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82B钢,高碳钢,钢绞线,微合金化
微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1](2019)在《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82B钢的成分和热轧冷却工艺,以提高82B盘条的强度,测定了80钢和82B钢的等温转变温度对相变时间、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以及Cr元素对82B相变温度的影响,分析了Cr合金化和相变控制对82B盘条的微观组织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82B,当温度在595~615℃相变速度最快,其转变时间为10~15 s,在590~625℃可得到理想的0.10~0.20μm的珠光体片层间距;通过添加0.18%~0.24%Cr和控制热轧冷却速度,可以控制82B钢的相变温度区间和相变速度,得到均匀细片状的珠光体组织;将Φ12.5 mm 82B盘条的主要成分调整为0.78%~0.84%C、0.15%~0.35%Si、0.78%~0.88%Mn和0.18%~0.24%Cr;在热轧控冷过程中,弱化水冷,强化风冷,控制82B盘条的吐丝温度为840~880℃,目标值860℃,增大82B盘条在风冷线上的冷速,提高了盘条的强度。(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6期)
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2](2019)在《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含Nb钢筋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冷却起始温度的上升,铁素体的尺寸和比例均增加,硬度则不断下降。冷速在0.5~1℃/s时,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随着冷速的增大,贝氏体比例增加;冷速达到5~10℃/s后,组织以贝氏体为主。采用冷却起始温度和冷速分别为880℃和1℃/s开展25 mm钢筋工业试制,屈服强度≥430 MPa,断后伸长率≥20%,最大力总延伸率≥15%,强屈比≥1.4。(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3](2019)在《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硬度测试及室温冲击等手段研究了微量合金元素Zr的添加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Zr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善夹杂物的形貌与成分,使夹杂物转变为富Zr的复合夹杂物,同时生成一定量的Zr C第二相。随着Zr元素含量的增加,第二相数量增加且呈弥散分布,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添加不同含量Zr的Fe-Cr耐磨合金钢经退火、淬火以及回火后组织均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合金钢退火态硬度及冲击性能基本不随Zr元素含量而变化,但随着Zr含量增加,淬火态及回火态合金钢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冲击性能则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表明Zr微合金化能够有效改善中低碳Fe-Cr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4](2019)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进行了再结晶研究,以便制定热轧工艺。通过单道次的应力-应变数据计算了加工硬化率,研究了钢单道次、双道次和多道次压缩的静态软化率。结果表明,在单道次时,1150℃变形70%,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双道次时,1060℃变形35%保温40 s、1150℃变形20%保温时,10 s,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静态再结晶;在多道次时,1120℃变形15%冷却时间55 s、1050℃变形35%冷却时间35 s及1020℃变形28%冷却时间30 s发生静态再结晶,最后一道次在915℃变形20%冷却时间3 s以及875℃变形20%冷却时间3 s发生动态再结晶,造成了混晶的微观组织。(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3期)
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5](2019)在《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Ti-6Al-4V-0.35Fe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加工参数与流变应力之间的关系,其温度范围与应变速率范围分别为800~950℃与0.001~10 s~(-1)。流变曲线的单峰分布表明,动态再结晶机制在变形过程中占主导地位。TEM分析表明,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在较低温度下由于动态球化形成了尺寸较小的晶粒。由于位错的滑移和攀移,亚晶界中形成了位错胞壁。运用Avrami动态再结晶模型与应力补偿多变量回归模型对热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正。为了描述其流变行为,对这2种类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这2种模型对预测Ti-6Al-4V-0.35Fe合金的流变应力都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为了判断热加工的稳态加工区域与失稳加工区域,建立了一个应变量为0.8,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热加工图。与Ti-6Al-4V钛合金相比,稳态加工的应变速率范围由0.0003~0.1 s~(-1)扩大到0.001~0.6 s~(-1)。最优的热加工参数为920~950℃与0.001~0.6s~(-1),在此过程中几乎完全发生了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在800~950℃的条件下,Fe微合金化的Ti-6Al-4V热加工性能优于Ti-6Al-4V合金,且加工成本较Ti-6Al-4V低。(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郭怀兵,张舒宁,张游游[6](2019)在《不同合金元素的添加对含Ti微合金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和拉伸试验等手段,对分别加入Mo、Cr、Nb、Cu等合金元素的含Ti微合金铁素体高强钢组织、析出相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素体基含Ti微合金高强钢以铁素体为基体,部分微合金钢组织含有极少量粒状贝氏体或珠光体;基体析出粒子尺寸差别较大,大部分尺寸小于10 nm并呈球形、簇状分布,析出物以TiC或(M、Ti)C颗粒为主;5种成分设计的铁素体基含Ti微合金钢均具有良好的室温、高温拉伸性能,550℃拉伸屈服强度均大于380 MPa,为对应室温拉伸屈服强度的63%以上,其中加少量Nb元素的含Ti微合金钢高温和室温屈服强度比最高,达到0.77,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宽厚板》期刊2019年05期)
