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政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城镇教育均衡发展,于2001年5月,以国务院的名义下达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文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节约教育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等积极成果,也在一些地方产生了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政府与群众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此,在2007年3月,胡锦涛同志专门做了针对性讲话,对调整工作提出要求。本文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个案,通过调查研究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以期切实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布局政策,把好事做得更好、更到位、更得民心。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笔者利用一些关系对被调查县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政策与档案调查,查阅了地方各级政府有关法规性文件、《缙云县教育事业资料汇编》、《缙云县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等170余份文本,由此掌握了该县的一般情况和其中的关节问题。同时,为了了解在这些这些问题上不同当事人的态度、立场与意愿,笔者编制了教师卷、学生卷和家长卷三份问卷,在五个学校发放了1472份;并对其中更为深入的缘由开展了访谈调查,分别对行政领导、小学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作了20人次的询问讨论,走访了石笕乡、岱石乡等15个偏远乡的15所小学(关及47个村),了解农民诉求,体验他们的情感,作了39则案例记录。笔者力求表现这样的一种政策价值: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学设置的问题,即本文论述的学校“拆”与“并”乃至新建的问题,只有以农民和农民子女的切身利益与感受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达到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文化、社会和谐而标本兼治的效果。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拆并中,乡镇政府、大部分教师和一部分农民确实从中获益,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拆并也造成了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利益受损,一些乡镇撤点学校的资产不能盘活或者缺乏预测而导致重复建设的问题,师资改善与政策初衷存在差距,出现了关联的寄宿生问题,甚至一些乡镇因为失去学校而使农村的文化氛围更加贫乏。其原因:在国家层面,主要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连续性差,与新农村基础建设匹配性不强等;在地方层面,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定位不准,以公司化的方式经营政府,通过“拆”学校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缺乏服务意识,政策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诉求,没有通盘考虑,城镇规划与学校规划不同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设立寄宿制学校等;农村和农民层面,主要问题在于撤消学校使农民经济利益受损,文化匮乏、农村衰落使农民社会利益受损等。为此,笔者就拆并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行政观、政策制定原则、政策制定方案等几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构想。本文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行政观:合理拆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保持义务教育公共产品的纯净性,发挥农村教育特色。其次理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一种利益相关四方互动的政策制定程序;二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立必要的教学点以解决入学难问题;三是解决好国有资产整合问题、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和对损益农民进行必要补偿以消除拆并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理想方案的执行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笔者的分析主要提供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