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论文摘要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渗流和驱替过程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对剩余油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储集砂体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自1990年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论文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综合利用测井解释参数计算出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从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对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①对馆6砂组进行地层细分与对比,划分出5个小层,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地层格架。②揭示出中一区馆6砂组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③层内非均质模型研究指出,馆6砂组储层以复合正韵律和简单正韵律为主,总结出三种不同类型夹层的特征、成因和空间分布规律。④层间非均质模型研究指出,主力层与非主力层储层物性参数差异较大,小层间和韵律层间隔层整体较发育。⑤采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刻划,得出了孤岛油田馆6砂组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非均质性较强,而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的结论。⑥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的最主要因素。⑦沉积微相是控制储层剩余油分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从中等到较强非均质性过渡的地带,层内剩余油则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层中上部和受层内夹层控制的注入水未波及的部分,层间上看,剩余油储量主要分布于主力层,挖潜的重点仍是主力层。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找到了剩余油的潜力区,在潜力区的油井生产情况较好,因此,论文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为改善孤岛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层非均质性模型
  • 1.2.2 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
  • 1.2.3 储层非均质性的应用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概况
  • 2.1 基本构造特征
  • 2.2 地层概况
  • 2.3 储层基本特征
  • 2.4 油藏开发状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3.1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 3.2 标准层、标志层划分砂层组
  • 3.3 沉积旋回法划分沉积单元
  • 3.4 小层对比模式
  • 3.4.1 等高程对比模式
  • 3.4.2 叠置砂体对比模式
  • 3.4.3 沉积相变对比模式
  • 3.4.4 薄层砂体对比模式
  • 3.4.5 闭合对比模式
  • 3.5 小层对比细分成果
  • 第四章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 4.1 区域沉积背景
  • 4.2 沉积相标志
  • 4.2.1 沉积物特征
  • 4.2.2 沉积构造及韵律组合
  • 4.2.3 重矿物组合
  • 4.2.4 结构特征
  • 4.2.5 测井响应特征
  • 4.3 沉积相类型
  • 4.3.1 河道亚相
  • 4.3.2 河道边缘亚相
  • 4.3.3 泛滥平原亚相
  • 4.3.4 废弃河道
  • 4.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5 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4.4.1 Ng65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4 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4.4.2 Ng64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3-2 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4.4.3 Ng63-2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3-1 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4.4.4 Ng63-1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1+2 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4.4.5 Ng61+2时期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4.5 沉积演化分析
  • 4.6 沉积相模式
  •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5.1 层内非均质
  • 5.1.1 渗透率非均质模式
  • 5.1.2 层内非均质定量表征
  • 5.1.3 夹层类型
  • 5.1.4 夹层灰色识别
  • 5.1.5 夹层分布特征定量表征
  • 5.2 层间非均质
  • 5.2.1 隔层分布特征
  • 5.2.2 层间储层参数非均质性
  • 5.3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
  • 5.3.1 方法原理
  • 5.3.2 参数的选取
  • 5.3.3 参数权重的确定
  • 5.4 平面非均质
  • 5.4.1 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
  • 5.4.2 主力小层及韵律层平面非均质特征
  • 5.5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因素
  • 5.5.1 沉积环境
  • 5.5.2 成岩作用
  •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6.1 微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 6.2 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 6.3 层间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 6.4 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 6.5 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
  • 结论及认识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抛石+袋装砂组合堤结构在软基筑堤工程中的应用[J]. 水运工程 2012(12)
    • [2].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长6油组3砂组沉积体系及勘探前景[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1)
    • [3].面四区沙四段3砂组北部开发特征及潜力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4)
    • [4].大芦湖油田五砂组特殊地质现象及挖潜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1)
    • [5].八面河油田南区沙四一砂组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研究[J]. 内江科技 2014(04)
    • [6].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下段Ⅷ砂组沉积相研究[J]. 内江科技 2010(04)
    • [7].泌123、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1(11)
    • [8].乌里雅斯太212区块腾一下Ⅲ砂组沉积相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2)
    • [9].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1(01)
    • [10].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地质 2010(01)
    • [11].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隔夹层分布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2].松辽盆地龙凤山凝析气藏营四砂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4)
    • [13].高液限土掺石灰和砂组合改良填筑施工工艺研究[J]. 安徽建筑 2015(02)
    • [14].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3)
    • [15].孩子看不懂题目怎么办[J]. 中华家教 2010(10)
    • [16].大情字井油田青三段Ⅻ砂组储层沉积特征[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3(02)
    • [17].东营凹陷现河油田河4区块沙二10砂组储层特征与预测[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18].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JP_2~3砂组沉积与储层特征[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4)
    • [19].车排子地区沙一段1砂组储层参数分析[J]. 内江科技 2013(04)
    • [20].渤南义941区块S32砂组开发效果评价[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4)
    • [21].滴西12井区呼二段Ⅵ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22].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的物源体系特征[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7(06)
    • [23].分砂组连井对比方法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01)
    • [24].面4区沙四段5砂组注水开发特征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3)
    • [25].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4~7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 [26].松辽盆地彰武断陷九佛堂组地层对比与划分[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01)
    • [27].八面河油田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储层认识及潜力评价[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02)
    • [28].勘误[J]. 沉积学报 2015(02)
    • [29].牛庄洼陷东部沙四纯上5砂组含灰质地层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地质论评 2020(S1)
    • [30].八面河广北区沙四段1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08)

    标签:;  ;  ;  ;  ;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