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颜色客观事物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3、4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感知颜色的生理基础,这为幼儿颜色的命名创造了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对颜色的命名越来越准确,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记忆的研究以及对超人记忆力的追求自古有之,而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始于1880年艾宾浩斯的研究,自二十世纪50年至70年代,短时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的中心课题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相对固定性。幼儿的生理基础逐渐成熟,颜色经验和短时记忆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3-6岁幼儿进行3个实验和一个调查试图了解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对可命名和不可命名的抽象颜色的材料的呈现,统计幼儿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了解编码方式的差异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二通过不同的有意义的颜色图片,了解长时记忆中已有的颜色使用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三通过不同年龄对有意义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了解记忆策略在年龄上的差异,并验证视觉客体特征捆绑的形成关键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为1-5,颜色的命名对记忆容量的影响是明显的。第二,有意义外形的加入,对颜色记忆没有明显影响。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策略有所发展,在记忆过程中,4岁半左右的儿童存在客体特征捆绑。第四,女性的颜色记忆容量明显高于男性。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天生存在的,通过实验得出,这种差异出现在大班儿童的实验结果里。第五,幼儿语言发展的年龄和性别上的规律与颜色短时记忆容量的规律一致,其中中班幼儿是颜色短时记忆容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对幼儿颜色记忆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幼儿的颜色识别规律,对进行事半功倍的幼儿因材施教。所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其次,在广告中,使用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符的“熟知”颜色,还是使用相悖的“陌生”颜色,我们的研究可以作为参考并与词语材料,相互印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1. 引言2. 文献综述2.1. 视觉记忆2.1.1. 视觉记忆的理解2.1.2. 视觉表象理论模式2.1.3. 视觉再认理论模式2.2. 短时记忆2.2.1. 短时记忆容量2.2.2. 短时记忆编码2.2.3.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2.2.4. 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范式2.2.5. 视觉工作记忆的储存方式2.3. 儿童记忆的发展2.4. 幼儿的定义及其语言发展2.5. 儿童视觉认知的生理机制2.5.1. 儿童大脑发育2.5.2. 儿童视觉发育2.6. 儿童对客体特征的感知能力的发展2.6.1. 儿童对颜色的感知程度2.6.2. 儿童的颜色偏好2.6.3. 儿童对图形的感知程度2.7. 关于颜色经验的概述3. 问题提出3.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 研究目的3.2.1. 证实幼儿短时记忆容量3.2.2. 证明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有影响3.2.3.了解幼儿颜色识别和记忆容量发展规律3.3. 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设3.3.1. 理论依据3.3.2. 研究假设3.4. 变量界定4. 实验研究4.1. 实验一:颜色命名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4.1.1. 实验目的4.1.2. 实验假设4.1.3. 被试的选取4.1.4. 实验材料和工具4.1.5. 实验程序4.1.6. 数据分析4.1.7. 讨论4.2. 实验二:有意义材料中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4.2.1. 实验目的4.2.2. 实验假设4.2.3. 被试的选取4.2.4. 实验材料和工具4.2.5. 实验程序4.2.6. 数据分析4.2.7. 讨论4.3. 实验三:幼儿视觉工作记忆的储存方式的发展4.3.1. 实验目的4.3.2. 实验假设4.3.3. 被试的选取4.3.4. 实验材料和工具4.3.5. 实验程序4.3.6. 数据分析4.3.7. 讨论5. 总讨论和分析5.1. 幼儿言语发展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5.2. 幼儿颜色使用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5.3. 实验方法的讨论6. 结论7. 改进与不足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幼儿论文; 颜色经验论文; 短时记忆容量论文; 记忆编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