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Au纳米粒子以其独特的化学、光学、电子和电学特征,在催化、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新型纳米光子和电子器件等领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纳米Au已有多种制备方法,生物合成方法以其干净、无毒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成为一种可能的纳米构造技术。将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monolaycr-protected Au clusters,Au MPCs)自组装在电极上,研究自组装AuMPCs电极界面的电化学性质,有利于促进Au团簇和纳米粒子组装体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运用。同时,将纳米Au溶胶负载在载体上制备Au催化剂,是一个十分有应用前景的构造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本文除了采用二相体系法合成Au MPCs以外,着重用生物法合成了AuMPCs,通过在制备过程中调控反应时间和加入粒子的保护剂,初步实现了粒子尺寸大小,尺寸分布和形状的控制。采用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自组装MPCs电极界面的结构和纳米尺度电极界面的电化学性质。提出一种经修改后的溶胶负载法——“逐次浸润”法,将Au MPCs负载在载体上制备用于催化CO氧化的纳米Au催化剂,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对催化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电极的制备1.利用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号D01)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菌号R08)作为还原剂,分别以十二烷基硫醇和巯基乙酸钠作为保护剂,生物合成了单分散的Au MPCs。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和保护剂是影响纳米Au尺寸、形状和分散度的重要因素,并初步实现了尺寸大小,尺寸分布和形状的控制。2.采用二相体系法分别合成出辛烷基硫醇和十二烷基硫醇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C8Au MPCs和C12Au MPCs),制备自组装MPCs电极。二.研究自组装MPCs电极的量子化电容充电效应及其界面的电化学性质:1.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自组装MPCs在常温下0.1mol·L-1TBAP的二氯甲烷溶液中的量子化电容充电效应,发现Au核平均直径均为1.6nm的C8Au MPCs和C12Au MPC在-0.8-0.8V电位区间内分别有4个和5个明显的量子化电容充电峰。MPCs的双电层电容总的变化趋势为:在零电荷电位(ca.-0.2V)附近最小,随着电位正移或负移电容变大,双电层结构呈现存在分散双电层特征。同时,研究了Au核尺寸对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的影响,发现随着Au核尺寸的增大,MPCs量子化双电层电容值也变大。2.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对C8Au MPCs修饰金电极体系的界面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PCs自组装层存在二个界面,即金电极-MPCs层界面和MPCs层-溶液界面;该二界面的界面电容在MPCs的零电荷电位附近均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电位正移或负移到一定程度,界面电容发生变化。进一步利用金属岛单电子过程理论讨论了Murray和Chen对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的理论分析结果,证明电化学阻抗谱也是研究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效应的有效方法。3.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支持电解质浓度对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特征的影响,发现支持电解质的浓度影响MPCs量子化充电峰的峰电流和背景电流大小,且明显影响电极“裸”表面-溶液界面的界面电容,但是对MPCs的双电层电容几乎没有影响。4.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电活性物种二茂铁对C8Au 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的影响,发现溶液中的电活性物种对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的电流贡献小,表明该界面的电容充电电流可能主要来自于纳米粒子之间的电子传递。三.用于低温CO氧化反应的nano-Au/γ-Al2O3催化剂1.提出一种经修改后的溶胶负载法——“逐次浸润”法,用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单层保护的Au纳米粒子(C8Au MPCs和C12Au MPCs)的正己烷溶胶作为浸渍液制备一系列单分散的nano-Au/γ-Al2O3催化剂。2.所制得的Au催化剂前体C8Au MPCs/γ-Al2O3和C12Au MPCs/γ-Al2O3表面Au粒子平均粒径均可控制在2-3nm范围内,且分布比较单一;催化剂活性评价450h(或600h)后,其表面Au的粒径仍主要分布在2-4nm范围内。XPS结果表明,Au的价态是由金属态和氧化态组成的。3.真空干燥温度影响Au催化剂的粒子尺寸和催化活性。随着真空干燥温度的提高,Au纳米粒子的粒径增大。经25℃真空干燥的nano-Au/γ-Al2O3催化剂比经40℃和60℃干燥的有着更高的低温CO氧化活性。4.活化处理温度影响Au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经180-190℃活化处理的nano-Au/γ-Al2O3催化剂比经165℃和250℃活化的有着明显更高的低温催化CO氧化的活性。5.催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2.0wt%nano-Au/γ-Al2O3催化CO完全转化的最低温度为-16℃,在15℃和0℃下CO完全转化的单程寿命分别至少800h和600h,甚至当温度下降到-5℃,催化CO完全转化也能至少恒定450h不变;4.0wt%Au/γ-Al2O3在15℃和进料中含水条件下对CO完全氧化的单程寿命不低于2000h,可见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长期稳定性和强的抗潮湿中毒特性。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讨论了影响Au/γ-Al2O3催化剂活性的可能因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稀土纳米粒子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纯有机磷光纳米粒子有效杀灭耐药细菌(英文)[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02)
- [3].电喷雾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1)
- [4].二硫化钼纳米粒子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2)
- [5].荧光聚多巴纳米粒子在血红蛋白检测中的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 2020(01)
- [6].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02)
- [7].纳米粒子-酶生物传感器法测定果蔬中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9)
- [8].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吸附分离材料及其应用[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9].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抗冲击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0(03)
- [10].TiO_2纳米粒子对铝锂合金微弧氧化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中国表面工程 2019(04)
- [11].新型靶向纳米粒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20(08)
- [12].荧光成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关联定量分析细胞内铜纳米粒子[J]. 分析化学 2020(10)
- [13].四硫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J]. 化学通报 2020(10)
- [14].纳米粒子的精准组装[J]. 物理化学学报 2020(09)
- [15].纳米粒子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分析测试学报 2020(09)
- [16].疏水性纳米粒子对细粒矿物浮选的影响[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2)
- [17].场流分离及其在环境纳米粒子分析中的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 2019(01)
- [18].核壳结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9].铁蛋白系统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相互作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0].纳米粒子展现出粮食作物的可持续种植方法[J]. 基层农技推广 2016(12)
- [21].化学家构建纳米粒子“图书馆”[J]. 现代物理知识 2016(05)
- [22].钙类纳米粒子基因传递体系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1)
- [23].稀土纳米粒子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4].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子膜的制备及表征[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01)
- [25].三聚磷酸钠改性聚氨酯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6].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 色谱 2017(03)
- [27].一种含有铁蓝型络合物纳米粒子的分散体及其薄膜的制备[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7(01)
- [28].纳米材料中纳米粒子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 价值工程 2017(13)
- [29].食品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7)
- [30].纳米粒子阻燃丙烯酸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