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阻力论文-吴彩凤,徐日新,张强,程铖,谢勇

微循环阻力论文-吴彩凤,徐日新,张强,程铖,谢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循环阻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微循环阻力指数,微循环障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循环阻力论文文献综述

吴彩凤,徐日新,张强,程铖,谢勇[1](2019)在《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50例,在PCI后立即测量IMR。以IMR=40 U为临界值,将IMR <40 U定义为微循环正常组(A组),将IMR≥40 U定义为微循环异常组(B组)。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相关情况,以及术后24 h、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TB)是影响急性前壁STEMI患者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PCI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时,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内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MACE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TB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IMR对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重构、左心功能恢复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单安琪,李飞,康丽娜,张静梅,张宁[2](2019)在《微循环阻力指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the index of 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IMR)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部位注射固定剂量的尿激酶10万单位、替罗非班5ml及硝酸甘油200μg,对照组给予血栓抽吸。通过IMR评价两组术中即刻的再灌注情况,以TIMI 3级、TMPG 3级、STR大于70%比例作为即刻疗效评价指标。术后测量患者3个月和1年的心脏收缩功能,通过相关性分析评价IMR和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完成1年随访。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的IMR值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1.50±13.39)U∶(62.72±22.80)U,P=0.002];两组术中即刻TIMI 3级血流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TMPG 3级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5(68.2%)∶8(33.3%),P=0.006],术后2hSTR比例试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14(63.6%)∶6(25.0%),P=0.016];心功能分析提示术后3个月和1年总体EF值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3个月:(42.1±3.1)%∶(40.0±3.0)%,P=0.049;1年:(41.9±2.9)%∶(39.8±3.5)%,P=0.042]。IMR值在术后3个月及1年时和EF值呈显着负相关性[3个月:r=-0.145,P=0.013;1年:r=-0.333,P=0.031]。结论:冠脉内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尿激酶、替罗非班、硝酸甘油能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梗死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改善远期心脏功能。IMR有较好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功能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徐维,柳书可,谢勇,徐日新,刘晓东[3](2019)在《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冠状动脉微循坏阻力指数(IMR)是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指标,而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是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关于GGT与IMR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GGT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IM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44例,根据IMR分为A组(IMR<25,n=29)和B组(IMR≥25,n=1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叁酰甘油(TG)];GGT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IMR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GGT、ALT、AST、Scr、BUN、SUA、TC、HDL-C、LDL-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GT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IMR呈正相关(r=0.40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IMR呈正相关(β=0.236,P<0.05)。结论 GGT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IMR呈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亚然[4](2019)在《ACS患者冠脉血运重建后微循环阻力指数的预测因子及其与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运重建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的预测因子及其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对罪犯血管进行IMR测定患者31例。根据IMR值分为高IMR组(IMR>40)20例(64.5%)和低IMR组(IMR≤40)11例(35.5%)。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检查数据(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超声心动图参数、冠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情况及血运重建前后TIMI血流分级、GRACE风险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CS患者冠脉血运重建后IMR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SS 21.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IMR组与低IMR组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IMR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的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6.00(2226-2480)vs.139.00(76.00-896);129.50(44.25-258.25)vs.34.00(21.00-123.00);97.00(23.31-100.25)vs.19.00(0.10-66.00);P<0.05)。高IMR组病变部位为近端病变的罪犯血管的比例、PCI前的初始TIMI 0/1血流比例高于低IMR组(P<0.05)。GRACE风险评分与IMR呈正相关(r=0.532,P=0.002),ROC曲线下面积0.768(OR=1.029,95%CI:1.003-1.055,P=0.028),取最佳截点值为154.5时,预测冠脉血运重建后IMR>40的可能性大(敏感度为65%,特异度为91%),Youden指数为0.56。结论:1.ACS患者PCI术后IMR水平升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GRACE风险评分、血管病变部位、术前TIMI血流分级。2.ACS患者血运重建后IMR和GRACE风险评分存在正相关性,以GRACE风险评分154.5为截点,预测患者存在微血管损伤或和功能障碍的可能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林丛,潘嘉林,黄明远,夏武杰[5](2019)在《吸烟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吸烟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的患者104例,其中吸烟者56例和无吸烟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采用压力导丝检测患者冠状动脉开口压力及狭窄段以远压力,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血流储备分数和冠状动脉循环阻力指数。结果观察组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6,P=0.000),血流储备分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1,P=0.04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吸烟(95%CI:1.14~5.26,P=0.003);hs-CRP水平(95%CI:1.62~3.27,P<0.01)是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吸烟者较无吸烟者更易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升高。吸烟与hs-CRP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岑锦明,杨希立,郭军,张爱东,熊卿圆[6](2018)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Hcy及LP-PLA2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与LP-PLA2、Hcy的相关性,以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3例冠脉造影显示临界病变(狭窄40%~70%,且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冠脉造影术后测量前降支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值,以IMR中位数为界分为IMR正常组(<21.3 u)和IMR升高组(≥21.3 u)。分别记录和测定两组一般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析各指标与IMR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完成IMR测量,IMR范围:6.5~42.3 u,中位数:21.3 u,与正常组比较,IMR升高组HDL-C和CFR更低,而Hcy和年龄较高(P <0.05);IMR值与Hcy、年龄及LDL-C(r=0.263)呈正相关(P <0.05),与CFR、HDL-C呈负相关(P <0.05),与LPLPA2水平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是IMR升高的危险因素(P <0.05),HDL-C、CFR是IMR升高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1) FFR>0.8的冠脉临界病变中,CFR可作为评估冠脉微循环的指标;(2)年龄和Hcy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CFR和HDL-C是冠脉微循环的保护因素;(3)年龄的增长、HDL-C水平的降低和Hcy可能参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导致IMR值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33期)

