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选择对武夷山地区韧性剪切带、中生代褶皱和断裂以及显生宙火成岩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显生宙构造-热事件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变形样式,并讨论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印支期构造变形与动力学以及中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华南东部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出露广泛。四个变沉积-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年代学表明武夷山地区麻源群大金山组形成时代晚于879 Ma,马面山群东岩组形成于818土14Ma,万全群杜潭组和黄潭组分别形成于825±18 Ma与746.0±6.2Ma。根据区域上前寒武纪地层岩性和时代的对比研究,认为武夷山地区新元古界可以划分为三期,早期由麻源群的大金山组和马面山群的龙北溪组的陆源碎屑沉积岩构成,形成时限为879-825 Ma;中期包括麻源群的南山组,马面山群的东岩组和大岭组,万全群和龙泉群,以及交溪组,迪口组和桃溪组下段,以火山-沉积岩系列为主,可以分为两期,即825-800 Ma和751-728 Ma。晚期由原天井坪组主体、桃溪组上段以及楼子坝群下部的沉积岩组成,其形成时限为620-542 Ma。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韧性剪切带发育,局部卷入中上泥盆统石英砾岩。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韧性剪切带断续出露于武平、长汀-清流以及将乐地区,走向由北北东向、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剪切带记录了两期韧性变形,早期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逆冲剪切,晚期为右旋走滑变形。武平韧性剪切带内发育早古生代同构造片麻状花岗岩和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结果。三个同构造片麻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0.8±4.8 Ma,435.6±6.2 Ma与431.2±3.2 Ma,混合岩中锆石变质增生边形成于433.8土6.8 Ma,指示武平韧性剪切带的早期逆冲剪切形成于441-431 Ma。武夷山地区韧性剪切带在印支期发生活化,发生右旋走滑。剪切带中两个糜棱岩样品的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235.3±2.8 Ma与238.5±2.8 Ma,侵入剪切带的花岗岩脉锆石U-Pb为229.8±2.2Ma,表明右旋走滑形成于239-230 Ma。根据糜棱岩中矿物变形组合和电子探针分析,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分别为400℃-500℃和7~10kbar。闽西玮埔岩体形成于447.1土4.7 Ma-440.8±3.4 Ma,赣南菖蒲混合岩形成于445.9±3.8 Ma,指示武夷山地区在447-441 Ma遭受强烈的热作用。武夷山地区遭受强烈动力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和混合岩形成于441-431 Ma。再结合区域上早古生代角度不整合、花岗岩年代学以及构造变形年代学,可以认为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形成于465-420 Ma,自420 Ma之后进入后造山伸展垮塌阶段。闽北铁山正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69.3±1.6 Ma,粤北同构造片麻状花岗岩为165.4±1.2 Ma,侵入燕山早期北东向褶皱的河田岩体年龄为152.9±1.4 Ma,且逆冲断裂带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62±2 Ma,表明武夷山地区燕山早期挤压构造形成于169-162 Ma。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发育大量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大量的早白垩世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武夷山地区火山岩形成于141-135.8±1.1 Ma。盆地边界断层和同沉积断层矢量反演古构造应力场指示武夷山地区早白垩世伸展方向为NW-SE向,区域上早白垩世火山岩指示NW-SE向伸展持续到-130 Ma。早白垩世晚期,挤压作用导致下白垩统翘倾和长乐-南澳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长乐-南澳断裂带断层矢量反演的构造应力场为NW-SE挤压。左旋走滑卷入的最新地层为早白垩世火山岩,侵入断裂带的未发生构造变形的花岗岩年龄为108±2 Ma,表明挤压作用形成于130 Ma之后,结束于108Ma之前。此后,强烈的伸展作用造成晚白垩世火山岩喷发和断陷盆地形成。武夷山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100.4±1.5-97.6±1.1 Ma。区域上还发育同期的碱性花岗岩与基性岩墙活动。岩墙展布方向和盆地断层矢量反演的构造应力场指示晚白垩世早期为NW-SE向伸展。由此可见,中国东南部在晚中生代遭受NW-SE向挤压和伸展作用交替控制,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调整、俯冲方向转变以及俯冲板片断离和俯冲带后撤的产物。系统的地质编图结果表明华南印支期褶皱轴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燕山期褶皱则表现为北东-北北东走向。武夷山地区印支期北东走向韧性剪切带表现为右旋走滑剪切,而燕山早期北东向断裂则以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为主。武夷山地区印支期构造变形表现为近东西向褶皱和沿北东向韧性剪切带的右旋走滑,是近南北向陆陆碰撞作用的结果;而燕山早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北东向褶皱和沿北东向断裂的逆冲剪切,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华南东部地区早、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岩浆作用以及动力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其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形成于早侏罗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江孜县矿产地质构造变形序列与构造演化[J]. 世界有色金属 2018(18)
- [2].川南綦江-赤水地区晚燕山期以来差异构造变形[J].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4)
- [3].鞍山地区南北铁矿构造变形带基本地质分析[J]. 现代矿业 2009(04)
- [4].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滑脱构造与分层构造变形[J]. 现代地质 2009(06)
- [5].山前断褶带构造变形与横向河道作用关系研究[J]. 科技导报 2011(31)
- [6].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上和盐下构造变形差异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2)
- [7].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8].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03)
- [9].陕西省镇安县庙沟口一带梅子垭组构造期次划分及其与金矿化关系[J]. 陕西地质 2020(01)
- [10].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11].陕西凤太拉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及金-多金属成矿[J]. 中国地质 2012(05)
- [1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收缩构造变形模型若干问题的讨论[J]. 中国地质 2013(01)
- [13].大别山南缘(团陂-马垅剖面)构造变形分析及意义[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 [14].煤孔隙结构构造变形的压汞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J]. 中国矿业 2015(01)
- [15].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J]. 地学前缘 2009(04)
- [16].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分期差异构造变形[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02)
- [17].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J]. 地质学报 2008(03)
- [18].断层活动与地层缩短共同确定构造变形期次——以吐哈盆地大河沿地区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02)
- [19].龙门山与四川盆地过渡带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地震风险评估的影响[J]. 国际地震动态 2010(06)
- [20].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2)
- [21].徐淮地区古生界与上元古界构造变形对比分析及意义[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2].郯庐断裂带肥东北部文集地区构造岩类型与构造变形分析[J]. 岩石学报 2020(02)
- [23].豫西地区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04)
- [24].从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探讨甘肃西部扭压张构造变形[J]. 甘肃地质 2015(04)
- [25].河南省中-高煤阶构造变形煤甲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2)
- [26].涪陵页岩气层构造变形量化研究获新进展[J]. 录井工程 2017(01)
- [27].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J].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5)
- [28].深部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大陆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03)
- [29].文献阅读中如何寻找科学问题——以构造变形研究为例[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30].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J]. 矿物岩石 2011(02)
标签:韧性剪切带论文; 褶皱论文; 断裂论文; 构造热事件论文; 锆石论文; 云母论文; 古构造应力场论文; 早古生代论文; 印支期论文; 燕山期论文; 武夷山论文; 华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