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7](2019)在《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钛微合金化生产的热轧盘圆抗拉强度远低于目标值的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认为当冶炼过程中氮元素过高并且工艺控制不当时,氮元素与钛元素形成氮化钛夹杂物,使得轧制过程中起强化作用的钛元素数量变少,从而影响到产品力学性能。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手段,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2019年10期)
张海,李少坡,丁文华[8](2019)在《正火过程管线钢中微合金元素的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场发射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正火过程中管线钢中V、Ti微合金元素的析出行为,并讨论了该行为对管线钢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火过程中多数Ti元素以富Ti或富V的(Ti,V) C或(Ti,V)(C,N)形式存在,冷却过程未发生含Ti第二相的析出; V元素在正火保温过程中多数呈固溶态,在冷却过程中仅有少量VC以保温过程中未溶解的(Ti,V) C或(Ti,V)(C,N)为核心产生沉淀并互溶,形成呈圆形的富V析出相;由于VC的析出量较少,未产生较强的析出强化作用,使得正火态试样强度低于轧态试样,而VC析出对铁素体晶粒产生的细化作用使得正火试样低温韧性优于轧态。(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肖洋洋,詹华,崔磊,邹英,郑笑芳[9](2019)在《1000MPa级微合金化冷轧双相钢退火工艺及强韧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研究连续退火工艺中两相区退火温度对高强冷轧DP1000钢的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拉伸试验机进行了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试验钢的A_(c1)为708℃,A_(c3)为854℃。760℃时铁素体、马氏体呈条带状交替分布,恶化了其伸长率;在830℃马氏体沿铁素体晶界分布,并伴随少量的新生铁素体生成。铁素体体积分数由760℃的43.2%减少到830℃的25.2%,从而塑韧性显着下降。试验钢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提升,而伸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90℃退火时强韧化效果最好,此时组织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和马氏体,马氏体均匀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其抗拉强度为1 097.3 MPa,屈服强度为592.7 MPa,断后伸长率为12.6%,屈强比为0.54,强塑积达13.826 GPa·%。(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跃标,邓深,樊雷,赵征志,袁勤攀[10](2019)在《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性能及强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性能、第二相粒子特性和析出规律以及强化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对高强度汽车车厢板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类型主要为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少量索氏体,平均有效晶粒尺寸约为3.5μm。钢中存在大量的球形TiC和少量的不规则形状Ti_4C_2S_2及方形TiN析出物,析出顺序为TiN→Ti_4C_2S_2→TiC。第二相析出物以TiC的沉淀强化效果最为显着,TiN和Ti_4C_2S_2的沉淀强化效果十分微弱。试验钢中所有强化方式对试验钢的强度贡献大小顺序为细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固溶强化>晶格点阵强化,其中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强化效果最为显着,对屈服强度的贡献超过50%。(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0期)
微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含Nb钢筋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冷却起始温度的上升,铁素体的尺寸和比例均增加,硬度则不断下降。冷速在0.5~1℃/s时,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随着冷速的增大,贝氏体比例增加;冷速达到5~10℃/s后,组织以贝氏体为主。采用冷却起始温度和冷速分别为880℃和1℃/s开展25 mm钢筋工业试制,屈服强度≥430 MPa,断后伸长率≥20%,最大力总延伸率≥15%,强屈比≥1.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J].特殊钢.2019
[2].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J].金属热处理.2019
[3].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4].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J].热加工工艺.2019
[5].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郭怀兵,张舒宁,张游游.不同合金元素的添加对含Ti微合金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宽厚板.2019
[7].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J].河北冶金.2019
[8].张海,李少坡,丁文华.正火过程管线钢中微合金元素的析出行为[J].金属热处理.2019
[9].肖洋洋,詹华,崔磊,邹英,郑笑芳.1000MPa级微合金化冷轧双相钢退火工艺及强韧化机制[J].钢铁研究学报.2019
[10].杨跃标,邓深,樊雷,赵征志,袁勤攀.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性能及强化机制[J].钢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