安的毒性为:星形胶质细胞>心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肾皮质细胞>肝细胞。结论利用大鼠Id MOC模型可检出受试物多数已知的靶器官毒性,同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潜在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陈原,沈薇,罗爱月,王世宣[5](2014)在《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3种共培养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最佳模型。方法:分别从14~16日龄和21~25日龄C57BL/6小鼠中分离得到窦前卵泡和卵泡膜间质细胞,采用海藻酸钠凝胶法、Transwell间接、直接接触法体外共培养6天,比较各组卵泡形态、生长发育、激素分泌、存活率、卵母细胞成熟阶段。结果:海藻酸钠凝胶中培养的卵泡能够维持其叁维结构,观察更清晰,而Transwell中培养的卵泡更有利于颗粒细胞的增殖,第5天时卵泡直径超过叁维培养,雌二醇分泌水平与卵泡的生长模式相一致。第5天时海藻酸钠凝胶法(77.3%)和Transwell直接接触法(76.5%)的卵泡存活率要明显高于Transwell间接接触法(57.4%),P<0.05。3种方法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能力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5天内)的体外共培养可以选择Transwell直接接触法,而更长时间的共培养则推荐海藻酸钠凝胶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4年28期)
陈原[6](2014)在《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叁种共培养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叁种模型,通过对卵泡的形态观察、生长发育、存活率、激素分泌和减数分裂恢复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探索一种有效、经济、简便的培养系统用于对卵泡和卵泡膜间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方法选用21-25日龄C57BL/6/、鼠的卵泡膜间质细胞与14-16日龄C57BL/6小鼠的窦前卵泡(直径范围110-140μm),分别采用海藻酸钠凝胶法、Transwell间接接触法和Transwell直接接触法进行共培养,在a-MEM培养基(含有10%FBS、 ITS、10mIU/mLFSH、100IU/ml青霉素、O.lmg/ml链霉素)中体外共培养6天,每2天半量换液,监测并比较各组卵泡形态、生长发育、激素分泌(睾酮、雌二醇)、存活率,6天后进行体外成熟统计各组卵母细胞成熟阶段。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海藻酸钠凝胶中培养的卵泡能够始终维持其叁维结构,而Transwell中培养的卵泡在培养至第5天时较叁维培养的卵泡生长快,但对于卵泡的观察和完整结构的维持上不如海藻酸钠凝胶法,相应的雌二醇分泌水平也与卵泡的生长模式相一致。卵泡的存活率在培养至第5天时出现差异,海藻酸钠凝胶法(77.3%)和Transwell直接接触法(76.5%)要明显高于Transwell间接接触法(57.4%)(P<0.05)。至于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恢复情况,叁种共培养方法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对卵泡的形态观察、生长发育、激素分泌和减数分裂恢复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叁种共培养方法间无明显差异。海藻酸钠凝胶法具备便于观察、维持卵泡叁维结构、经济等优点,但卵泡的包埋和释放过程较为繁琐,且增加对卵泡造成损伤的机会,对卵泡的生长也有一定限制。同时,Transwell直接接触法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与海藻酸钠凝胶法相比有相似的卵泡存活率和卵母细胞成熟率,但相应的成本较高,而且对卵泡的观察不够清晰。因此,可根据各自实验室的条件以及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选择适宜的共培养方法,如短期(5天内)的体外培养可以选择Transwell间接接触法,而更长时间的培养则推荐海藻酸钠凝胶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胡珊珊,孙克伟,张茜茜,王若宇[7](2013)在《关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可行有效的树突状细胞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的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T细胞功能检测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实验指导。方法前后抽取健康人15例外周血60ml,分离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培养第7天加入补肾解毒与健脾解毒复方中药药物血浆对DCs进行体外干预,促进其成熟,另设空白血浆组对照,培养至第9天,负载HBVcore18-27核心肽后与自身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6-20)
王夙博,方莲花,杜冠华[8](2012)在《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体外共培养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已报道的ECs/SMCs共培养模型及其相关应用。结果与结论笔者综述了不同ECs/SMCs共培养模型的特点,并总结了体外共培养模型在细胞信号传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心血管生物力学和组织工程学等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白云龙[9](2011)在《改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改良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并通过膜片钳技术检验神经元的生长状态,同时介绍无镁外液癫痫神经元模型。方法利用烙铁在培养皿底面滴入4个高度约0.1mm的石蜡,以支持盖玻片建立共培养体系。当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至底面积70%~80%,将胰酶消化;分离的神经元接种在盖玻片上,4h后翻转盖玻片并移到含有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皿内,进行共培养,4~5d半量换液。将培养14d的神经元放入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后,重新放入含镁的正常细胞外液中培养。利用膜片钳分别记录神经元在正常细胞外液;无镁细胞外液和恢复正常细胞外液后14d的自发性突触后电活动。结果神经元最长培养40d。正常细胞外液中90%(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曲华正[10](2010)在《体外共培养方法诱导兔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软骨的组织学特点及其无神经和血管的营养,在正常的生理环境中,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是很困难的。应用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与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功能性软骨以及刺激诱导软骨形成都是修复软骨缺损的方法。在软骨再生中,自体软骨细胞是很有用的,但是其作用却受制于终末分化的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和纤维性软骨形成等因素。因此,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在干细胞的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近来,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时间的细胞生存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潜能而成为关节透明软骨修复和再生的种子细胞。另外,ADSCs还具有能够在局麻下从身体不同部位大量获取的优势。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种创新的脂肪干细胞、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共培养方法,诱导兔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通过各项指标的检测,在实践中检验该共培养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1.