吴彩凤,徐日新,王大新[7](2018)在《微循环阻力指数在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起病急,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是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尽管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仍有1/3的患者因微循环功能障碍,使得心肌得不到有效再灌注而预后不佳。最近,一种新的方法被引入,这是允许通过热稀释技术测量充血性远端冠状动脉压力和血流量,并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方法,IMR是特异性反映微循环的指标,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来已逐步成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现就IMR在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刘兴邦,何立芸,曹轲,韩江莉,崔鸣[8](2018)在《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进行IMR检测。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分析IMR异常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在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测量了IMR,IMR为14.2(11.4,19.9)U,17例(16.8%)患者IMR≥25 U。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CCB)的患者IMR较高(P均<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的患者IMR较低(P均<0.05)。IMR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FR呈正相关(r=0.203、0.203、0.207,P均<0.05),而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r=-0.20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LVEDD、他汀类药物、CCB为IMR的独立相关因素(β=1.177,P=0.003;β=-7.015,P=0.002;β=-8.568,P<0.001;β=3.250,P=0.017)。结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空腹血糖、LVEDD、应用他汀类药物及CCB可能是影响IMR的独立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徐亮,杨松,陈燕春,季燕妮,庄乾[9](2018)在《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通过压力导丝法测定有IMR和离子交换法测定(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数据的患者224例。其中非糖尿病患者一组4.0%≤HbA1c<6.0%;糖尿病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4.0%≤HbA1c<6.0%、6.0%≤HbA1c<7.0%、7.0%≤HbA1c<8.0%、HbA1c≥8.0%4组。比较5组患者HbA1c水平与IMR的关系,探讨HbA1c对糖尿病患者IMR的影响。结果:5组比较结果显示,HbA1c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非糖尿病患者的IMR低于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中,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IMR值也会升高(P<0.05)。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MR,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患者IMR升高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慧斐,曾建平,黄河[10](2018)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湘潭中心医院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检测其PCI治疗前后IMR及hs-CRP浓度。结果患者PCI治疗后IMR(29.10±5.30 vs.20.14±4.28,P<0.05)和hs-CRP浓度[(4.40±0.73)mg/L vs.(1.24±0.23)mg/L,P<0.05]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的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IMR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564,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MR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联系,而PCI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IMR和hs-CRP浓度升高。(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微循环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the index of 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IMR)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部位注射固定剂量的尿激酶10万单位、替罗非班5ml及硝酸甘油200μg,对照组给予血栓抽吸。通过IMR评价两组术中即刻的再灌注情况,以TIMI 3级、TMPG 3级、STR大于70%比例作为即刻疗效评价指标。术后测量患者3个月和1年的心脏收缩功能,通过相关性分析评价IMR和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完成1年随访。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的IMR值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1.50±13.39)U∶(62.72±22.80)U,P=0.002];两组术中即刻TIMI 3级血流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TMPG 3级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5(68.2%)∶8(33.3%),P=0.006],术后2hSTR比例试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14(63.6%)∶6(25.0%),P=0.016];心功能分析提示术后3个月和1年总体EF值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3个月:(42.1±3.1)%∶(40.0±3.0)%,P=0.049;1年:(41.9±2.9)%∶(39.8±3.5)%,P=0.042]。IMR值在术后3个月及1年时和EF值呈显着负相关性[3个月:r=-0.145,P=0.013;1年:r=-0.333,P=0.031]。结论:冠脉内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尿激酶、替罗非班、硝酸甘油能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梗死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改善远期心脏功能。IMR有较好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功能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循环阻力论文参考文献

[1].吴彩凤,徐日新,张强,程铖,谢勇.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2].单安琪,李飞,康丽娜,张静梅,张宁.微循环阻力指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3].徐维,柳书可,谢勇,徐日新,刘晓东.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4].李亚然.ACS患者冠脉血运重建后微循环阻力指数的预测因子及其与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D].河北医科大学.2019

[5].林丛,潘嘉林,黄明远,夏武杰.吸烟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

[6].岑锦明,杨希立,郭军,张爱东,熊卿圆.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Hcy及LP-PLA2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7].吴彩凤,徐日新,王大新.微循环阻力指数在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8

[8].刘兴邦,何立芸,曹轲,韩江莉,崔鸣.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

[9].徐亮,杨松,陈燕春,季燕妮,庄乾.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陈慧斐,曾建平,黄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

标签:;  ;  ;  ;  

微循环阻力论文-吴彩凤,徐日新,张强,程铖,谢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