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石龙子的生活史特征及热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后代表型的影响

两种石龙子的生活史特征及热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后代表型的影响

论文摘要

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和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同为石龙子科蜥蜴,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作者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在浙江和江苏数处采集印度蜓蜥和中国石龙子,比较研究这两种石龙子的生活史特征及热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幼体表型的影响。为检测孕期(印度蜓蜥)或怀卵期(中国石龙子)体温对雌体繁殖、血液内类固醇激素含量和后代表型的影响,作者将印度蜓蜥雌体整个孕期都维持在6个热处理中,将中国石龙子雌体整个怀卵期都维持在3个热处理中。印度蜓蜥有四个恒温处理[雌体孕期体温分别控制在22、24、26、28(±0.3)°C],一个调温处理(TR处理;雌体可利用加热光源开启后形成的梯度温度进行自主体温调节),第六个处理雌体直接捕自野外(F处理)。作者将刚排卵的中国石龙子雌体均作恒温处理,怀卵期体温分别控制在24、28和32(±0.3)°C。印度蜓蜥和中国石龙子均为两性异形物种,前者雌性成体大于雄性,后者雄性成体大于雌性。两种石龙子雄性成体头部(头长和头宽)大于体长(SVL, snout-vent length)相同的雌性成体,腹部(腹长)则小于SVL相同的雌性成体。印度蜓蜥最小和最大繁殖雌体的SVL分别为67.7和97.9 mm,中国石龙子最小和最大繁殖雌体的SVL分别为86.0和118.8 mm。印度蜓蜥最大雄性成体的SVL为83.1 mm,中国石龙子最大雄性成体的SVL为125.3。印度蜓蜥雌体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仔,孕期体温较高的雌体较早产仔。印度蜓蜥每年仅产单窝后代,窝仔数为2?12。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卵计数的窝仔数分别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0.6和0.3个后代。六个处理间窝仔数无显著差异,雌体产后体重、幼仔重(及相应的窝仔重)热处理间差异。各热处理中均无显著的后代大小?数量权衡,表明印度蜓蜥具有相对较高生育力的雌体并不一定产相对较小的幼仔。中国石龙子亦年产单窝卵,SVL大于86.0 mm的雌体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产卵8?31枚。雌体怀卵期间经历的热环境影响产卵时间,但对繁殖输出(窝卵数和卵重)无显著影响。窝卵数、卵重和窝卵重均与母体SVL正相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用窝卵数与母体SVL的回归剩余值表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中国石龙子具有相对较高生育力的雌体产相对较小的卵。所有6个热处理中,印度蜓蜥雌体均产混合性别的后代,性比不显著偏离1:1。不同热处理下初生幼仔的SVL、尾长、体重(干重和湿重)、头大小(头长和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差异显著。22°C下产出幼仔SVL、前肢长和后肢长小于其它各温度处理产出的幼仔。对印度蜓蜥各温度产出幼仔7个形态特征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区分出两个向量,共解释幼体形态53.4%的变异。幼仔湿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34.1%的变异),后肢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3%的变异)。ANOVA分析显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孵出幼体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差异显著。孕期体温显著影响印度蜓蜥初生幼仔的持续运动能力和疾跑速。各温度处理下产出幼仔的运动表现(持续运动最大距离和疾跑速)差异显著,高温(28°C)幼仔的疾跑速最慢,持续运动最大距离最短。温度显著地影响幼仔早期(产后45天)生长,22°C幼仔的45天体重最小。中国石龙子雌体孕期(怀卵期间)体温影响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体重、幼体45天存活率,但不影响可孵(存活)卵的数量和幼体性比。孵化和孕期体温的交互作用并非是孵出幼体体重的显著变异来源。28°C孕期体温雌体所产幼体大于24°C和32°C孕期体温雌体所产的幼体。中国石龙子雌体孕期体温对幼体早期(45天)生长无显著的影响,两性幼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影响幼体早期生长,32°C孵出幼体的生长速率显著大于两个较低温度孵出的幼体。两种石龙子输卵管卵(卵黄和胚胎)内的水分含量均随胚胎发育的进行而迅速增加。印度蜓蜥幼仔干重显著小于含29期或更早发育时期胚胎的输卵管卵干重,表明该种为卵性营养卵胎生物种。两种石龙子胚胎发育后期(37–40)具有胚胎迅速生长或卵黄迅速动用的特点。不同热处理下印度蜓蜥雌体血液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合并不同处理的数据后发现,印度蜓蜥雌体血液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平均水平与其繁殖状态无关。实验室不同热处理下中国石龙子雌体的雌二醇含量有显著差异,雌二醇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是睾酮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状态雌体的睾酮和雌二醇含量差异显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总绪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 1.2 温度对胚胎发育成功率和幼体特征的影响
  • 1.3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物质利用和性激素含量变化
  • 第二章 印度蜓蜥和中国石龙子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印度蜓蜥实验方法
  • 2.2.2 中国石龙子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两性异形
  • 2.4.2 雌体繁殖
  • 2.5 讨论
  • 第三章 温度对胚胎发育成功率和幼体特征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印度蜓蜥的实验方法
  • 3.2.2 中国石龙子的实验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
  • 3.4.1 印度蜓蜥
  • 3.4.2 中国石龙子
  • 3.5 讨论
  • 3.5.1 印度蜓蜥
  • 3.5.2 中国石龙子
  • 第四章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物质利用和性激素含量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印度蜓蜥实验方法
  • 4.2.2 中国石龙子实验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物质利用
  • 4.4.2 性激素含量变化
  • 4.5 讨论
  • 4.5.1 物质利用
  • 4.5.2 性激素含量变化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两种石龙子的生活史特征及热环境对胚胎发育和后代表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