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逻辑解读

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逻辑解读

论文摘要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本文以言意之辩的论点之——“言不尽意”为切入点,对魏晋玄学时期语言哲学的构建进行“断代”式的整体分析和全景式扫描。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基本理论内核萌发于先秦时期,成熟于魏晋阶段。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大背景下,玄学理论家以超凡的智慧对言意理论进行了专题型构建,从形式上看,此种构建大致分为三种: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不尽意论。实质上,这三种观点是对“言不尽意”论不同侧面或不同程度上的理论贯彻。荀粲、嵇康是以单刀直入的方法,直接切中要害,剖析言与意的关系,提出“言不尽意”论的观点;王弼引用“象”的概念,把此插入“言”与“意”之间,来解说“言不尽意”;欧阳建则重在强调“言”在表“意”中的作用和地位,以证实言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三者均未能够系统地阐发“言不尽意”论的逻辑结构,其实如果把古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论说综合起来,并加以有条理性的分析,自可充实他们的遗漏之处,圆融“言不尽意”论的逻辑发展脉络。此为本文主旨之所在。“言不尽意”论对“意”的特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魏晋文艺家对文艺之“意”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对文艺与审美本体进行探讨。同时,“言不尽意”论提高了他们的思辨水平,为魏晋文艺论探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重旨”,论证“意”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哲学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言不尽意"论的历史缘起及其演变
  • 1.1 "言不尽意"论的理论渊源
  • 1.1.1 儒家的语言观
  • 1.1.2 道家的语言观
  • 1.1.3 名家的语言观
  • 1.2 "言不尽意"论的提出及其演变
  • 1.2.1 名理之学的盛行
  • 1.2.2 "言不尽意"论的提出
  • 1.2.3 得意忘言——"言不尽意"论的延伸
  • 1.2.4 辩物畅志——"言不尽意"论的补充性阐释
  • 第2章 "言不尽意"论的逻辑性构建
  • 2.1 无形之象——对形而上之"意"的无形构建
  • 2.1.1 无形之象的具体涵义
  • 2.1.2 养气静心——通达"无形之象"的途径
  • 2.2 有形之象——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进程
  • 2.2.1 物象——外在之物的形象展现
  • 2.2.2 情象——物象的情感化之象
  • 2.2.3 意象——以意化象的有形境界
  • 2.3 语象——"语言"与有形之象之间沟通的桥梁
  • 2.3.1 "语象"的涵义及其特征
  • 2.3.2 "语象"在表"象"上的运用
  • 第3章 "言不尽意"论对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影响
  • 3.1 "言不尽意"论的文学艺术精神
  • 3.2 "言不尽意"的音乐艺术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又到期刊征订时[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19)
    • [2].“言不尽意”论的传统误区及出自语言哲学观的修正[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4)
    • [3].试析语言表达中“言不尽意”的深层原因[J]. 语文学刊 2014(08)
    • [4].论“言不尽意”及其语言困境[J]. 语文学刊 2008(04)
    • [5].探析“言不尽意”的哲学、文艺学及语言学内涵[J]. 文教资料 2014(19)
    • [6].快雪时晴,佳[J]. 时代青年(悦读) 2016(11)
    • [7].人间清欢君能解 濡墨飞花有真意——读忆苏散文集《忘言书》有感[J]. 大理文化 2017(01)
    • [8].“不可尽意”与“不需尽意”——魏晋“言意之辨”新解[J]. 华中学术 2009(02)
    • [9].“言不尽意”与“言内意外”——论语言的局限与超越[J]. 山西青年 2013(08)
    • [10].奔腾[J]. 体育健康知识画刊 2010(07)
    • [11].“言不尽意”视阈下的诗歌“留白”[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2].“言不尽意”的语言学阐释[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5)
    • [13].初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J]. 青春岁月 2013(19)
    • [14].简论文学活动中言不尽意及其成因[J]. 青春岁月 2012(18)
    • [15].浅析阮籍《咏怀》诗“言不尽意”的表现[J]. 青年文学家 2009(18)
    • [16].多重美的管窥——论言不尽意的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 [17].语言传播之“言不尽意”的“古往今来”探析[J]. 东南传播 2012(09)
    • [18].试析语言表达中“言不尽意”的深层原因[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3)
    • [19].“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J]. 文学教育(上) 2020(02)
    • [20].从言不尽意的角度看音乐形象的刻画[J]. 大众文艺 2013(12)
    • [21].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言不尽意”的原因[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言不尽意与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3)
    • [23].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不尽意[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4].“言不尽意”与翻译本体的失落和译者的主体意识[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02)
    • [25].赵朴初“无尽意”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经典探源[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01)
    • [26].“言不尽意”论及其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 明日风尚 2018(15)
    • [27].言何以尽意[J]. 考试周刊 2010(03)
    • [28].现当代通俗歌曲歌词话语中的“言不尽意”[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8)
    • [29].试论“言不尽意”——以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为例[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 [30].“言不尽意”与接受之维[J]. 阴山学刊 2010(01)

    标签:;  ;  ;  ;  

    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逻辑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