取3-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戊巴比妥耳缘静脉麻醉,无菌取出肾周脂肪组织,I型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出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传代后差速贴壁培养纯化。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CD49d,CD105,CD34,CD106的表达。2.无菌切取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非负重区关节软骨及关节内滑膜,将软骨剪成1—3mm3薄片,先以0.25%胰蛋白酶消化30-35分钟,再以0.1%的Ⅱ型胶原酶消化6-8小时,过滤、离心收集、计数,以2×105个/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瓶内;将滑膜剪碎,4mg/m1Ⅰ型胶原酶消化、过滤、离心收集、计数后,以1×105个/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将两种细胞分别体外常规培养与扩增,第叁代细胞用于实验。3.取第叁代的ADSCs,根据诱导方式不同分为叁组:Ⅰ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Ⅱ组软骨细胞诱导组滴加软骨细胞诱导液(组成:TGF-β1 10n g/ml、bFGF-25ng/ml、Vc 50μg/ml、Dexamethasone10-7M/L);Ⅲ组共培养组取35mm×10mm培养皿培养的第叁代脂肪干细胞、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将叁个皿放入一个200mm×20mm培养皿中,成“品”字形摆放,在大皿中加入培养基(加10%胎牛血清)培养。收集叁组中的脂肪干细胞,提取mRNA,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产物电泳及荧光定量PCR检测SOX-9、Aggrecan、TypeⅡcollagen的表达。结果1.细胞形态学改变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原代细胞接种后24小时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梭形。48小时后多数细胞已贴壁并开始伸展,分裂,出现由单个细胞分裂形成的集落。换液2-3次之后,大多数漂浮细胞被清除。5-7天后,细胞逐渐分裂、增殖,形成多个细胞克隆。传代细胞贴壁快,7-8天形成单层,细胞核大,胞浆内颗粒多,呈平行或漩涡状生长。2.ADSCs免疫表型流式测定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CD49d和CD105均呈阳性表达,CD34和CD106均呈阴性表达。3.RT-PCR电泳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分组培养后的第7天和第14天,叁个目的基因中只有SOX-9、Aggrecan表达,第21天,叁个目的基因都有表达。共培养组SOX-9和TypeⅡcollage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诱导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Aggrecan的表达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ADSCs适合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取材方便,Ⅰ型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可以获取大量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性能稳定,易于传代扩增,在体外增殖多代之后仍具有完好的细胞特异性标志,并继续保持分化的能力。2.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这些因子是公认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软骨分化诱导因子,这些可溶性因子可能在ADSCs软骨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实验所采用的脂肪干细胞、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共培养方法,可以使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对ADSCs进行诱导,使其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并具有软骨细胞表型,诱导效果优于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诱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01)
共培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改进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PAECs)-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方法 ,为更好模拟体内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微孔聚碳酸酯膜为载体,将HPAECs和HPASMCs接种于微孔膜两侧,建立HPAECs-HPASMCs联合培养模型以模拟正常血管壁两种细胞的结构关系,通过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培养时间、培养液体系、培养基种类、血清浓度等,倒置相差显微镜、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条件下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中细胞贴壁、生长和凋亡的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优化共培养条件后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结果:(1)明胶预包被Transwell膜可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2)渗透压升高增加内皮细胞凋亡;(3)内皮细胞培养基较DMEM、RPMI1640更有利于接触式共培养模型的建立;(4)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1%、胎牛血清为2%时两种细胞生长稳定;(5)优化共培养条件对两种细胞的自身特性无显着影响。结论:当培养体系为内皮细胞培养基、维持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2%胎牛血清组分条件,可建立稳定的HPAEC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为体外模拟人肺动脉血管壁结构功能和研究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构建了良好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培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丽丽,王洪元,李学达,刘兵,郑方芳.共培养方法诱导3种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2].孙理想,武亦娴,曾晓宁,孔辉,王虹.人原代肺动脉内皮-平滑肌接触式共培养方法的技术改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苏丹.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方法的建立及抗癌药物心脏毒性评价研究[D].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17
[4].魏会妙,尹洪萍,阎政礼,付虎,朱江波.利用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方法检测红霉素、链霉素、多柔比星和白消安的细胞毒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
[5].陈原,沈薇,罗爱月,王世宣.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3种共培养方法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4
[6].陈原.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叁种共培养方法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
[7].胡珊珊,孙克伟,张茜茜,王若宇.关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8].王夙博,方莲花,杜冠华.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2
[9].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白云龙.改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10].曲华正.体外共培养方法诱导兔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