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出现了更多的较深基坑工程。尤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高层建筑密度很大,造成密集的基坑群施工。这些基坑群施工场地狭窄,堆放器材困难。基坑本身有着保护周围环境及自身稳定性的要求,现有的基坑设计理论和常规施工技术难以满足。虽然很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研究了不少关于基坑变形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邻基坑开挖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依托浙江华展设计院,以利时金融大厦基坑和振邦大厦基坑开挖为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了合理反映相邻深基坑模型,研究比较了在几种情况下(利时金融基坑单独开挖,振邦大厦基坑单独开挖,两个基坑同步开挖,利时金融基坑超前1个工况开挖,利时金融基坑超前2个工况开挖,振邦大厦基坑超前1个工况开挖,振邦大厦基坑超前2个工况开挖)的土体的位移和维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首先,我们分析单个基坑开挖下的维护结构的内力变化及位移;再两个基坑同时开挖,分析其维护结构的内力变化及位移;最后我们观察其在不同步开挖下的位移情况。从中我们得出:1.随着开挖深度的加大,基坑土体位移,桩体的位移和弯矩增大,但在底板换撑和楼板换撑阶段并没有发生继续加剧的趋势。2.对于两个相邻基坑都为排桩加内支撑体系,存在较浅基坑的维护结构向较深基坑倾斜的情况。3.主动土压力区的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随开挖深度向下移动,但在底板换撑和楼板换撑两个工况中向上移动。4.对于支撑梁的轴力来看,不管是单独开挖还是共同开挖第一道支撑的轴力在架设第二道支撑后不断增大;而第二道支撑轴力随着工况(换撑阶段)不断减少。5.从利时金融基坑和振邦大厦基坑的各自单独开挖、同步开挖和不同步开挖的最大控制值分析得出:相邻基坑的开挖对支护桩的变形影响大于对支护桩弯矩影响。6.发生倾斜的基坑,在其倾斜侧主动土压力区没有较为明显的水平位移,被动土压力区也没有明显的土体隆起现象。7.相邻基坑中间土体的土压力存在明显的折减。本文的数值模拟结合南方软土地区的工程实例,探讨了相邻基坑的相互影响因素,为今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关于基坑方面土压力理论研究现状1.2.2 关于基坑方面土压力数值分析研究现状1.2.3 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1.3 PLAXIS简介1.3.1 PLAXIS程序1.3.2 本构模型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 工程概况和建模分析2.1 工程概况2.1.1 地质参数取值2.1.2 竖向支护体系2.2 建模分析2.2.1 计算参数确定2.2.2 计算模型范围确定第三章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3.1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第一次开挖的变形分析3.2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第二次开挖的变形分析3.3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第三步开挖的变形分析3.4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底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3.5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楼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3.6 利时金融大厦基坑各工况维护结构的分析3.6.1 第一次开挖后的支护桩3.6.2 第二次开挖后的支护桩3.6.3 第三次开挖后的支护桩3.6.4 底板换撑后3.6.5 楼板换撑后3.6.6 各阶段的维护结构情况汇总3.6.7 本章小结第四章 振邦大厦深基坑4.1 振邦大厦深基坑第一次开挖的变形分析4.2 振邦大厦深基坑第二步开挖的变形分析4.3 振邦大厦深基坑第三步开挖的变形分析4.4 振邦大厦深基坑底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4.5 振邦大厦深基坑楼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4.6 振邦大厦深基坑各工况维护结构的分析4.6.1 第一次开挖后的支护桩4.6.2 第二次开挖后的支护桩4.6.3 第三次开挖后的支护桩4.6.4 底板换撑后4.6.5 楼板换撑后4.6.6 各阶段的维护结构情况汇总4.6.7 本章小结第五章 利时金融基坑与振邦大厦基坑同步开挖5.1 利时金融大厦和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第一步开挖的变形分析5.2 利时金融大厦和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第二步开挖的变形分析5.3 利时金融大厦和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第三步开挖的变形分析5.4 利时金融大厦与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底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5.5 利时金融大厦与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楼板换撑后的变形分析5.6 利时金融和振邦大厦深基坑同步开挖各工况维护结构的分析5.6.1 第一次开挖后5.6.2 第二次开挖后5.6.3 第三次开挖后5.6.4 底板换撑后支护桩分析5.6.5 楼板换撑后支护桩分析5.6.6 各阶段的维护结构情况汇总5.6.7 本章小结第六章 利时金融基坑与振邦大厦基坑不同步开挖6.1 利时金融基坑超前1个工况开挖维护结构的情况6.2 利时金融基坑超前2个工况开挖维护结构的情况6.3 振邦大厦基坑超前1个工况开挖维护结构的情况6.4 振邦大厦基坑超前2个工况开挖维护结构的情况6.5. 本章小结第七章 基坑开挖最大控制值的分析7.1 1号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分析7.2 1号桩的最大弯矩分析7.3 2号桩的最大弯矩分析7.4 2号桩的最大弯矩分析7.5 3号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分析7.6 3号桩的最大弯矩分析7.7 4号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分析7.8 4号桩的最大弯矩分析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结论展望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深基坑论文; 内力论文; 位移论文; 软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