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抗肠源性内毒素药物《双利肝》的药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理学
作者: 赵正保
导师: 韩德五
关键词: 双利肝,大黄酸,丹参素,高效液相色谱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急性肝损伤
文献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IETM),是各种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IETM 刺激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 KC)所释放的诸多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自由基、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1(ET-1)而引起肝细胞损害、炎症反应及肝微循环紊乱。《双利肝》(丹参与大黄合剂SLG)药物是山西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近二十年来的一项科研成果,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研究均证明具有明显的抗IETM 的作用。SLG 可明显降低肝脏病患者全身内毒素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使乙肝患者体中HBV DNA 含量显著下降,部分患者HBV DNA转阴。同时患者的肝功能也明显好转。为了进一步揭示《双利肝》阻断IETM的生物学效应的发挥,保护肝损伤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新药产品的转化,使其早日造福于社会,本论文对《双利肝》进行了药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研究工作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双利肝》的质量标准研究第二部分《双利肝》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第三部分《双利肝》中有效成分抗急性肝损伤的研究第一部分《双利肝》的质量标准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双利肝》中的主药丹参和大黄的有效成分含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双利肝》中多个有效成分的含量监控,确保《双利肝》稳定的质量和药效,以保证临床能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实验一《双利肝》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测定方法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双利肝》质量标准的研究
实验一丹参酮ⅡA 的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二丹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三《双利肝》中大黄素的质量标准制定
第一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利肝》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实验一大黄酸、大黄素的提取
实验二丹参素的分离提取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黄酸和丹参素抗急性肝损伤的研究
实验一硫代乙酰胺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实验二大黄酸、丹参素抗急性肝损伤的剂量研究
实验三大黄酸、丹参素阻断内毒素生物学效应的机制探讨
实验四大黄酸、丹参素对肝脏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实验五《双利肝》与大黄酸-丹参素合剂抗急性肝损伤的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和待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著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鹿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 齐艳萍.东北林业大学2008
- [2].草苁蓉活性成分保肝作用研究[D]. 全吉淑.延边大学2014
- [3].鹿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D]. 夏彦玲.东北林业大学2009
- [4].当归多糖肝靶向作用及保护急性肝损伤机理的研究[D]. 宋之臻.华中科技大学2016
- [5].从“湿热变证”论治急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机制初探[D]. 郭尹玲.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 [6].加味达原饮对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D]. 赵冰洁.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王锋.山西医科大学2009
- [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李夏.山西医科大学2004
- [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创伤性休克和阻塞性黄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陈玺华.山西医科大学2003
- [4].内毒素对枯否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甘氨酸拮抗作用的研究[D]. 贠克明.山西医科大学2003
- [5].肝大部切除大鼠所致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损伤及肝再生影响的研究[D]. 许翠萍.山西医科大学2005
- [6].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肺综合征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慧英.山西医科大学2005
- [7].肠黏膜屏障在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殷云勤.山西医科大学2006
- [8].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 李红.山西医科大学2006
- [9].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文星.山西医科大学2006
- [10].HMGB1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赵中夫.山西医科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