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行为论文-常洪雷,金祖权

传输行为论文-常洪雷,金祖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泥基材料,N_2环境,干湿交替,氯离子

传输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常洪雷,金祖权[1](2019)在《无碳化影响时干湿交替下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存在碳化影响时干湿交替下氯离子的传输规律及分布特征,在N_2环境下进行干湿交替以彻底排除干燥过程中碳化的影响;建立了仅考虑扩散和毛细吸附-水分蒸发的氯离子传输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在实验测得的与计算得到的氯离子分布曲线中都出现了氯离子浓度峰,氯离子含量及浓度峰出现的位置均较为相近,且氯离子浓度峰出现的深度在0~2 mm内.此外,暴露时间、水灰比、温度及外部盐溶液浓度的增大以及环境湿度的减小都会导致氯离子浓度峰增强,且浓度峰出现的位置向暴露面更深处迁移.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不仅显示了无碳化影响时干湿交替后氯离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而且反映出了毛细吸附-水分蒸发是导致氯离子浓度峰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龚平,王小萍,王传飞,Balram,Pokhrel[2](2019)在《从采样器设计到环境行为模拟: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研究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传输研究一直是POPs环境行为研究的难点,山区不完备的基础设施、多变的大气环流和稀少的人口使长期完整监测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鉴于此,我们发明了用于高海拔山区的被动采样器、建立了跨喜马拉雅大气POPs监测网络、开发了针对断面研究的二维POPs传输模型,从而建立了完善的大气POPs研究体系。基于该体系,我们首次报道了用于蔬菜保鲜的农药六六六排放源,发现喜马拉雅起到了阻拦POPs进入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确认超过90%的POPs被拦截到喜马拉雅南坡的土壤中。同时,发现翻越山脊传输是POPs跨喜马拉雅传输的最主要途径,这更新了前人"污染物主要通过低海拔河谷传输"的认识。经估算,尽管经历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拦截,POPs自南亚到达青藏高原的总量依然可达到2-100吨/年,这为西藏生态屏障建设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窦为学,雷洪,朱苗勇[3](2019)在《70 t单管RH冶金传输行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70 t单管RH内的冶金传输过程,分别采用欧拉-欧拉方法、示踪剂输运方程和碳氧质量分数输运偏微分方程组描述RH内钢液流动行为、混匀过程和脱碳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由250 Pa降低到50 Pa,循环流量和混匀时间保持不变,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81.8×10-6降低到34.3×10-6;随着底吹氩气量由100 L/min增大到500 L/min,循环流量由23.1 t/min增加到42.2 t/min,均混时间由179 s下降到100 s,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72.6×10-6下降到47.5×10-6。预测的脱碳曲线与工业实验数据符合良好;提高单管RH底吹氩气量,有利于提高循环流量,减少均混时间,降低钢液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朱轩伯[4](2019)在《聚芳醚多孔异质膜的跨膜离子传输行为及在盐差发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过长期的进化与选择,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多级功能结构,以最为高效、灵活的方式完成了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等复杂多样的生命活动过程,实现了不同的机能。我们在感叹其精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自然的智慧,从中寻找能够为己所用的灵感。例如,科研人员受荷叶的启发,开发了同样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清洁表面;受大熊猫牙釉质的启发,构筑了能够自修复的纳米复合材料;受蜻蜓翅痣的启发,优化了能够抗震的飞机机翼平衡重锤结构。“师法自然”已经成为了我们构筑先进高性能材料和器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有鉴于此,近些年来,科研人员受到生命体细胞膜上蛋白质离子通道精确控制离子跨膜传输实现多样功能的启发,开展了关于仿生人工纳米孔道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实现了对限域空间内离子运动的智能调控。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均质纳米孔道体系单一的结构组成限制了其对离子输运的调控效果,若要在均质膜内构筑多级孔道结构则需要高昂的加工成本和繁琐的制备工艺,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新型制备工艺简单、高稳定性的多功能复合异质离子传输膜体系势在必行。