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论文文献综述)
余柏青[1](2021)在《《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教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史学类刊物。该杂志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的真实记录者。一、创办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如何建设历史课程,包括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实践,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亟待研究的问题。彼时,
余柏青[2](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龙芳芳[3](2017)在《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同课异构”作为一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方式,它对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随着这一教学实践模式在中国教育中积极推广,一线教师参与度和关注度也逐渐增强。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和最优化,很多省、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那么,结合本地区情况和学科特点来对“同课异构”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序论,笔者阐述了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梳理总结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找准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第二部分是结合“同课异构”相关相关概念和基本涵义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提出支撑本文分析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第三部分是突出研究地域的特点,笔者以广南县初中历史教师为主要调查访谈对象,直接关注历史教师在初中“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力求扬长避短,共生互补;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实现自身由“经验教学”向“反思教学”的转变。针对广南县初中历史“同课异构”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教师在实施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参与度较低,教学实践过程紊乱、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反思意思淡薄的问题,论文以此为突破口具体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希望在肯定“同课异构”教学推行必要性的环境下,探讨完善其可行性,以求它能更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相长,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此推动本地区初中历史教学发展。
李艳[4](2014)在《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改革背景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努力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同课异构”强调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教研活动,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风格的差异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达成三维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在高中历史教研中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尝试和运用,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不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也良莠不齐。笔者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高中历史学科特点为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现状和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究。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含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方面在剖析“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含义的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的实施方式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特点。从实践角度而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问卷、访谈等教育学方法针对江苏省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调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参与和接受程度、该教研方式是否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当前“同课异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当前“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误区。在第三部分笔者观察记录了一则“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案例,比较两名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处理,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操作流程方面的欠缺之处。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分析结果总结出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步骤以及各环节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根据调查和实际观察的结果,笔者提出优化“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质量的应对策略。学校领导需充分重视“同课异构”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拓宽活动的参与度,请专家指导并寻求跨校合作;将“同课异构”作为常规校本研究方式,并完善活动流程和奖励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发展而不拘泥于形式;提升比较评价和团队评价在活动中的地位,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本研究以理论为基础,结合调查分析结果和具体实施案例,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试图从实践角度明确“同课异构”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的流程和提升教研效果的策略,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一点尝试,以期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曹俊[5](2011)在《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复合人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教育中却存在“重技术而轻人文”的弊端,由此造成的“高职生素质较低”的后果也越发显现出来。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很强,但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历史课现状的分析来找出更好发挥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作用,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分析,具体说清楚德育的内涵及历史课应该具有的德育功能;第二部分是对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比如高职历史课也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和坚持活动的理念、为高职院校的历史课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通过正确的德育方法来提高高职历史课的德育效果、通过教学手段的加强来提高高职历史课的德育效果等等,寻找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历史课德育工作的有效之路。
祁国栋[6](2009)在《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 ——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是历史教材的核心,而历史教材又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明确了历史教科书在整个历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其编写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本文拟围绕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指导思想、内容选择等问题,对《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众多专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及考察,并据此总结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一般做法。本文主要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参与《历史教学》杂志社组织的专题讨论的专家们的主要观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找寻他们观点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第二部分从一名实践者的角度探讨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在体例、指导思想、内容选择等问题的具体做法,以期对所有关心或从事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人有所启示。
