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母亲论文-程红梅

初中生母亲论文-程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中生母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母亲情感温暖,成就动机,意志控制,中介作用

初中生母亲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梅[1](2019)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分析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并且探讨意志控制在母亲情感温暖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选取陕西省4所普通中学的34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测评。结果显示:母亲情感温暖与成就动机、意志控制呈正相关,且具有显着性意义;母亲情感温暖和意志控制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成就动机;母亲情感温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也可以加强学生意志控制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且意志控制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6期)

陈志英[2](2017)在《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压力,而农村初中生由于地域、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影响,背负着更多的期望和压力,身心发展受到更多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是儿童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和情绪支持资源,是推动他们积极探索环境的重要力量,对儿童青少年的良好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生活满意度叁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父母情感温暖是否会在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这几个问题,本研究以393名农村初中生为被试(其中留守儿童108人,非留守儿童285人),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简式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维度、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对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满意度显着低于非留守初中生(t=-3.125,p<0.05),在生活事件与父母情感温暖父母两者上没有显着差异;(2)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与生活满意度叁者间存在显着相关:生活事件与父/母情感温暖及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r=-0.192**,r=-0.163**,r=-0.217**),父/母情感温暖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420**,r=0.453**);(3)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母亲的情感温暖在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117,t=-2.650,p=0.008,△R2=0.234),父亲情感温暖的调节效应不显着(β=-0.025,t=-0.528,p=0.598,△R2=0.190)。结论:母亲情感温暖显着调节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对农村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及积极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李丹,徐刚敏,刘世宏,郁丹蓉[3](2016)在《母亲拒绝惩罚与初中生受欺负、社会能力的关系:性别角色类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Bem的理论(1975),双性化个体同时具有高度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代表个体对男性、女性的整合,双性化个体在社交场合能够更好地应对自如。已有不少研究发现了父母,特别是母亲拒绝惩罚等教养方式对儿童受欺负的影响,但这些教养方式对社会能力影响的证据却相对欠缺,且已有的研究也未涉及性别角色类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未分化的青少年相比双性化和单性化的个体可能对母亲的拒绝惩罚更敏感。本研究试图探究母亲拒绝惩罚对青少年受欺负和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是否受到青少年性别角色类型的调节。采用初中生性别角色、班级戏剧、教师评价和教养行为等多个问卷,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母亲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初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受欺负、社会能力以及母亲教养方式情况。结果显示;(1)初中生中单性化学生(29.6%)显着少于双性化(32.30%)和未分化(38.10%),双性化显着少于未分化。(2)男生受欺负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社会能力得分高于男生;性别角色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能力得分显着低于双性化学生。(3)性别角色类型对母亲拒绝惩罚预测青少年受欺负和社会能力起调节作用:对于性别角色未分化个体,母亲拒绝惩罚能够正向预测其受欺负情况,负向预测初中生社会能力;对于性别角色分化个体,母亲拒绝惩罚对受欺负和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性别角色分化能保护个体减少受到来自母亲拒绝惩罚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董文婧[4](2016)在《初中生孝道行为与母亲期待的差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价值观念之一。中国家庭的伦理体系深受孝道文化的影响,子女对父母恪守孝道被认为是基本的伦常与亲子规范的核心。孝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有关孝道的研究多集中于伦理学、哲学等,而在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则较少。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跟意义。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已经从传统孝道中演变成时代特色的孝道,尤其是当代初中生,他们对孝道的理解更具有自己的思考。因此,研究了解他们的孝道行为,对学校和家庭开展孝道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在参考并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初中生孝道行为问卷》,针对初中生的孝道行为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同时调查了初中生母亲对孝道行为的期待,以及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现状,探讨了初中生孝道行为及母亲期待间的差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孝道行为主要包含五个维度:敬爱父母、承担儿女责任、体贴父母、重视父母和了解父母;(2)本研究编制的初中生孝道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相关的研究;(3)在初中生孝道行为发展特点在总体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体贴父母”这一维度主效应显着;(4)初中生孝道行为和家长对孝道行为的期待在“敬爱父母”、“承担儿女责任”、“体贴父母”、“重视父母”和总分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了解父母”这一维度上,差异不显着;(5)性别的差异在总的亲子关系和亲子亲合上均存在显着差异;(6)城乡差异在亲子亲合这一维度存在显着差异;(7)初中生孝道行为与其母亲的孝道期待的差异在敬爱父母、体贴父母、了解父母及总体孝道行为上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孝道行为超过母亲期待的初中生的亲子关系,比孝道行为低于母亲期待的、或是孝道行为与母亲期待基本相同的初中生的亲子关系更好。(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6-05-01)

