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浅析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史渤媛(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自从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目前的采血模式主要以街头无偿献血为主,无偿献血人群也有很大的改变。无偿献血者中多为首次献血者,他们中多数缺乏献血知识,没有献血经历,在献血之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不能在采血前消除献血者的这种负性情绪,将会影响采血的顺利实施,甚至造成献血反应而终止采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献血中的护理技巧,尽可能消除献血者的紧张焦虑,保障采血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采血过程中,给予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正性心理引导,满足潜在的心理需求,降低恐惧、担心、焦虑等负性心理作用,从而提高无偿献血服务水平,使采血工作顺利完成。

第一,宣教献血知识。对献血者特别是对初次献血者简单介绍献血的基本常识及主要事项,让其了解献血200~400ml对人体正常功能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反而有利于健康,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献血后回到家中应食用易消化吸收的高蛋白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充足的睡眠,24h内避免剧烈运动。

第二,采血过程密切观察。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尽早发现献血不良反应症状并及时处理。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的操作技术和工作态度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口干、冷汗、眩晕等症状;中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眩晕等伴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症状;重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晕厥抽搐、休克等症状[1]。在采血过程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早缓解。

第三,护理心理学的应用。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献血过程中,采血人员用心理支持、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等方法进行心理护理[2]。心理支持,即采用安慰、鼓励、支持性的言语消除献血者的紧张、疑虑、恐惧等心理,改善心境,增加献血的勇气和信心。认知疗法,即采血人员根据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选择不同的话题与其交谈,及时纠正献血者对献血的错误认识,正确引导,使献血者充分认识到适量献血不但对健康无损害,反而有利于自身健康及社会和他人,形成无偿献血的认同心理。系统脱敏,即先使献血者适应献血车内的环境,消除对献血的陌生感,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然后让其观看其他献血者献血的全过程,并详细介绍讲解献血步骤,以使献血者的心情放松;最后在采血过程中进一步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更加放松,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同时密切观察献血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尽早发现献血不良反应症状并及时处理。

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应激反应,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当这种应激反应刺激超过个人的耐受范围,就会发生献血反应[3]。这种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最常见于初次献血者或第一次献血失败者。因此,采血人员要在献血前、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后对献血者特别是初次献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提高献血者的勇气和自信心,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73%,明显低于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与沈小燕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或缓解其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提高其献血适应能力,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叶春艳.高校学生初次无偿献血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2):966-967.

[2]戴晓阳,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42.

[3]陈莉,赵莉华,王玉珍,等.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138.

[4]耿敬磊,陈莉.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144.

[5]沈小燕,陈梅,李素娥.心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23-224:

标签:;  ;  ;  

浅析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