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以第四纪粘土发育红壤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团聚体,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了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组成特点,探讨了粘粒矿物对于红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稳定性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长沙、咸宁、赤壁三个地区供试样品中层状硅酸盐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水云母和1.4 nm过渡矿物。侵蚀度不同的土壤表现出不同性质特征,随着侵蚀程度的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加、游离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增大、土壤的电荷零点、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量也随着变大。2、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团聚体内部形态影响较大。随着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加,团聚体内部的孔隙数量减少,孔隙百分含量减小。团聚体水稳性随着侵蚀度的增加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指标WSA和MWD与土壤中粘粒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9(p<0.01n=22)和0.73(p<0.01 n=22),呈极显著相关;WSA、MWD和游离态铁氧化物含量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73(p<0.01 n=22)和0.72(p<0.01 n=22),呈极显著正相关;WSA、MWD和游离态铝氧化物含量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70(p<0.01n=22)和0.72(p<0.01 n=22),呈极显著正相关。WSA、MWD与非晶型和晶型的氧化铁、铝含量无显著相关性。3、供试土壤大团聚体外层中铁、铝氧化物含量高于内层,赤壁、咸宁和长沙土壤团聚体外层与内层游离态铁含量差(Feex-Fe(in))平均值分别为1.34mg/g、1.16mg/g和1.55mg/g,游离态铝含量差(Alex-Alin)平均值分别为0.86mg/g、0.42mg/g和1.11mg/g。严重侵蚀团聚体中外层与内层游离态铁、铝含量差别较轻度侵蚀的团聚体高。其中,咸宁地区严重侵蚀的团聚体与轻度侵蚀的团聚体中游离态铁Feex-Fein平均值含量差别最大,赤壁地区严重侵蚀的团聚体与轻度侵蚀的团聚体中游离态铝含量差别最大。铁、铝氧化物在团聚体中分布不均匀,可能是土壤表面受到较强烈淋溶作用,铁、铝氧化物由结晶态向可溶态转化,进入土壤溶液,吸附在团聚体上,由于团聚体内部缺乏供溶液流动的孔隙,铁、铝氧化物主要被吸附在团聚体外表面。4、赤壁和咸宁(湖北地区)大团聚体样品中,除个别样品外,1.4 nm过渡矿物、高岭石相对含量外层大于内层,水云母相对含量内层大于外层。随着侵蚀度的增加,内外层矿物相对含量差值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母质、风化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矿物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另外,团聚体形成以后,内外层受到的风化程度有差异,外层粘土矿物更易于向非膨胀型、更稳定的高岭石结构转化;同时铝离子在团聚体的外表面富集,使pH降低,有利于1.4nm过渡矿物的形成;较多的降雨使得外层水云母的形成和转化受到影响,相对含量低于内层。5、侵蚀度不同的微团聚体的形貌具有较大差异。侵蚀严重的土壤中,微团聚体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磨圆度高,棱角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微团聚体长期受到水蚀作用造成的。轻度侵蚀微团聚体形貌则相反。6、铁元素在微团聚体表面分布并不均匀,边缘位点的铁氧化物相对含量高于中部位点,表现为富集特征,这与大团聚体中铁分布具有一致性。严重侵蚀的样品边缘与中间位点铁含量差别更显著。铁元素的富集特征在微团聚体某一边面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胶结在一起的两个微团聚体结合点上铁氧化物的含量远高于其它位点,表明在微团聚体相互胶结成大团聚体的过程中,铁氧化物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 1.2 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 1.2.1 粘粒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1.2.2 铁、铝氧化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点概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pH测定
  • 2.2.2 土壤胶体的分离方法
  • 2.2.3 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 2.2.4 土壤电荷零点的测定
  • 2.2.5 铁、铝氧化物含量测定
  • 2.2.6 外表面积测定方法
  • 2.2.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8 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测定
  • 2.2.9 层剥法处理
  • 2.2.10 土壤切片的制备及数字化
  • 2.2.1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特征
  • 3.2 土壤粘土矿物组成
  • 3.3 团聚体的孔隙特征
  • 3.4 团聚体稳定性
  • 3.4.1 团聚体稳定性指标
  • 3.4.2 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 3.5 团聚体内、外层铁铝氧化物含量及粘土矿物差别
  • 3.5.1 团聚体内、外层间铁、铝氧化物含量差别
  • 3.5.2 团聚体内外层粘土矿物差别
  • 3.6 不同侵蚀度铁、铝氧化物在微团聚体表面分布特征
  • 3.6.1 铁在微团聚体表面分布特征
  • 3.6.2 铁在微团聚体胶结面的分布特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土微团聚体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2)
    • [2].不同林型树倒林隙内微立地类型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4)
    • [3].不同水土保持植被对典型黑土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6)
    • [4].土壤微团聚体对镉吸附-解吸特性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6)
    • [5].秸秆还田室内培养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0)
    • [6].浅谈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10)
    • [7].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山地学报 2019(06)
    • [8].长期施肥与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8(06)
    • [9].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8(02)
    • [10].福州江滨公园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的影响[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1].岩溶山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1)
    • [12].浅析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6)
    • [13].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7)
    • [14].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4)
    • [15].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16].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 [17].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11)
    • [18].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6)
    • [19].四川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J]. 林业科学 2014(09)
    • [20].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1(06)
    • [21].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2)
    • [22].冻融循环对五台山典型植被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5)
    • [23].季节性冻融对机械压实黑土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03)
    • [24].吉县蔡家川流域不同树龄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 2012(04)
    • [25].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10)
    • [26].山西典型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与抗蚀性关系研究[J]. 北京水务 2015(02)
    • [27].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7)
    • [28].复合养殖对柑橘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9].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J]. 土壤学报 2012(06)
    • [30].西辽河沉积物中不同粒径微团聚体磷的解吸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4)

    标签:;  ;  ;  ;  ;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