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不同植物群落水土保持能力研究

富源县不同植物群落水土保持能力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富源县分布较广的四种植物群落——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旱冬瓜林、华山松—栓皮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选取群落的生物量、林分截留量、土壤渗透性、土壤蓄水量、土壤肥力系数和群落碳汇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群落的水土保持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富源县乃至全省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群落的生物量测定采用回归生物量模型,将林分结构划分为乔木层、林下植物和枯枝落叶层,对各层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均以乔木层的生物量最高;不同群落的生物量差异明显,最高为78.054 t.hm-2,最低为1.810t.hm-2,各群落的生物量依次为华山松林>混交林>云南松林>旱冬瓜林>荒草地。(2)运用“蘸水法”分层对林分截留量进行测定分析,各群落均以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最高,不同群落的截留量相差很大,最高达3.374mm,最低为0.062mm,各群落依次为混交林>华山松林>旱冬瓜林>云南松林>荒草地。(3)运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对群落的土壤肥力进行分析,不同群落的土壤肥力依次为混交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旱冬瓜林>荒草地,表明荒草地的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4)采用环刀法对不同群落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渗透趋势为逐渐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为旱冬瓜林>混交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荒草地,初渗速率最高为18.264mm.min-1,最低为8.387 mm.min-1,稳渗速率最高为3.494mm.min-1,最低为0.910mm.min-1。(5)采用定期观测方法每月三次定点对土壤自然含水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自然含水率在不同时间段变化较大,最高达28.76%,最低仅为4.68%;含水率随土层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结合土壤容重分析土壤蓄水量,结果以混交林最大,为1.96mm,荒草地仅为0.89mm,各群落土壤蓄水量依次为混交林>旱冬瓜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荒草地。(6)通过对不同群落的乔木层、林下植物、枯枝落叶层和土壤的碳密度进行计算和分析,各群落单位碳贮量在148.982~64.473 t.hm-2之间,碳汇功能依次为混交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旱冬瓜林>荒草地,说明荒草地还林有利于碳汇功能的提高。(7)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不同群落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介于2.083~62.301 mm之间,而土壤流失量介于0.065~4.414 t.hm-2之间,各群落径流量依次为荒草地>云南松林>旱冬瓜林>华山松林>混交林;土壤流失量依次为荒草地>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混交林。(8)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群落的生物量、林分截留量、土壤渗透性、土壤蓄水量、土壤肥力系数和群落碳汇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各群落水土保持能力依次为混交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旱冬瓜林>荒草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概况
  • 2.1.1 国内水土保持概况
  • 2.1.2 国外水土保持概况
  • 2.2 水土流失引起的危害
  • 2.3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
  • 第三章 实验点的概况、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点的概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
  • 3.2.2 枯枝落叶
  • 3.2.3 土壤
  • 3.2.4 群落碳汇功能
  • 第四章 群落生物量和截留量
  • 4.1 乔木层
  • 4.1.1 生物量
  • 4.1.2 截留量
  • 4.2 林下植物
  • 4.2.1 生物量
  • 4.2.2 截留量
  • 4.3 枯枝落叶层
  • 4.3.1 生物量
  • 4.3.2 截留量
  • 4.4 群落生物量和截留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
  • 5.1 土壤理化性质
  • 5.1.1 土壤物理性质
  • 5.1.2 土壤化学性质
  • 5.1.3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5.2 土壤渗透能力
  • 5.3 土壤水分
  • 5.4 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群落碳汇功能
  • 6.1 林木和林下植物碳密度及分配
  • 6.2 枯枝落叶层碳密度及分配
  • 6.3 林地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及分配
  • 6.4 单位碳储量及分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密度对华山松林分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20(05)
    • [2].云南省华山松林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8(06)
    • [3].海口林场华山松林下试种中药材技术研究[J]. 绿色科技 2019(17)
    • [4].秦岭天然华山松林碳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动态变化[J]. 林业资源管理 2008(05)
    • [5].小陇山林区华山松林分特征研究[J]. 甘肃科技 2014(09)
    • [6].华山松林内坡位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 2017(01)
    • [7].秦岭华山松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雨水化学特性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5)
    • [8].二郎山西坡华山松林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9(15)
    • [9].秦岭中段华山松林健康评价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11(02)
    • [10].华山松林细小可燃物层燃烧初始蔓延速度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11].滇中云南松和华山松林林窗与林缘主要易燃植物的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 [12].华山松林幼树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8)
    • [13].寄生性天敌对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控制作用评价[J]. 中国森林病虫 2009(03)
    • [14].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4(22)
    • [15].秦岭中段南坡华山松林能量结构特征和碳储量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 [16].一种快速测定云南松和华山松林下细小可燃物负荷量的方法[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2)
    • [17].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动态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18].滇中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14(01)
    • [19].珠江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分析——以三道箐林场为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05)
    • [20].嘉陵江源头几种林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7)
    • [21].贵州西部四种典型林地土壤水文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5)
    • [22].林火对昆明人工林凋落物和表层土壤碳氮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01)
    • [23].《四川林勘设计》2017年总目次[J]. 四川林勘设计 2017(04)
    • [24].秦岭中段典型群落多样性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04)
    • [25].宁夏六盘山水源区华山松次生林的生长季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8)
    • [26].小陇山林区华山松林分活力状况研究[J]. 甘肃科技 2016(07)
    • [27].安德永:“林海”中的守望者[J]. 当代贵州 2018(47)
    • [28].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净化效果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5)
    • [29].预防华山松树冠火的最低修枝高度探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
    • [30].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标签:;  ;  ;  ;  

    富源县不同植物群落水土保持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