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红(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净峰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而微课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可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00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对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微课的出现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我国教育创新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分析
(一)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
在初中教育领域中,数学属于一门较为难懂、晦涩的科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整个课堂氛围较为呆板和沉闷,因此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质量。通过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其好奇心,为枯燥的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直观和生动,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1]。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微课认知进行培养也是新时代发展需求。通过微课教学,学生能够对教材中的遗漏知识点进行补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干的特征,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减轻其学习难度,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如果学生在课上有不懂的知识点,在课下便很难进行巩固复习,而微课教学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汇总,并通过链接的方式转发给学生,如此更加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课上没有听懂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微课视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微课视频不仅可在课上进行应用,同时也可在课前、课后进行实践,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对教材内容有所了解,为学生预留更多的学习时间。在以往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经常会对课前预习感到厌烦,整体积极性较低,形式化明显,而微课视频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鲜活的教学情和案例,通过让学生反复观看,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联想。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前,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录制微课视频,将一元二次方程注意事项、解题步骤等内容融入微课,使学生通过微课能够对一元二次方程有所认识,从而为正式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公式,因此经常会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度,由于数学各章节之间都存在关联,若学生遗忘之前的知识体系,便很难继续后续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包括一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平行四边形、三角函数等等,在此情况下,教师便可通过微课逐一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视频的方式,将相关概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由于没课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集中注意力,使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借助微课视频查漏补缺
对于初中生而言,复杂图形一直都是学习的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一些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并从基本图形入手,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解决。但在解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灵活的应用解题技能,甚至还会感到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教师便可借助微课进行教学,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从简易图形入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问题难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总之,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合理的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针对于微课在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初中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耀琛.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上旬),2019,856:956-908.
[2]邓正权.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266:10-867.
[3]酒燕伟.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19,16(2):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