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大师、诗人兼小说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布莱希特就被介绍到了中国。但是,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大量译介、研究并对中国戏剧进而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此,本文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运用译介学和影响研究的方法,对1949年以来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布莱希特在中国的接受的概貌。本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从史料的角度出发,以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历史顺序为主线,探讨其不同译介阶段所受中国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力求展现1949年至2006年间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译介发展的脉络。阶段的划分按照几次布莱希特热潮的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划分为建国后至文革前、1979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1998年布莱希特百年诞辰前后三个阶段,力图呈现各个阶段的译介特点,以史料数量和质量分析为据,来展示布莱希特译介的概貌。由于布莱希特有多部戏剧作品在中国上演,因此第二章以几部布莱希特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为例,介绍其在中国的舞台实践情况,并分析其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概貌则在第三章中得以展现,同时兼顾布莱希特、梅兰芳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的比较研究史,进而探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的深层原因。此外,布莱希特对建国后戏剧产生的影响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此要探讨的是,布莱希特作为一个个体是如何对中国1949年以来的众多戏剧家产生影响的。由于布莱希特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建国初期的“黄佐临现象”和对新时期话剧的影响,因此笔者从一个日耳曼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从这两个时期中选择数位戏剧界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创作的作品,来分析布莱希特是如何对他们产生影响的,重点是研究新时期戏剧界代表人物所进行的话剧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布莱希特戏剧特征以及他们接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方法。第四章则论述布莱希特的小说和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与布莱希特的戏剧和戏剧理论相比,他的小说和诗歌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不多,此部分主要论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布莱希特小说和诗歌的成果以及被他们所忽略的作品,并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第五章中,笔者将讨论布莱希特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中国国内的研究者在这一课题领域所作的研究为依据,并且通过与国外这一研究领域成果进行比较,对国内研究者忽略的资料进行部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