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用润滑油常见符号释义(论文文献综述)
韦泽富[1](2021)在《气道高压喷射乙二醇/直喷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乙二醇是最简单的二元醇,其分子含氧量高,十六烷值也较高,适合作为柴油的添加剂以替代部分柴油和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此外,乙二醇来源广泛、产量大,可以从煤炭中制取,制取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若煤制乙二醇能大量替代柴油,这对于降低柴油机排放物和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以及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乙二醇是极性分子,难溶于柴油,不能采用掺混的方式应用于柴油机。若采用乙二醇/柴油双燃料的模式,不仅能够大幅提高乙二醇的能量替代率,还能通过调控燃料的喷射策略以进一步降低柴油机排放物。然而,乙二醇的运动粘度较大,如果采用进气道低压喷射的方式,则难以与新鲜空气形成均质混合气,这对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不利。因此,本文创新性提出:通过增大乙二醇的喷射压力,试图改善乙二醇的雾化条件,进一步提升柴油机的燃烧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本文是在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TD-28)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ZDLGY15-07)的支持下完成的,即在一台经过改装的直列4缸涡轮增压共轨柴油机上,采用进气道高压喷射乙二醇、缸内直喷柴油的方式进行双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首先研究了乙二醇喷射压力(EGP)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发动机转速为1600rpm,BMEP分别为0.42、0.70和0.92MPa;EGP选为5、10和20MPa,记作EGP5、EGP10和EGP20;乙二醇替代率为0、5、10、15、20和25%,记作EG0、EG5、EG10、EG15、EG20和EG25。研究结果如下:低负荷时,采用相同EGP时的缸内峰值压力和峰值放热率会随着乙二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先下降后上升;中高负荷时,随着替代率的增加,主喷阶段的放热率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曲线逐渐出现了“双峰”的现象。相同负荷时,缸内峰值压力随着EGP的增加而有略微降低的趋势。在低、高负荷时,滞燃期随EGP的增加而有所延长;中低负荷时,燃烧持续期随EGP的增加而有所缩短,高负荷时则基本不变;中低负荷时EGP越高,有效热效率越大,而高负荷时不同EGP之间的有效热效率无明显差别。在相同替代率下,中低负荷时,EGP5的NOx排放量比EGP10和EGP20的NOx排放量高,而高负荷时三者的NOx排放量基本持平,与此同时,EGP5下的峰值数量浓度大于EGP10和EGP20的峰值数量浓度;当乙二醇替代率增大时,超细颗粒物的数量浓度逐渐增大,而且峰值数量浓度往小粒径的方向偏移。本文还研究了负荷为0.70MPa,转速为1600rpm的工况下,喷醇时刻(TEG)与缸内的预主喷间隔(Tin)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TEG选为0、240和480℃A,记为TEG0、TEG240和TEG480;Tin选为8、10、12和14℃A。研究结果为:三种TEG下的缸内压力与瞬时放热率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同TEG下的滞燃期均随着Tin的增加而近似线性的增大,燃烧持续期也是随着Tin的增加而延长,有效热效率则随着Tin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Tin为8°和12℃A时,循环变动系数较大,而Tin为10°和14℃A时循环变动系数较小。相同TEG下的NOx排放量会随着Tin增加而下降,其中Tin为12℃A时的NOx排放量最低。当Tin增加时,超细颗粒物的峰值数量浓度呈增大的趋势,而且其峰值数量浓度往小粒径的方向偏移。颗粒物的加权平均粒径随着Tin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在中高负荷下,乙二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具有较好动力性与较低的排放水平,特别是当EGP为20MPa、喷醇时刻为1缸进气始点、预主喷间隔为12℃A时,发动机具有良好的燃烧与排放性能。
叶磊[2](2020)在《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文中认为为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全球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作为缔约方之一,近十几年来开展了许多针对POPs的监测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较发达地区,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基础数据较为匮乏。PBDEs和PCBs是两类较典型的POPs,其相关产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目前虽已被禁用,但仍能在全球大气环境中发现其残留。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跨度近6年的采样监测工作,共收集了268个大气样品并检出了12种PBDEs和80种PCBs。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区大气中Σ11PBDEs(除BDE-209之外的所有PBDEs)和PCBs的浓度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BDE-209的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若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西安地区PBDEs和PCBs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要高于背景点的污染水平。通过健康风险评价,发现这两类典型POPs对当地儿童的致癌风险处于较低风险水平,对成人的致癌风险处于低、中风险水平。