综合考虑上述的研究背景,本论文致力于制备高性能纳米多孔异质膜,并研究其独特的离子传输性质,开发其在能量转换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基于对聚合物分子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解,受到生命体离子通道和前人工作的启发,我们以化学稳定性较高的聚芳醚体系为疏水主链骨架,采取化学修饰的方法引入了一定量的亲水侧链,利用主链和侧链的亲疏水差异,使聚合物通过亲疏水作用自组装发生相分离,形成能够大规模制备的高强度叁维纳米孔道薄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多孔异质膜,研究了其跨膜离子输运性质,并将其应用于盐差能发电器件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首先,我们通过Suzuki交叉偶联,利用4-吡啶基硼酸制备了含有吡啶基团的对苯二酚单体Py-OH。通过其与联苯二酚和二氟二苯砜等单体进行共聚,成功将吡啶这一具有pH响应特性的功能基团引入了联苯聚芳醚砜(PPSU)中,通过控制聚合时的单体投料比例,制备了不同吡啶基团含量的系列共聚物PPSU-Pyx。并利用该系列聚合物和氧化石墨烯(GO)通过简单的抽滤、旋涂的方法,构建了2D/3D-GO/Py纳米多孔异质膜。GO形成了带有负电荷的孔径约0.8 nm的二维纳米孔道;Py层基于亲疏水作用自组装形成了带有正电荷的孔径约8 nm的叁维互穿纳米孔道。两种孔道表面电荷与孔道限域结构的双重不对称性使这类多孔异质膜展现出了优异的离子整流效果。孔道表面的吡啶基团对环境的pH比较敏感,在酸性环境中,孔道内壁带正电荷并更加亲水;而在碱性环境中则不带电且疏水。这种电荷和浸润性的协同作用使该纳米孔道拥有了优异的pH响应离子门控效果。我们通过对电荷密度、孔道长度等关键因素的控制可以调控异质膜的跨膜离子传输效果,此外,我们还基于该系列膜构建了纳米盐差发电能量转换器件,得到了约0.76 W/m~2的输出功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高输出功率的盐差发电器件,我们优化了异质膜结构和孔道内壁的电荷密度,制备了更大孔径和孔隙率的多孔异质膜,在保证离子输运性质的同时提高了离子通量,最终得到了较高的输出功率。首先,我们通过威廉姆森成醚反应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密度磺化位点的六苯基苯基团的DF-HS单体,然后用此单体与二氟二苯甲酮和六氟双酚A进行叁元共聚反应,通过控制单体比例,制得了一系列带有不同比例磺化侧链的聚芳醚酮共聚物(PAEK-HS10,PAEK-HS15和PAEK-HS20)。并利用该系列聚合物与上述制得的吡啶聚醚砜(PPSU-Pyx)复合,通过聚芳醚亲疏水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Janus多孔膜。基于该系列Janus多孔膜,构建了高性能的盐差发电系统,并在我们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为了避免单层膜中的离子极化现象,我们将离子整流性质集成到能量转换系统中。具有整流效应的Janus膜可以作为从海水到河流的“离子高速公路”,显着提高盐差发电效率。由于海水浓度较高,为了保证系统能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使Janus多孔膜器件在高盐浓度环境中依然保持较好的离子整流和选择效果。本文通过提高表面电荷和孔隙率,有效工作浓度区域(最大整流比出现在1 M KCl)较以往文献报道的结果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打破了以往器件只能在低浓度工作的局限。该系列Janus多孔复合膜在高盐浓度溶液中的高效离子选择性和离子整流特性确保了盐差发电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器件的输出功率高达2.66 W/m~2(通过混合海水和河水,效率为35.7%)和5.10 W/m~2(盐度梯度为500倍)。此外,本文所制备的Janus多孔异质膜主要是基于聚芳醚类高性能聚合物骨架功能化改性的薄膜材料,通过化学分子设计,在实现所预期的离子传输功能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机械性能,为以后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我们大胆的推测,带有离子整流效应的纳米孔道膜在收集盐差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综上所述,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我们实现了对孔道的尺寸、孔隙率、表面电荷密度以及浸润性等关键因素的控制。并通过孔道限域结构、电荷密度和浸润性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孔道离子选择性、离子门控性和离子整流性的有效调控,从而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离子传输效果。还以此为基础,首次成功制备了聚芳醚体系的高效盐差发电器件。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拓宽功能化特种高分子的应用前景,能为今后设计和制备新型、高效的可持续清洁能源器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陶德亨[5](2019)在《表面炭化木材水分传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北京杨(Populus beijingnsis W.Y.Hsu)和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va.mongolica Litv)为研究对象,通过低场时域核磁共振仪检测了不同表面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下试件的吸湿过程与吸水过程,利用Contin软件和Origin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炭化木材吸湿与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最终得到木材炭化处理后其防水性能最优的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杨心材和边材表面炭化后吸湿、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表明,北京杨表面炭化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350℃和90s。