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职业危害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护生职业防护的干预效果,为减少护生职业危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护生342名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即护生一般情况、护生职业危害情况、护生职业防护态度、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护生自我防护情况。在护生实习结束前3个月,研究人员统一发放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在认真分析、正确评价实习护生职业危害高危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2个月后再次发放调查问卷,比较干预前后护生职业防护态度、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护生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行为变化。所有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文调查护生机械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以及心理性危害五大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其中机械性危害发生率居首位,占25.87%。2、护生机械性危害排在首位的是针类刺伤,其余依次是安瓿割伤,刀、剪损伤,其他利器损伤。教育程度不同的护生针类刺伤发生率、安瓿割伤率和其他利器损伤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和p<0.05),且均是以中专学历护生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5%、35%和10%。护生生物性危害排在首位的是患者排泄物溅到皮肤黏膜,其余依次是体液、分泌物、血液;不同教育程度护生对患者血液、体液暴露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生直接接触消毒液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生物理性危害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生职业危害发生率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防护培训情况、岗前技能培训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家中从事护理专业的亲戚、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以及学生来源有关(p<0.05)。以上八大因素对实习护生职业危害发生的影响力大小依次为:职业防护培训情况>岗前技能培训情况>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文化程度>学生来源>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家中从事护理专业的亲戚。4、干预后,实习护生对职业防护态度的正确回答率、对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均以及职业防护行为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护生职业危害发生率较高,范围较广,以机械性危害发生率最高。2、护生接受职业防护培训较少,职业防护意识淡漠,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严重不足,防护能力较差。3、医院防护设施、用具配置不足,缺乏完善的职业危害监测系统和上报管理制度。4、护生职业危害影响因素包括职业防护培训情况、岗前技能培训情况、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文化程度、学生来源、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家中从事护理专业的亲戚。5、开展职业安全专题培训、发放《职业安全知识手册》、加强防护技能训练、提供防护用品等干预措施能促进护生职业防护信念和态度的转变,最终影响其行为,提高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及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