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民族区的研究

中国城市民族区的研究

论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过程中,在一些城镇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区。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后,党和国家为了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相当于县级之下区、乡一级的民族自治区改建为民族乡(镇);城市中的民族自治区改建为民族区。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民族乡的性质与权利作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但对城市民族区的性质、法律地位一直未作明确规定,从而形成了今天“城市民族区事实上存在,但法律上缺位”的尴尬局面。城市民族区的起源、建立和运行过程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市辖区,也不同于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但它在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理论界对城市民族区的研究很少。本文算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研究我国城市民族区。本文认为,城市民族区与民族乡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后,作为党和国家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的产物,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衍生形式;城市民族区、民族乡与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都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和制度性安排;城市民族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聚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和保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内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准确、深刻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有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城市民族问题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妥善解决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过程中部分自治州、自治县撤州、县改市问题,提供可供借鉴思路和启示。城市民族区的特殊性和现实意义决定了本文研究领域主要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与城市民族区的内在联系,城市民族区性质与法律地位,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民族区民族问题与我国城市民族问题的比较,以及城市民族区“制度”的完善与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内在联系等。这些研究领域联系的关节点是中国城市民族区的性质、法律地位,所有的研究最终要归结到城市民族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这些研究领域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两个方面:纵向逻辑为城市民族区的历史沿革,横向逻辑为城市民族区各个层面。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城市民族区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城市民族自治区的建立与意义、城市民族区的建立与变更等问题,揭示城市民族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联系。第二章中国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章主要分析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归纳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中国城市民族区民族关系的发展。本章主要分析城市民族区的少数民族权利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城市民族区的民族关系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归纳分析城市民族区的民族问题。第四章中国城市民族区性质与法律地位的分析。本章重点研究城市民族区是特殊的市辖区,城市民族区性质与法律地位的实践探索,以及城市民族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为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五章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对策和启示。本章主要总结城市民族区的经验和意义,分析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对策,进一步探讨城市民族区实践对民族地区城市化和城市民族工作的启示等问题。本章是全文的总结。全文五章逻辑脉络是:城市民族区的历史沿革(第一章)——城市民族区怎么样(第二、三章)——城市民族区是什么(第四章)——总结: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启示(第五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 一、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城市民族区和谐发展的需要
  • 二、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将拓宽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领域
  • 三、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对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城市民族问题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四、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可为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部分自治州、自治县撤州、县改市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启示
  • 第二节 城市民族区的研究现状
  • 一、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现状
  • 二、城市民族区相关研究领域(城市民族关系、城市民族问题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现状
  • 三、城市民族区是我国民族问题研究很少涉及领域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框架说明
  • 一、主要概念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城市民族区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发展与实践的脉络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三、新宪法颁布前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
  • 第二节 中国城市民族自治区
  •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少数民族
  • 二、城市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 三、城市民族自治区的实践及其意义
  • 第三节 中国城市民族区的建立与变更
  • 一、城市民族自治区更改的依据
  • 二、城市民族区的建立
  • 三、城市民族区的变更
  • 第二章 中国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一节 城市民族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 一、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 二、我国城市民族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 三、城市民族区社会事业比较全面、协调的发展
  • 第二节 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 二、城市民族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同城其他市辖区相比居中等偏下水平
  • 三、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其他共性问题
  • 四、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城市民族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 第一节 城市民族区少数民族权利
  • 一、我国少数民族权利的内涵
  • 二、城市民族区少数民族权利现状
  • 三、城市民族区少数民族权利的特点
  • 第二节 城市民族区的民族关系
  • 一、城市民族区少数民族特点
  • 二、当前城市民族区和谐的民族关系
  • 三、当前城市民族区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城市民族区的民族问题
  • 一、当前我国城市民族问题概述
  • 二、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区民族问题的主要类型
  • 三、城市民族区民族问题的特点
  • 第四章 中国城市民族区性质与法律地位的分析
  • 第一节 城市民族区是特殊的市辖区
  • 一、城市民族区是市辖区
  • 二、城市民族区是特殊的市辖区——种特殊的城市基层政权形式
  • 三、城市民族区是党和国家保障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种政治形式与“制度性”探索
  • 第二节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性质、法律地位的实践探索
  • 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与其它四个回族区的比较
  • 二、黑龙江省对该区性质与法律地位的探索
  • 三、齐齐哈尔市对该区性质与法律地位的探索
  • 四、城市民族区性质和法律地位探索的特点
  • 第三节 城市民族区性质和法律地位的不明确
  • 一、国家一直没有明确其性质和法律地位
  • 二、城市民族区性质和法律地位不明确原因分析
  • 三、城市民族区性质和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对策和启示
  • 第一节 城市民族区运行的意义和主要经验
  • 第二节 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实践启示
  • 一、对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启示
  • 二、城市民族区民族工作的启示
  • 第二节 城市民族区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 一、要全面推进城市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
  • 二、要大力发展城市民族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 三、要尽快明确城市民族区性质和法律地位
  • 四、加强城市民族区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原地区城市民族区地位与功能的再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05)
    • [2].完善城市民族区民族政策的建议——以河南省三个城市回族区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3].积极收集全国首届城市民族区发展论坛档案[J]. 兰台世界 2010(11)
    • [4].抗战时期川康民族区畜产运销线路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6)
    • [5].李绍明“武陵民族区”概念内涵与“黔中文化研究”基础理论[J]. 民族学刊 2014(06)
    • [6].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民族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 理论观察 2008(02)
    • [7].重庆市民族区县图书馆建设刍议[J]. 重庆与世界 2010(13)
    • [8].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法律地位现状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03)
    • [9].民国时期川康民族地区贸易输入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5(04)
    • [10].小凉山民族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10)
    • [11].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民族区文化保护问题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2)
    • [12].共建民族团结的新商都[J]. 人大建设 2011(10)
    • [13].“武陵民族区”命名的辩证思维方式应用问题——近年李绍明研究学术文献阅读反思辑要[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02)
    • [14].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1(03)
    • [15].试论法律法规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误用[J]. 河北学刊 2010(06)
    • [16].黑龙江:着力提高边民幸福指数[J]. 中国民族 2015(12)
    • [17].云南省直过民族区受教育程度的统计分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8].民族地区发展掣肘在哪里?[J]. 公民导刊 2016(07)
    •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 西藏发展论坛 2016(04)
    • [20].河南省伊协会同省畜牧局开展清真食品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调研[J]. 中国穆斯林 2015(05)
    • [21].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重庆开县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8)
    • [22].守护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06)
    • [23].基于熵思想的民族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2)
    • [24].美洲民族构成及地域分布[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标签:;  ;  ;  ;  ;  

    中国城市民族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