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器人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多机器人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机器人系统因具备并行度高、分布性广、健壮性强的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机器人协同工作是多机器人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提高协同工作能力,机器人间通常采用无线通讯模式进行信息传递。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存在可靠性低、信道延迟高、数据保密性差的问题。因此开发面向移动多机器人系统的无线通讯模块对研究多机器人协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基于群体智能方法的虚拟机协同平台研究》,该项目希望探索一种新的并行计算模式来适应大规模的群体协作。在该目标下,课题组设计并制作了数十个同构、计算能力有限、体积小、移动速度低、电池供电、传感器感知能力差、通信方式简单的机器人节点eMouse。针对群集智能计算模式下信息交互局部性、数据传输量小的特点,遵循简单可靠的原则,本文为机器人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广播单跳的无线通讯模块RobotNet。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根据群体智能通讯局部性的特点,模块采用功耗低、传输距离短的射频芯片CC2430,并配有SMA接口的天线。最大通信范围可达15米。模块尺寸仅为25.4x35mm,适合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移动机器人eMouse使用。并在eMouse的主控模块LM3S1962上开发了串口驱动,以支持无线通迅模块的使用。(2)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遵循功能简单的设计原则,本文依据IEEE 802.15.4标准,设计了RobotNet协议栈的物理层和MAC子层。并在MAC子层实现了二元指数后退算法。并在应用层提供了设置参数、查询信息、收发数据等服务。(3)模块功能及性能测试。本文开发了专用串口调试工具。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该无线通讯模块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分析了串口波特率、数据包发送时间间隔、数据包长度等参数对系统丢包率的影响。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内各个节点间可以通过广播方式进行通信。多节点通信时,节点间可以通过CSMA/CA机制实现了信道共享。整个系统无组网限制,适合于大规模群体通信。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发射功率调整发送距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个eMouse节点进行移动通信时,网络可正常工作,且系统丢包率低于3%。该无线通讯模块简单可靠,可用于对群集智能计算模式的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通讯模块的总体设计
  • 2.1 多机器人通信方式
  • 2.1.1 显式通信
  • 2.1.2 隐式通信
  • 2.1.3 显式和隐式相结合的通信
  • 2.2 群体机器人通信平台
  • 2.3 ZigBee技术
  • 2.4 RobotNet 系统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块硬件及串口驱动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3.1 射频芯片 CC2430
  • 3.1.1 CC2430 芯片简介
  • 3.1.2 CC2430 的特点
  • 3.1.3 CC2430 无线模块
  • 3.2 无线通讯模块硬件设计
  • 3.3 基于 LM3S 系列单片机串口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3.3.1 UART 简介
  • 3.3.2 UART 的帧格式
  • 3.3.3 基于 LM3S 系列串口驱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对RobotNet的zigbee协议栈的改进实现
  • 4.1 IEEE 802.15.4 标准网络
  • 4.1.1 IEEE 802.15.4 网络拓扑结构
  • 4.1.2 IEEE 802.15.4 协议栈架构
  • 4.2 物理层的设计与实现
  • 4.2.1 信道分配
  • 4.2.2 物理层帧格式
  • 4.2.3 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 4.2.4 物理层状态机
  • 4.3 MAC子层设计与实现
  • 4.3.1 MAC子层帧格式
  • 4.3.2 MAC子层功能实现
  • 4.3.3 MAC子层的状态机
  • 4.4 应用层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块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RobotNet系统静态测试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RobotNet系统动态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强化学习的IEEE802.15.4网络区分服务策略[J]. 通信学报 2015(08)
    • [2].基于IEEE802.15.4的自行车队无线通信系统[J]. 信息技术 2016(10)
    • [3].基于IEEE802.15.4的动态自适应占空比方案[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4].IEEE802.15.4动态自适应占空比方案设[J]. 微计算机信息 2010(28)
    • [5].面向IEEE802.15.4协议的跳频信道接入方法[J]. 传感技术学报 2016(03)
    • [6].短距离无线通信ZigBee技术及其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7].IEEE802.15.4协议安全模式的软硬件协同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8].基于OPNET的IEEE802.15.4协议仿真模型的一致性测试[J]. 科技传播 2015(01)
    • [9].基于OPNET的IEEE802.15.4无线簇树网络仿真[J].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2015(01)
    • [10].基于OPNET的IEEE802.15.4的仿真与性能分析[J]. 科技传播 2015(02)
    • [11].IEEE802.15.4中AES-CCM协议的扩展指令集实现[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2)
    • [12].IEEE802.15.4传感网络一种降低RDC路由协议[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 [13].ZigBee协议的研究及应用[J]. 四川兵工学报 2010(01)
    • [14].ZigBee在电力系统温度测量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11)
    • [15].基于ZigBee通信的流量研究与改进[J]. 电子制作 2017(23)
    • [16].ZigBee无线收发器基带单元的设计[J]. 广东通信技术 2008(04)
    • [17].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与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23)
    • [18].基于IEEE802.15.4的煤矿井下无线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4(03)
    • [19].IEEE802.15.4标准的自适应GTS调度机制[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7(01)
    • [20].信标模式下IEEE802.15.4网络漏洞分析及利用研究[J].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03)
    • [21].基于IEEE802.15.4低功耗有源电子标签的设计[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04)
    • [22].6LoWPAN适配层的网络自组能力的仿真与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8(10)
    • [23].IEEE802.15.4标准的GTS时延分析[J]. 移动通信 2016(13)
    • [24].基于OPNET的IEEE802.15.4协议实时性能优化与分析[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5(02)
    • [25].基于IEEE802.15.4信标控制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4(02)
    • [26].一种适用于IEEE802.15.4协议的全集成CMOS复数滤波器[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11)
    • [27].IEEE802.15.4标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方案[J]. 信息技术 2009(02)
    • [28].基于MRF24J40的IEEE802.15.4无线收发电路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21)
    • [29].基于NS2的IEEE802.15.4标准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1)
    • [30].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改进型隐藏节点冲突避免策略[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3)

    标签:;  ;  ;  

    多机器人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