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加深了人们对HCC形成机制的理解,目前普遍认为HCC的发生是由于在肝炎病毒和其它致癌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改变而导致癌变。然而这些认识却未能给如何控制HCC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原因之一是以往对HCC的研究大多只把重点放在肝细胞恶变上,而忽视了间质细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恶性肿瘤基因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共同作用是癌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间质细胞包括肌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内皮细胞等,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等途径和实质细胞相互作用,与实质细胞癌变、肿瘤中新生血管及结缔组织生成、肿瘤免疫等有关,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主要的间质细胞之一,HSC又被称为Ito细胞、贮脂细胞、窦周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位于肝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的Disse间隙内,其特点是具有长的分枝状的细胞突起,并通过这些细胞突起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形成紧密接触,为HSC和肝细胞的相互作用奠定了生理解剖学基础。正常时HSC占肝脏固有细胞总数8%-12%,作为储脂细胞主要参与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处于静止状态,不表达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低增殖活性、低合成胶原能力。在肝炎病毒和其它肝损因素的作用下,HSC可被激活,脂质渐消失,并发生形态学改变,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HSC活化的主要标志为细胞增殖、表达a-SMA、异常分泌一些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合成以Ⅰ、Ⅲ型胶原为主的多种ECM蛋白,结果造成肝脏纤维化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近来研究提示HSC活化在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可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具体的作用机制仍然不详。目前认为,HSC基本的非免疫学功能包括维生素A平衡维持、肝纤维化和调节肝血流。HSC的深入研究证明其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调节免疫应答所需要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提示其潜在的免疫学作用。近来大多研究证明HSC代表强大的APC,诱导CD-1、MHC-Ⅰ和MHC-Ⅱ限制性T细胞激活和介导抗感染免疫。此外,新的研究提示HSC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介导T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而活化HSC能使T细胞凋亡,行使肝内的免疫保护反应,有利于肝内免疫平衡。HSC在HCC内的免疫学功能如何,与肝癌的复发转移是否相联系,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课题首先通过比较大鼠肝癌细胞诱导活化的HSC与培养活化HSC间基因表达差异,证实了肝癌相关活化的HSC功能是不同于培养活化的HSC,为进一步研究HCC内HSC的免疫抑制与肝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大鼠HCC肺转移模型为研究HCC中HSC的免疫学特征以及与HCC转移的关系提供实验平台;通过分离纯化大鼠HCC内的HSC和大鼠脾T细胞,在体外进行相互作用研究,并探索HSC对T细胞的功能抑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为体内研究和干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进而为肝癌转移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一部分大鼠肝癌细胞诱导活化和体外培养活化HSC的基因差异表达本部分实验目的是为了解肝癌内HSC和正常肝HSC有无区别,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比较了大鼠HCC细胞株C5F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诱导的HSC和体外培养活化HSC的基因表达。通过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Ⅳ肝脏原位灌注,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制备大鼠C5F肝癌细胞株的CM,体外诱导HSC活化。应用cDNA微阵列比较了静止、体外培养活化和肝癌细胞CM诱导活化HSC之间27,100基因表达。应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对芯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同静止HSC相比,HCC细胞诱导活化HSC和体外培养HSC共有1967个基因差异表达,包括促炎症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细胞粘附分子、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免疫相关因子等。肿瘤诱导活化的HSC有一部分基因表达变化与体外培养相同如Ccr1、Vcam1、Tagln、Colla1、Xlkd1和Ccl24等,部分基因如cystatin F、MMP-9、Jun、IgG-2a、Il7r、IAP1和Igf1等表达发生特异性改变,提示HCC细胞可特异性驱动HSC的活化。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了基因芯片结果。以上研究表明C5F诱导HSC的基因表达部分特异于体外培养HSC的基因表达模式,提示诱导活化HSC在HCC细胞的复发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体内活化的HSC应作为研究HSC生物学功能的标准。第二部分大鼠肝细胞癌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肝星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本部分实验目的是为了解HCC组织有无T细胞凋亡以及与HCC转移的相关性,建立了Buffalo大鼠HCC肺转移模型。首先将大鼠肝癌细胞株McA-RH7777调整为1×106/100μl种入2只Buffalo大鼠胁腹皮下,待皮下瘤长到直径约1cm时取下,切成1mm3大小植入大鼠肝左叶(n=20),B超及MRI追踪观察肝脏肿瘤的生长情况,做肿瘤生长曲线。后随机抽取1、2、3和4w的大鼠(n=3)处死,切取肝癌组织及肺脏。对肝和肺行HE染色,行肺转移灶计数。正常肝和肝癌组织行α-SMA和CD3免疫组化单染和双重染色及TUNEL和CD3双重染色,并行阳性细胞计数,表示为细胞数/mm2。对肿瘤内HSC(intratumoral HSC,tHSC)数和T细胞凋亡数以及T细胞凋亡数和肺转移进行相关分析。分离HCC组织内的HSC和脾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结果表明大鼠肝内肿瘤形成率100%,B超检查到1w时肿瘤清晰可见,此后进行性增大;MRI检查发现第4w时开始出现肺转移,肺转移率100%,病理证实第3w时开始出现肺转移。所有HCC内和癌旁组织均观察到α-SMA表达,正常肝组织很少或无。α-SMA数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正常肝、1、2、3、和4w的HCC内分别为2.3±0.8/mm2、85±5.8/mm2、、151±12/mm2、239±14.7/mm2和321±16.9/mm2(P<0.05)。CD3和Tunel双染法表明T细胞凋亡。正常肝凋亡细胞稀少,肝癌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在正常肝、1、2、3、和4w的HCC内分别为1.5±0.5/mm2、43±2.4/mm2、82±4.1/mm2、99±4.6/mm2和91±11/mm2(P<0.05)。α-SMA和CD3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表明T细胞凋亡在空间可能与活化的HSC相联系。tHSC数和T细胞凋亡数呈正相关(r=0.711,P<0.01),T细胞凋亡数和肺转移呈正相关(r=0.561,P<0.05)。同活化T细胞与qHSC或静止T细胞与tHSC共培养相比,活化的T细胞和iHSC共培养更频繁诱导T细胞凋亡(P<0.05),且tHSC可能是通过直接与T淋巴细胞接触起作用。以上研究表明渗透和浸润到肝癌组织的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与tHSC相互作用导致凋亡,tHSC致T细胞凋亡可能与HCC转移相关。这种模型具有高存活率、良好的肿瘤形成、癌内和癌周HSC的一致性活化以及组织学形态类似于人HSC-T细胞分布模式,是研究体内HSC免疫学功能与HCC转移相关可靠的动物模型。第三部分大鼠肝癌内HSC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HCC中含有大量活化的HSC,与HCC的复发转移相关。但HSC在HCC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部分实验目的为进一步了解tHSC在HCC的免疫学作用及其机制,在体外研究tHSC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影响。