周丹,边玉芳,陈欣银,王莉[5](2016)在《父亲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京市密云县896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分别考察父亲与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性,并探究子女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其母亲的温暖教养水平显着高于父亲;母亲温暖教养水平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子女的孤独感水平,而父亲温暖教养水平仅能独特影响女孩的孤独感;父亲在母亲温暖与女孩孤独感的关系中起补偿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王美芳,孟庆晓,刘莉,肖堃[6](2015)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愉悦情绪量表和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量表对628名初叁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消极情绪显着高于男生;2家庭社经地位与母亲自主支持、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相关显着,但与母亲控制的相关不显着;母亲自主支持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均显着,母亲控制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相关显着;3母亲自主支持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社经地位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影响母亲的自主支持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路立红[7](2015)在《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情绪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令人烦恼或不愉快的事件时做出的一些消极反应,是个体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等消极情况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同时,这也是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初中生抑郁的持续存在对个体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发展发育到了一个“狂风骤雨”的时期,父母在教养初中生的过程中,经常体会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高教养压力的父母,尤其是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的母亲可能会直接反应给初中生某些消极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时,高教养压力的母亲可能会采用较为严厉或消极的教养方式,间接地加重初中生的抑郁情绪。然而,以往的关于教养压力的研究大都关注特殊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很少有人关注正常儿童和青少年父母的教养压力。虽然国内外已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抑郁情绪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我们对父母教养压力、儿童抑郁情绪和父母教养方式叁者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母亲教养压力问卷(PSI/SF)、母亲教养方式问卷(PBI)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 D)对845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本论文研究发现:(1)初中生抑郁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男生,初叁年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2)母亲教养压力因初中生性别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非独生子女母亲的育儿压力高于独生子女母亲;男生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着高于女生母亲,非独生子女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着高于独生子女母亲。(3)母亲教养方式因初中生的年级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学生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着高于初二和初叁年级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鼓励自主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4)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母亲关爱教养和母亲鼓励自主教养与初中生抑郁和母亲教养压力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母亲控制教养与初中生抑郁、母亲教养压力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母亲教养压力可以通过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6)

郁丹蓉[8](2015)在《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是个体一生所扮演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的发展不仅显示着社会的变化,更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节,性别角色类型的形成将对个体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了解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不仅有助于性别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使其既符合性别本身的生物特性,又能满足社会对性别角色发展的期望与需求,将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通过多途径的问卷调查,探索初中生型别角色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对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与社会能力的预测。研究结果表示:1、初中生中,未分化个体所占比例最大,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类型)已让位于非单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与未分化同步增长,双性化是性别角色发展的趋势,但未分化现象也较普遍。2、性别角色类型会因性别不同而产生差异。男生中的女性化程度显着低于另外叁种类型,双性化和未分化基本持平;女生中的男性化程度显着低于另外叁种类型,女生的女性化与双性化和未分化也有显着差异。3、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中,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是不一致的。预备、初一和初二年级中,男生的双性化角色类型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未分化类型;初叁男生的未分化个体多于双性化个体。而且在女性化和男性化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显示出增长的趋势;预备、初一年级的女生中双性化的比例高于未分化,初二、初叁年级学生未分化的比例却高于双性化。但四个年级男生或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方面并无显着差异。4、性别角色类型与学生的社会退缩、受欺负、身体攻击及社会能力均存在显着差异。双性化类型的学生社会退缩行为少,不容易受欺负,社会能力较强。未分化类型的学生社会退缩行为多,容易受欺负,社会能力较差。5、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和同伴交往有密切影响。在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学生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对社会行为的预测是不同的。母亲的接纳温暖可以减少女性化学生的身体攻击,增强双性化类型的学生的社会能力。母亲的鼓励独立和鼓励社交能加强未分化类型的学生的社会能力。总之,在上海初中生中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开始发生了转变,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初中生在同伴交往和社会能力上是有所差异,同时母亲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同伴交往和社会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1)

