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改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丛枝菌根改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论文摘要

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作是在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的一种广泛应用的种植模式,而且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生产措施。水稻和绿豆都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旱作不仅具有重要的节水意义,而且使得水稻和其他作物间作成为可能。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绿豆生育期短,不仅可以早腾茬,而且由于其含氮量高,C/N比窄,残留在土壤中的绿豆根系将快速矿化分解,为水稻后期的生长提供养分。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土壤微生物,几乎陆地植物的80%都可以与其共生形成丛枝茵根。丛枝菌根形成以后,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元素的吸收,调节宿主植物的代谢,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因此,AMF繁殖体在现代可持续农业上可以作为土壤生物改良剂。然而,丛枝菌根在间作系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旱作水稻和绿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AM真菌、不同供磷水平、不同分隔方式、不同水分状况等条件下,间作系统中菌根的形成、茵根对改善绿豆的固氮效率及旱作水稻和绿豆对氮吸收和转移的影响以及菌根对改善旱作水稻和绿豆磷素吸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幼苗接种3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Gc), Acaulospora laevis(Al),G. mosseae(Gm)],测定不同菌种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根系的侵染状况,接种AMF后,水稻的菌根侵染率在12.5%-36.7%,绿豆的菌根侵染率在54.8%-66.7%。在三个不同的菌种中,尤以Gc的接种效果最佳。接种这三种不同AMF对间作系统作物接种的侵染以及建立共生体的能力不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促进效应有明显差异。其中绿豆对Gm的依赖性最高,达47%。菌根侵染率对绿豆干重有显著的影响,菌根侵染率和绿豆作物地上部干物重和根系干物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3和r=0.78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显著增加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对N、P的吸收,但这三种AMF对水稻和绿豆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2.选用G. caledonium菌种,研究了不同磷营养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直接关系到丛枝菌根的形成和发育。接种AMF后,水稻中的P含量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在10 mgP.kg-1水平下,水稻和绿豆对菌根菌的依赖性最高,这时水稻的侵染率也最高。在所有的磷水平下,接种AMF均显著提高水稻和绿豆的叶绿素含量,而且随着磷水平的提高,水稻和绿豆的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随之增加。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接种AMF对绿豆吸磷量的提高效果最佳,10 mgP.kg-1条件下,绿豆的吸磷量提高了98.34%。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水稻和绿豆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可溶性糖量随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采用15N标记法,在旱作水稻/绿豆之间通过塑料网膜、尼龙网和无分隔三种种植方式研究菌根在旱作水稻和绿豆根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AM形成的菌丝桥的作用下,水稻的总吸磷量提高了57%,绿豆的P和N的总吸收量分别提高了65%和64%,并且绿豆的根瘤量增加了54%。在无间隔条件下,当接种AMF时,绿豆向水稻的N转移率从5.4%提高到了15.7%,而且在根系不分隔或者用30 um尼龙网将两种作物的根系分隔但菌丝能穿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我们发现无论接种或者不接种AMF从水稻到绿豆叶片的15N转移率仅2.7%。可以推断,禾本科与豆科植物间作能提高菌根侵染率,丛枝菌根的形成能显著增加水稻和绿豆对N、P的吸收、显著提高绿豆结瘤数以及绿豆向水稻的氮素转移。4.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AMF(G caledonium)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营养、生理代谢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抑制植株的生长,但对丛枝菌根的生长发育和侵染率影响不大。接种AMF不仅有利于植株对N、P的吸收,而且改善了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可溶性糖累积,降低脯氨酸含量,减轻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因此,菌根可以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5.研究了接种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能提高作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增强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抗氧化酶的活性与AMF对植株的侵染率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接种AMF有利于增强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植株的抗逆性。总之,在水稻和绿豆间作系统中,AMF能显著提高水稻和绿豆的菌根侵染率和丛枝丰富度,提高抗氧化胁迫的能力以及氮、磷吸收和转移,该研究结果为在田间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来发挥作物潜能、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田间采用旱作水稻与绿豆间作的栽培措施,以达到节水、高产、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绿豆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水稻旱作的意义
  • 1.2. 间作系统及禾本科/豆科作物的间作优势
  • 1.2.1 间作种间促进作用及其意义
  • 1.2.2 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营养
  • 1.2.3 间作系统中作物磷素营养
  • 1.3. 丛枝菌根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
  • 1.3.1 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的矿质营养
  • 1.3.2 AMF促进植物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
  • 1.3.3 生物、生态因素与AM真菌的相互关系
  • 1.4. 丛枝菌根对作物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及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的接种效应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AM菌种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的侵染状况
  • 2.3.2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
  • 2.3.3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4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6 不同AMF菌种对水稻/绿豆地上部N、P吸收的影响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丛枝菌根对间作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AMF侵染状况的影响
  • 3.3.2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氮的吸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磷的吸收的影响
  • 3.3.5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6 不同磷营养条件下AM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分隔处理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菌根侵染状况
  • 4.3.2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生长状况的影响
  • 4.3.3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地上部氮磷吸收的影响
  • 4.3.4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绿豆结瘤的影响
  • 4.3.5 不同分隔处理丛枝菌根真菌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氮素转移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旱作水稻/绿豆菌根形成状况的影响
  • 5.3.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与丛枝菌根依赖性的影响
  • 5.3.3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P吸收的影响
  • 5.3.5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水分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3.6 不同水分条件下AM菌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AMF在水稻/绿豆中的侵染状况
  • 6.3.2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6.3.3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6.3.4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6.3.5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6.3.6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6.3.7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6.3.8 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6.4. 讨论与结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丛枝菌根改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