主要方法是从Buffalo大鼠正常肝及肝癌中分离HSC,应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RT-PCR检测tHSC表面分子和部分基因的表达,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及释放实验观察tHSC对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应用ELISA检测T细胞的IL-2、IL-10和IFN-γ等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T细胞的凋亡。应用Transwell法观察tHSC抑制T细胞对肿瘤运动、侵袭能力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qHSC表达较多的重要表面分子如CD40、CD80、CD54、RT1A和RT1D等,B7-H1少量表达。tHSCs表达CD40、CD80、CD54、RT1A和RT1D等下调,但B7-H1表达上调(P<0.05),并产生各种免疫抑制相关的细胞因子。加入tHSC抑制通过同种异体抗原或抗CD3介导T细胞受体连接作用活化的T细胞3H-TdR摄取,抑制特异性抗原活化的T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且是剂量依赖的。加入tHSC的活化T细胞与未加tHSC相比,T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P<0.01),加入抗B7-H1抗体与未加入抗B7-H1抗体相比,T细胞凋亡数量减少(P<0.05)。加入tHSC的活化T细胞与未加tHSC相比,McA-RH7777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下降(P<0.05),加入抗B7-H1抗体与未加入抗B7-H1抗体相比,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所增强,但弱于无HSC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T细胞仍产生大量细胞因子,提示T细胞的活化未受到抑制。tHSC诱导的T细胞低反应性与增加的T细胞凋亡相关。tHSCs的活化与明显提高的B7-H1表达相联系。阻断B7-H1/PD-1连接明显降低tHSC免疫抑制活性,提示B7-H1的重要作用。tHSC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助于HCC的复发和转移。为进一步进行体内实验和干预研究提供支持。结论1.肝癌细胞诱导活化的HSC与培养活化HSC的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肿瘤诱导活化的HSC具有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为研究HCC内的HSC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2.建立的大鼠HCC肺转移模型,验证了tHSC与免疫抑制及HCC转移相关,为深入研究HCC内HSC的免疫抑制与HCC的转移关系提供了实验平台。3.tHSC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T细胞的凋亡,而没有抑制T细胞的活化。tHSCs的活化与明显提高的B7-H1表达相联系。阻断B7-H1/PD-1连接明显降低tHSC免疫抑制活性,提示B7-H1的重要作用。tHSC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助于HCC的复发和转移。创新点1.首次证实HCC诱导活化的HSC与体外培养活化的HSC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2.首次证明Morris肝癌模型可用于tHSC的免疫抑制与HCC转移关系的研究。3.首次初步证明tHSC促进T淋巴细胞凋亡有助于肿瘤细胞的运动和侵袭,与HCC的转移相关。潜在应用价值1.tHSC是抑制肝癌复发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2.为深入研究tHSC的免疫抑制参与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新的成纤维性肝星状细胞失活因子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消退[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1)
- [2].提高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获得率及纯度的分离方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1)
- [3].姜黄素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肝星状细胞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06)
- [4].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01)
- [5].压力对肝星状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J]. 医用生物力学 2009(S1)
- [6].分离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肝星状细胞的改良方法[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3)
- [7].神经酰胺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02)
- [8].中药肝复康干预肝星状细胞及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6)
- [9].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肝星状细胞激活和增殖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03)
- [10].逆转素对肝星状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J]. 山东医药 2018(24)
- [11].肝星状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01)
- [12].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培养改良与性质鉴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10)
- [13].肝星状细胞的起源与功能[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04)
- [14].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0)
- [15].中药诱导肝星状细胞衰老作用研究进展[J]. 现代中医药 2018(01)
- [16].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抑制内皮素-1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机制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2)
- [17].乙型肝炎病毒促进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在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18)
- [18].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介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坏死[J]. 江西医药 2019(11)
- [19].四乙胺对肝星状细胞钾通道及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14)
- [20].肝星状细胞收缩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8(10)
- [21].川芎嗪对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1)
- [22].肝星状细胞激活与增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9(04)
- [23].猪肝星状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的建立及对泛素化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2)
- [24].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建立[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14)
- [25].miRNAs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8(43)
- [26].肝星状细胞的移行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06)
- [27].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 2010(05)
- [28].肝星状细胞中表皮形态发生素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作用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6(05)
- [29].肝星状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及药物reversine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5(04)
- [30].肝星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