在40℃环境温度,82.3%相对湿度下,其心材吸湿77.5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3.5%;吸水821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55.3%。边材吸湿125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4.9%;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25%。(2)樟子松心材和边材表面炭化后吸湿、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表明,樟子松表面炭化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350℃和90s,在40℃环境温度,82.3%相对湿度下,其心材吸湿221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4.9%;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86.1%。边材吸湿221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5.2%;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64.0%。(3)由T2(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可知,北京杨与樟子松经表面炭化后,吸湿过程中只存在结合水,随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的增加,结合水吸入量逐渐减少,T2分布的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逐渐减小;而吸水过程中结合水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逐渐减小,自由水弛豫州间增加但信号强度减小。(4)对比分析北京杨与樟子松经表面炭化后吸湿和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可得,温度为350℃,时间为50s时即可达到理想表面炭化效果。吸湿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北京杨边材、樟子松心材、北京杨心材、樟子松边材;吸水率由低到高分别为:樟子松心材、北京杨边材、北京杨心材、樟子松边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鑫,刘重阳,吴东遥,李金择,霍鹏伟[6](2019)在《二维g-C_3N_4表面Au粒子尺寸调节的界面电子传输行为及光催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是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难题.以半导体材料作为催化剂、太阳能作为驱动力的光催化技术由于具有成本低廉、清洁环保、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具开发价值的理想方法,并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研究与关注.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该技术在有机污水处理及光催化还原CO2转化成高能燃料领域均有良好表现.本文采用高温热聚合及酸处理剥离技术,以尿素作为原料,成功制备出薄层二维g-C_3N_4(CN)纳米片材料,并以该材料作为载体及催化主体,通过恒温水浴还原技术在其表面负载不同尺寸的Au纳米粒子,成功制备出一系列Au/CN复合光催化材料.运用系统的表征及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二维光催化材料的晶相结构、化学组分、形貌和表面特征及光电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表征与研究,并针对该二维材料表面Au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等特性研究了复合材料界面间电子的传输效率与迁移机制.尺寸较小的Au纳米粒子的费米能级到CN导带底端的距离较短,其表面原子比例及缺陷含量较高,有利于Au纳米粒子对光生电子的捕获并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由于LSPR效应,可见光下Au表面可产生大量高能热电子并注入到CN表面,从而抑制光生电子从CN导带到Au表面的传输.叁维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结果显示, Au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大,拥有的LSPR效应越强,其表面热电子含量越高,光电子传输抑制现象越强烈.光电化学性能分析(PEC)结果显示,在颗粒分布密度合理的情况下,具有较小尺寸Au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内部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越高.