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血吸虫病是一种长期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地方性疾病,在二十世纪的前半叶,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性因素加剧、水灾频繁爆发、战争持续不断及经济持续衰败等原因,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急剧恶化,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甚至达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地步。日益恶化的血吸虫病疫情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当地的人口、乡村经济及民众生活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然而,面对如此危害地方的血吸虫病疫情,民国时期的国家、社会力量及疫区民众都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而没有找到很好的应对方案,使得当时的血吸虫病无法得到更多更好的控制,从而在另一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肆虐长江流域已久的血吸虫病很快便被新成立的政权所关注,疫区的各级政府不仅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摆到了当地卫生工作的首要地位,而且还普遍设立了血吸虫病的专门防治机构,积极展开病人的查治工作,同时在疫区掀起了大规模的灭螺运动,这些积极的防治措施使得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不少地区甚至完全消灭了血吸虫病。其实,建国后各疫区的血吸虫病防治活动不仅仅是一场卫生运动,还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在当时消灭血吸虫病运动的背后还有着积极的社会动员意义,而血吸虫病在此时也被政治隐喻化了,成了“旧政权”、“资产阶级当权派”等化身,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血吸虫病防治运动与当时的各种政治运动相结合,成为推动这些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动员手段。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第四节 资料来源第五节 相关问题说明第一章 1905年以前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史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简介一、整体概况二、血吸虫的生活史三、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与疫源地四、血吸虫病的几种类型第二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血吸虫病疫史一、中国古代社会的血吸虫病疫情二、中国古代医学界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及其防治第三节 1905年以前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生存环境及流行状况一、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概况二、长江中游地区具有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三、1905年以前血吸虫病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流行状况第二章 1905~1978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发展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疫区分布一、清末及民国时期被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二、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区的最终确定三、正型疫区的钉螺分布特点第二节 疫情的演变一、晚清末年及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疫情二、建国后防治初期的血吸虫病疫情第三节 疫情加剧的原因分析一、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病因素加剧二、水灾频繁发生三、疾病流行的战争模式四、经济衰败第三章 血吸虫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一节 对人口的影响一、人口大量疫死二、人口质量下降三、人口结构失去平衡四、人口流动加剧第二节 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一、劳动力损失惨重二、耕种土地大面积受影响三、作为大生产工具的耕牛广泛染病丧失劳力四、畜牧、渔业等副业受到冲击第三节 血吸虫病肆虐下的疫区整体社会经济状况一、疫区整体遭到危害二、民众个体经济孱弱、生活困苦第四章 民国时期对血吸虫病的应对第一节 国家的应对一、清末及民国时期国家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二、中央卫生机关应对血吸虫病的举措三、长江中游三省防治血吸虫病的措施第二节 社会力量的积极反应一、社会人士积极开展对血吸虫病的调查和研究二、地方绅士积极参与防治血吸虫病行动:以黄陂县李伯刚为例第三节 疫区民众对血吸虫病的消极应对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二、疫区民众对于血吸虫病缺乏科学认识三、疫区民众对血吸虫病的应对措施消极第四节 应对机制欠缺的原因一、血吸虫病的防疫体系不健全二、政治动荡、经济衰败,血防工作难以展开三、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整体不足第五章 建国后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成效第一节 血吸虫病进入新政权的视野(1949~1954年)一、中央政府对防治血吸虫病的关注二、地方政府对防治血吸虫病的行动第二节 消灭血吸虫病运动的全面展开(1955~1978年)一、各级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日益重视二、专门防病机构的普遍设立,积极展开病人查治活动三、灭螺运动的大规模开展四、其他措施的跟进第三节 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就及其原因分析一、长江中游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就二、取得成效的原因探析第六章 消灭血吸虫病运动与国家的政治动员第一节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背后的政治动员一、恶病与恶政府:血吸虫病的政治隐喻二、对民众的社会动员:疫区的"诉苦"活动三、对地方政府及干部的政治动员:关心群众、相信群众第二节 疫区里的血防运动与政治运动的结合一、消灭血吸虫病与大跃进运动二、消灭血吸虫病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消灭血吸虫病与文革运动结语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长江中游论文; 血吸虫病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 社会动员论文;
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