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青年”——简谈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跨越时代的青年”——简谈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梁遇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角色,因为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所留下的作品甚少。但是,他正是以总数不超过五十篇的散文,占据了现代散文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梁遇春的散文绝大部分收于《春醪集》和《笑与泪》,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给读者带来了独具一格的新鲜感。梁遇春为数不多的散文都是写于人生的青年阶段,无论是他笔下描绘的内容,还是笔尖流露的情感,都带有青春气息,是一种青春写作。梁遇春是最能和当代青年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家,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跨越时代的青年,他散文里流露的思想时至今日都对现代青年有所启发。

关键词:梁遇春;青年;共性;态度

一、青年的“共性”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的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写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丧气地过日子呢?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梁遇春在《春醪集》里表达了他对青年如何度过人生、把握青春,表达了他的看法,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虽然梁遇春散文篇目不多,本人和当代青年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经历,但他的散文涉及了各个时代青年的共性。梁遇春在《春醪集》里,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朋友,毫不迂腐唠叨,是文学,也是青年的心境。他的每一个话题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就像一个学长,给青年们分享成长。例如梁遇春谈爱情,他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两篇文章里说道:“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爱情,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梁遇春写给失恋人的信,亦是写给他自己信,更是写给往后时代里可能遭遇失恋的青年。

二、青年的“态度”

“青春之所以可爱也就在它给少年以希望,赠老年以惆怅。”这是梁遇春对青春的看法。他的散文里,流露出不够成熟又不断探索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带有“青春写作”的迷茫和感伤。他不是刻意“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思想尚且庞杂混乱。青年对人生究竟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呢?首先,梁遇春给出了答案,应该是率性自然又勇敢无畏的。一方面体现在他本人身上,在《“还我头来”以及其他》一文中,他敏锐直接地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他甚至揶揄了当时的导师梁启超,“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的刽子手行为,”他不同意胡适所说的“做文章是要用力起的”观点,直接说道:“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推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我)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径来”。这般毫无城府却又一针见血的天真语气,是被时光抹平了棱角的人所无法俱有的。另一方面,这种率性而自然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手法上。梁遇春的散文具有“流浪汉”风格,像民谣小调。他写文章多随性而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注重第一时间内打动自己的想法和灵感,认为这才是文章的精髓。他在《醉中梦话(一)》中就曾提及“可见有时冲口出来的比苦心构造的还高一筹。”冯至在梁遇春的散文集《泪与笑》所作的序中说道:“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甚么都收藏得起来。”周国平也曾在《泪与笑》的序里对他作出过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梁遇春的率性而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游刃有余,如“卖力气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卖力气的痕迹。”这是青年的态度,因为尚年少,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上都无须过分老套和熟练,适当的乖张与个性才是少年气。

其次,在梁遇春的散文里,对“火”有着极大的赞美。他迷恋神秘的、迷人的,但也危险和短暂的火。梁遇春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的矛盾压抑下,欣赏黑暗又挣脱不了黑暗,他转向了对火的痴迷。“而即使是没有钱买烟,他也会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来解这火瘾”。梁遇春在《观火》里表达了对火的喜欢,他甚至希望来生能做一个“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的波斯人。“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梁遇春渴望“救火”,但却无奈什么也做不了,最后在《救火夫》里感叹“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同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般弱者的态度”。火是双重的,迷人又危险,如现实镣铐和理想主义的双重枷锁。梁遇春的结局同他所喜欢的火一样,在短暂的生命里,尽情地恣意挥洒,绽放了属于他的光芒,这是向死而生的青年悲壮态度。

再次,梁遇春对事物以及由事物引发的情感,有着独特性的看法,具有悲剧感。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绿》里伤春,由春联想到丧钟。“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在《笑与泪》里,不同于以往对泪的否定,他肯定了“泪”。“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因为有泪,人活在世间,可以感受到痛苦,相比全然麻木来讲,这才是真正过了一生。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写道:“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笑中带泪,泪中求笑”是梁遇春创作的最大特点之一。因为他热爱生命,在黑暗中赞美光明,对流泪抱有深切的体认和怜悯。比起麻木、中庸、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生活方式,青年的态度应该是激情热烈,含泪带笑地在生命的灼热里,恣意燃烧,超越痛苦。

总结:

梁遇春成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被郁达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以及德国的诺瓦利斯。他与当代青年具有共性,是跨越时代的青年。其作品弥漫青春感伤色彩,笑中带泪,夹叙夹议,具有少年气和悲剧感。他的散文是值得当代青年品读的,蕴含了对青春以及人生的态度、感悟,藏匿着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的激情。

标签:;  ;  ;  

“跨越时代的青年”——简谈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