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李友姗

(广安市前锋区前锋初级中学校广安638019)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了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以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问题,妨碍了学生对课文审美的直觉感知和阅读品美的体验。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诵读——让学生感受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作用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中考对语言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还不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审美不够。因此,我们就要多找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初中课本所选的文章非常优美,课文不是无情之物,好的文章,思想感情更强烈、情感更真挚。学生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才能揣摩其内在意蕴。老师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朗读可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文章内容入手,鉴赏文章。这就要求老师应善于扑捉信息,故设疑问,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当然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章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我们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朴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见隽永,真是个“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指导。

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文章内容,再现教材中美的情景。“想象是一种心理行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虽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特点,但不是无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诗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再例如,在讲授《背影》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的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因此,老师在实践中,要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使学生在对文章的阅读、品味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手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幅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最后,学以致用,仿写——让学生试着表达美。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我们指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重要路径。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人无模仿,无以立世。“应用、拓展”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模仿”。模仿是实现“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开始和重要环节。而语文学习中的模仿往往表现为仿写。仿写可以使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优秀思路,积累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激活思维能力,进而增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乐趣,为学生奠定创造美的基础。在实践中,要坚持模仿与创造结合。新编教材上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审美能力的训练。在每个单元向学生推荐一篇较典范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慢慢地步入作文的大门也是大有好处的。如在学完课文《陋室铭》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陋室铭》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林不在美,有水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在此泉旁,神智清醒。鱼跃水中悠,蝶舞水面映。泉水叮咚响,春风柔和吹。可以赏桃林,聆泉音。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水之扫兴。济南趵突泉,峨眉老松林。游客云:孰比我清!”此文比照《陋室铭》的体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明媚春光的喜爱,并表达了对噪音污染、水污染的批评,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充分发挥创造想像,从而表达美、创造美。

再以《卖蟹》为例。教学此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成长。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买伪劣假冒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失主,不占为己有,不拒客、不宰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家长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标签:;  ;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