光催化实验表明,在Au纳米粒子分布合理的情况下,拥有最小Au纳米颗粒尺寸的3-Au/CN样品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条件下照射30 min,该样品对罗丹明B水溶液(RhB, 10 mg/L)的光降解效率高达92.66%;紫外光条件下照射8h,该样品光催化还原CO_2转化成CO和CH_4的产率分别为77.5和38.5μmol/g,约是纯CN还原性能的6倍和10倍.结合文献报道及上述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尺寸影响的光催化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栋[7](2019)在《非饱和水化硅酸钙凝胶孔中水和离子传输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S-H(水化硅酸钙)是承担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主要组分,水和离子在材料孔道内的非饱和传输是造成耐久性劣化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水和离子在CS-H凝胶中的传输性能对于分析水泥基材料和混凝土结构的物理化学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水分子和离子传输的宏观实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仅通过实验手段很难揭示其传输特性的机理。本文多方借鉴前人经验,构建出C-S-H凝胶纳米通道传输模型,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水和盐溶液通过非饱和凝胶孔的传输特性和分子尺度上的结构特征以及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并适当结合统计热力学、物理化学和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揭示各现象背后的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C-S-H凝胶孔中水的分布主要与饱和度和壁面位置有关,壁面具有亲水性;凝胶孔饱和度约达53%时形成的连通两侧的通道会触发逾渗效应,从而使水的扩散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处于层间区、吸附区和自由区的水分子,会因几何约束和键结作用的差异使自身扩散系数呈现出自由区>吸附区>层间区的规律;吸水初期,凝胶孔吸附区有相对较高的传输速率,而后吸附区便表现出明显的速度分层,速度沿壁面垂直向外的方向递增,而吸水过程中,水分子会优先填满整个通道,而后进入近壁层间;受逾渗效应影响,随凝胶孔中水的饱和度的增大,水的整体扩散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而更高的温度会放大该效应对传输的促进作用;凝胶孔孔径与水的扩散能力正相关,更高的初始饱和度和曲折度均会抑制凝胶孔的吸水速度。(2)离子在凝胶孔中的传输体系中,双电层效应存在并可以很好的解释离子在凝胶通道中的传输;钠离子更容易稳定在第一电层,而氯离子难以在壁面吸附区长期停留,吸附区的氯离子会表现出较为频繁的吸附和脱附行为;由于库伦势的相斥加之基于第一电层形成的第二电层稳定性较差,氯离子比钠离子的整体扩散系数更高;钙硅比会显着影响C-S-H表面对氯离子的吸附能力;由于凝胶孔中离子的传输需要依附于水分子,离子的传输速度明显滞后于水,随饱和度的提升,逾渗效应会显着促进离子的扩散能力,但对应的是离子扩散系数的极值而非最值。(3)在非饱和态凝胶孔中,饱和度是影响离子扩散能力的首要因素,而饱和态凝胶孔中,当离子浓度达到稳定后,由于浓度差的逐渐削弱,C-S-H壁面的极性开始成为影响离子传输的主要因素;两类曲折度模型均表明较高的曲折度会明显阻碍离子在凝胶通道中的传输,纯扩散下(第二类模型)离子达成目标浓度的速度略高于对流-扩散状态(第一类模型);氯化钙的交互作用会提升氯化钠溶液中离子的扩散能力,而氯化钾则相反。该论文图片总计86幅,表1个,参考文献127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潘文佳,高建明,祁兵[8](2019)在《干湿循环–氯盐侵蚀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等因素对于氯离子传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再生骨料取代率、水灰比条件下,再生骨料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表观扩散系数均有明显变化。在干湿循环与氯盐的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产物为Friedel's盐。(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牛少鹏,周克崧,徐丽萍,邓畅光,毛杰[9](2018)在《等离子喷涂致密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透氧膜的氧传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SAPS)和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方法(PS-PVD)制备了结构致密的钙钛矿型(ABO_3)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LSCF)透氧膜。利用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XPS等手段,比较了2种膜在200~900℃间氧物种在表面及体相中的传递变化情况。O2-TPD结果显示:SAPS膜的物理吸附氧脱附量、化学吸附氧脱附量和晶格氧脱附量分别超过PS-PVD膜的2倍、3倍和6倍;而XPS结果显示:SAPS膜表面吸附氧与晶格氧O1s峰面积比也高于PS-PVD膜。以上结果表明SAPS膜对氧具有更好的吸附及解离能力、更多的本征氧空位及更高的空位生成能力。