王增凤[9](2013)在《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学生学校适应状况不仅影响个体在校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和学校适应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798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母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的涵义、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初中生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叁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与对策。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寄宿/非寄宿差异。在过度保护维度上,男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在情感温暖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最高,初二学生得分最低。在拒绝维度上,非寄宿的学生得分高于寄宿学生。(2)初中生自立人格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寄宿/非寄宿差异。在人际独立、人际开放、个人灵活和个人主动水平上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在人际主动上,初一得分显着比初二高;在个人主动上,主要体现在初一比初二和初叁显着更高。在自立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以及总分上非寄宿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寄宿学生。(3)初中生学校适应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寄宿/非寄宿差异。女生比男生学校适应好。初一学生学校适应最好,初二学生学校适应最差。非寄宿学生比寄宿学生学校适应好,在学校适应所有维度上得分都高于寄宿学生。(4)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上,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与学校适应的所有维度呈显着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学校适应的所有维度呈显着负相关。(5)在初中生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上,除了个人灵活维度与学业适应维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呈显着负相关外,初中生自立人格其它维度与学校适应所有维度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呈显着正相关。(6)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关系上,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除了与个人灵活维度呈显着负相关外,与自立人格其它维度呈显着正相关;拒绝维度和过度保护维度与人际责任、人际开放、人际灵活、个人独立、个人责任、个人主动以及自立人格总分呈显着负相关。(7)母亲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拒绝、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自立人格能正向预测学校适应;自立人格在母亲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起着不完全中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8)

张艳芳[10](2013)在《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作为与孩子接触最早和最频繁的客体,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二至叁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但他们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此,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接纳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而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社会中的表现,因此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接纳、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成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了解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并对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我接纳、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社会对初中生的指导、家庭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减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本研究采用《自我接纳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76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初中生母亲的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在性别方面、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显着。母亲教养方式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叁个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在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这叁个方面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女生;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四个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情感温暖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家庭来源上差异显着,来自城市的初中生只在情感温暖上的得分最高,来自农村的初中生在在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叁个因子上得分最高。(2)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总分都在是否独生子女和家庭来源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存在显着、差异。(4)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的交互作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在母亲的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过干涉过保护因子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6)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自我接纳的自我评价维度在母亲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0)

初中生母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观幸福感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压力,而农村初中生由于地域、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影响,背负着更多的期望和压力,身心发展受到更多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是儿童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和情绪支持资源,是推动他们积极探索环境的重要力量,对儿童青少年的良好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生活满意度叁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父母情感温暖是否会在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这几个问题,本研究以393名农村初中生为被试(其中留守儿童108人,非留守儿童285人),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简式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维度、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对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满意度显着低于非留守初中生(t=-3.125,p<0.05),在生活事件与父母情感温暖父母两者上没有显着差异;(2)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父/母情感温暖与生活满意度叁者间存在显着相关:生活事件与父/母情感温暖及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r=-0.192**,r=-0.163**,r=-0.217**),父/母情感温暖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420**,r=0.453**);(3)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母亲的情感温暖在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117,t=-2.650,p=0.008,△R2=0.234),父亲情感温暖的调节效应不显着(β=-0.025,t=-0.528,p=0.598,△R2=0.190)。结论:母亲情感温暖显着调节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对农村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及积极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中生母亲论文参考文献

[1].程红梅.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9

[2].陈志英.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3].李丹,徐刚敏,刘世宏,郁丹蓉.母亲拒绝惩罚与初中生受欺负、社会能力的关系:性别角色类型的调节作用[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董文婧.初中生孝道行为与母亲期待的差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6

[5].周丹,边玉芳,陈欣银,王莉.父亲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差异[J].中国特殊教育.2016

[6].王美芳,孟庆晓,刘莉,肖堃.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

[7].路立红.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郁丹蓉.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5

[9].王增凤.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张艳芳.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初中生母亲论文-程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