程惠敏[7](2003)在《《历史教学》第79卷(2003年1~6期)总目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王宏志[8](2003)在《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文中研究指明
二、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办背景 |
二、运行机制 |
(一)编委会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 |
(二)社长、主编领导下的编辑部负责制 |
三、特色栏目 |
(一)初创时期的学术栏目 |
1.“大家小文章” |
2. 问题解答 |
(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 |
1.“一课一中心”的观点 |
2. 叶小兵的“一事一议” |
3. 任世江的专题解析 |
4. 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
(三)对教材和课标的讨论 |
1. 对历史课标及教材编写的整体建议 |
2. 对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逻辑结构的讨论 |
3. 对教材编写内容的建议 |
4. 对教材辅助系统编写的建议 |
(四)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2.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联合团队的实践探索 |
3. 赵恒烈等的理论探索 |
(五)对考试测量与评价的研究 |
1. 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 |
2.“海派”风格的试题 |
3. 刘芃对高考小论文题的探索 |
4. 高考小论文的命题实践 |
(2)《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同课异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同课异构”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一、关于“同课异构”定义的界定 |
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活动的涵义 |
三、“同课异构”的基本类型和操作流程 |
第二节 “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的互动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教师同伴互助观点 |
四、教育比较研究法 |
五、教师专业成长观点 |
第二章 广南县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广南县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二、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课异构”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三章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实践参与度比较低 |
二、教学实践过程比较紊乱 |
三、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体现 |
四、教师的反思意识比较淡薄 |
第二节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多层面原因造成教师参与度低 |
二、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 |
三、教育教学理念学习运用不够 |
四、教师反思机制未形成 |
第四章 完善初中历史“同课异构”实践问题的建议 |
第一节 多途径转变观念来提升教师参与度 |
一、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学科地位 |
二、学校“搭平台建机制”,重塑积极实践氛围 |
第二节 规范教学活动过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
一、教师应养成研读课标的习惯 |
二、教师需增强对教材的分析能力 |
三、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水平 |
第三节 深化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反思环境,以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广南县“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广南县“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访谈记录表 |
附录三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
附录四“同课异构”听课对比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涵义和实践价值 |
第一节 “同课异构”的内涵 |
一、“同课异构”的定义 |
二、“同课异构”的分类 |
第二节 “同课异构”对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 |
一、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有效性 |
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
三、持续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二章 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状 |
第一节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
一、学校重视不足,教师参与度低 |
二、理论基础欠缺,实施流程紊乱 |
三、忽视学生需求,为“标新”而“立异” |
四、缺乏有效合作,评价环节缺失 |
五、反思意识淡薄,行动改观困难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内容 |
第一节 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 |
二、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的处理比较 |
三、课后反思与小结 |
第二节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流程 |
一、“同课异构”的计划与准备 |
二、“同课异构”的实施 |
三、“同课异构”的评价与反思 |
第四章 改进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策略 |
第一节 领导充分重视,提供有效平台 |
一、拓宽交流途径,进行跨校合作 |
二、寻求校方支持,形成长效机制 |
三、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微格教学 |
第二节 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活动质量 |
一、提高参与热情,加强团队合作 |
二、恪守教育理念,淡化形式主义 |
三、改进评价体系,突出比较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关于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调查问卷 |
二、关于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5)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分析 |
(一) 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德育 |
(二) 历史课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功能 |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困境与历史课德育现状分析 |
(一)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困境分析 |
(二) 高职院校历史课德育现状分析 |
三、高职院校历史课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一) 高职院校历史课应坚持的理念 |
(二) 为高职院校的历史课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
(三) 通过正确的德育方法来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效果 |
(四) 通过教学手段的加强来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效果 |
(五) 高职院校历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统计 |
后记 |
(6)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 ——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教科书编写讨论的背景 |
二、教科书编写讨论的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对教科书编写讨论的具体分析 |
一、体例方面 |
二、指导思想方面 |
三、内容选择方面 |
四、对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事件提出的具体编写方案 |
五、他山之石 |
第三章 对教科书编写讨论的深入思考 |
一、体例方面 |
二、指导思想方面 |
三、内容选择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J]. 余柏青.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1(02)
- [2]《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究[D]. 龙芳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4]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研究[D]. 李艳. 扬州大学, 2014(01)
- [5]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曹俊. 苏州大学, 2011(06)
- [6]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 ——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D]. 祁国栋.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7]《历史教学》第79卷(2003年1~6期)总目索引[J]. 程惠敏. 历史教学, 2003(06)
- [8]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J]. 王宏志. 历史教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