(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侯易[10](2018)在《分子在磷脂膜表面吸附传输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分子在膜表面的吸附传输行为对脂质体载药等药物开发研究以及肿瘤细胞对药物分子吸收和排出等生物医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使用具有表界面选择性和敏感性的二次谐波(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技术,结合双光子荧光(Two-photon fluorescence,TPF)技术,研究了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分子在模拟细胞膜(脂质体)膜表面的吸附嵌入的动力学过程,并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对DOX及其它结构分子在肿瘤细胞膜表面的吸附传输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SHG和TPF方法深入探测和分析了DOX在膜表面的吸附和嵌入过程,发现溶液中DOX分子的TPF强度随着分子化学环境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基于此发现,为原位探测DOX分子的饱和吸附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另外,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膜组成、缓冲溶液)研究了DOX的传输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溶液的加入会促进DOX在膜表面的传输。本文还研究了肿瘤细胞膜表面的传输动力学。采用荧光成像技术定量分析了DOX及其它结构分子在细胞膜的传输速率。研究结果表明DOX分子在乳腺癌细胞(MDA-MB-453)和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传输速率在数量级上相当,而半花菁染料D289分子在两种细胞的传输速率相差有数个数量级,说明分子在肿瘤细胞膜表面的传输行为不同会导致药物传输速率存在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论文为明确DOX及其它蒽环类药物分子在膜表面的吸附传输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同时为以后结合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研究此体系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传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传输研究一直是POPs环境行为研究的难点,山区不完备的基础设施、多变的大气环流和稀少的人口使长期完整监测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鉴于此,我们发明了用于高海拔山区的被动采样器、建立了跨喜马拉雅大气POPs监测网络、开发了针对断面研究的二维POPs传输模型,从而建立了完善的大气POPs研究体系。基于该体系,我们首次报道了用于蔬菜保鲜的农药六六六排放源,发现喜马拉雅起到了阻拦POPs进入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确认超过90%的POPs被拦截到喜马拉雅南坡的土壤中。同时,发现翻越山脊传输是POPs跨喜马拉雅传输的最主要途径,这更新了前人"污染物主要通过低海拔河谷传输"的认识。经估算,尽管经历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拦截,POPs自南亚到达青藏高原的总量依然可达到2-100吨/年,这为西藏生态屏障建设提出了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常洪雷,金祖权.无碳化影响时干湿交替下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行为[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龚平,王小萍,王传飞,Balram,Pokhrel.从采样器设计到环境行为模拟: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研究体系[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3].窦为学,雷洪,朱苗勇.70t单管RH冶金传输行为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朱轩伯.聚芳醚多孔异质膜的跨膜离子传输行为及在盐差发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陶德亨.表面炭化木材水分传输行为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李鑫,刘重阳,吴东遥,李金择,霍鹏伟.二维g-C_3N_4表面Au粒子尺寸调节的界面电子传输行为及光催化性能(英文)[J].催化学报.2019

[7].徐栋.非饱和水化硅酸钙凝胶孔中水和离子传输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潘文佳,高建明,祁兵.干湿循环–氯盐侵蚀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行为研究[J].建筑技术.2019

[9].牛少鹏,周克崧,徐丽萍,邓畅光,毛杰.等离子喷涂致密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透氧膜的氧传输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10].侯易.分子在磷脂膜表面吸附传输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传输行为论文-常洪雷,金祖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