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又名黄河鲇,分布范围较窄,多在黄河中上游流域,是黄河上游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近几十年来,由于兰州鲇生境的片段化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已使其成为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濒危物种。为了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利用线粒体D-loop和Cytb作为分子标记,以黄河上游白银、中卫、银川三个地区的兰州鲇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微卫星标记,以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鲇(Silurus asotus)、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等几个鲇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对兰州鲇的保护遗传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对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线粒体D-loop和Cytb序列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均表明兰州鲇这一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四个群体之间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YCZ>YCQ>ZW>BY。2.基于线粒体D-loop和Cytb序列对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分化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序列分析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遗传分化显著(p<0.05)。而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分化不显著(0.1>P>0.05)。3.四个兰州鲇群体101个样本,通过分析线粒体D-loop区序列得到33种单倍型,通过分析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得到36种单倍型。运用邻接法对两种线粒体标记得到的单倍型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相同的结果,都明显的聚为两支,由此推断,兰州鲇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母系起源。4.应用12对南方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鲇及革胡子鲇各群体间的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 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5.应用19对大口鲇微卫星引物对兰州鲇野生和人工繁育2个不同群体进行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兰州鲇人工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两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分化较低,属于同一个种内水平遗传变异。6.本文克隆的兰州鲇Cytb基因已经提交到GenBank,序列号是HQ890503,与其他鲇形目鱼类比对结果显示,兰州鲇与同属鲇形目鲇科的鲇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1.12%,氨基酸同源性也是最高,为95.52%。7.本文从保护遗传学角度,将黄河中上游兰州鲇定义为两个进化单元,白银兰州鲇和中卫-银川兰州鲇;其中白银兰州鲇群体为进化显著单元,应优先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