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261400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有效性是目前一大重点课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结合自身点滴教学体会,同时博采众长,作以下探析,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一、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数学教师日常教学应贴近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巧妙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集中精力主动接受,为教学有效性锦上添花。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习兴趣的调动。一旦学生和数学教师之间确立了一种亲和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学习数学。作为教师,需要我们把学生视作鲜活的生命体,在他们学习遇到迷惑时,通过及时有效的讲解,帮助他们解疑答惑;在他们生活有困难时,及时嘘寒问暖,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在班级上热情褒奖,及时鼓励,通过我们的言谈举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在激励和赞许中踊跃发言。
2.创造趣味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一些陈旧、呆板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作者会积极营造一些别开生面、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学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善学和乐学。
3.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全面理解。
4.精心设计评价语言,增强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只有学生亲临成功体验时才会锐意进取,成功不仅是学习兴趣的组成要素之一而且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特征,进行充分激励,以便增强学生斗志和信心,促使他们在成功体验时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
5.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唤起学习兴趣。练习是学生们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思维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他们带着兴趣,自觉地完成练习。要引导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数学才会永葆生机。
二、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的,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营造特定氛围。
1.课始,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课中,创设情境。(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材内容,营造良好的主动探究氛围。(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的教学在贴近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营造踊跃讨论、主动实践的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3.课尾,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探寻教材内容和学生客观实际的结合点,促使学生在亲切感中主动和积极学习。
三、自主探究教学法的运用
自主探究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综合发展方面作用凸显,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树立新理念,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夯实基础。
1.借助小组合作,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下普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培养综合能力。
2.借助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意识。问题是探究的基础,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对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精准把握教材精髓,贴近学生客观实际,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增强技能。
3.借助动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掌握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动手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促使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7期。
[2]夏永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0年,11期。
[3]张天孝唐彩斌新思维小学数学编委会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新”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严家丽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