论文分析了影响大气中PBDEs和PCBs浓度分布的相关因素,发现PBDEs与气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但PCBs与温度并不相关。大气中的PBDEs和PCBs均与TSP呈显着相关性,尤以颗粒相表现最为突出。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本文提出并计算了PBDEs的“相对分压偏差值”RP(表示相对分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并将数据分为“Low RP”、“Middle RP”和“High RP”三组,结果表明这三组样品数据和不同的气象条件有关且分布特征较明显。论文通过气粒分配研究,发现PBDEs和PCBs的气粒分配在理论上均未达到平衡。同时,运用Dachs-Eisenreich模型、Falconer-Harner模型和Li-Ma-Yang模型对这两类POPs的气粒分配参数(log KP)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各模型的适用条件。进一步分析可知,POPs的气粒分配行为易受到气象因子、颗粒物和气溶胶特性(相关参数取值)以及普遍存在的“采样干扰效应”的共同作用,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论文从“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潜在源区识别”三个方面对PBDEs和PCBs的污染来源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PBDE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部分省会城市附近,而PCB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表明大气中PBDEs和PCBs的含量分布与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之间关系密切;(2)“主成分分析”表明PBDEs的污染主要来自Penta BDE、Octa BDE和Deca BDE三类商用PBDEs产品的排放,而PCBs污染源则有可能为我国生产的2号和1号PCBs变压器油源;(3)通过“后向气流轨迹”模型,区分了PBDEs、PCBs的本地源和外地源的贡献,同时发现这两类POPs的潜在源区呈现逐渐缩小和集中的变化趋势,且源强值也逐渐变小,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情况逐渐好转。总体来看,论文以西安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污染水平、分布特征、气粒分配行为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对大气中PBDEs和PCBs这两类典型POPs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RP值分组方法,建立了POPs溯源体系,掌握了PBDEs和PCBs在大气中的归趋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积极有效的POPs监测及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范星瑶[3](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市场分析及精准营销 ——以羊毛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目前进入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的研究阶段。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发展一项产业就需要对市场有全面研究,熟知市场供需与客户个性化需求等进行精准营销,时刻根据市场动向进行动态调整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这项产业。大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如何正确读取和利用这些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企业商家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中的羊毛被作为研究对象,以淘宝网电商平台中羊毛被产品的海量数据为切入点,采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采集网络市场中羊毛被相关数据进行羊毛被市场分析,通过相关产品品质检测对半细羊毛被产品进行品质分析,阐明羊毛被市场现状以及半细羊毛被产品品质情况,揭示羊毛被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半细羊毛被产品市场定位,提出半细羊毛被产品特有的精准营销策略,研发该产品基于GIS的喀苑萃半细羊毛被个性化选购系统,为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的市场精准营销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对喀苑萃半细羊毛被、A品牌羊毛被、B品牌羊毛被和C品牌羊毛被的被褥面料性能分析、被褥絮填料性能分析以及羊毛被成品性能分析,得出喀苑萃半细羊毛被品质与B品牌羊毛被一致,而此款B品牌羊毛被在淘宝大数据智能价格区间划分三个档中属于最高价位分档,所以喀苑萃半细羊毛被被褥品质在目前淘宝网络市场中属于高品质羊毛被。(2)通过Python语言编写网络爬虫爬取淘宝网上羊毛被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羊毛被产品关注点主要有以下十一点,按照关注度的高低排序依次为:质量>物流>填充物>价格>品牌>服务>气味>促销>购买方式>尺码>颜色。(3)根据Python网络爬虫爬取淘宝网上羊毛被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目前羊毛被网络市场现状。在羊毛被的店铺类型中品牌旗舰店是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优先考虑的店铺类型;促销活动能有效的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增加产品销量;目前网上购物的形式依旧是消费者喜爱与接受的购物方式,因此开设网店是增加产品销量的一种方式;消费者对羊毛被的保温性最为关注;消费者购买时200*230cm尺寸的羊毛被销量最高,选购的羊毛被产品颜色大都为白色、灰色、米色和粉色;同时,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羊毛被产品的接受价格为200~800元;最后,现阶段在淘宝网开设羊毛被店铺将处于开店热度的回升期,竞争较小,市场对羊毛被也有一定的需求,开店时机较好。(4)喀苑萃半细羊毛被选取避强定位策略:(1)产品结构:喀苑萃半细羊毛被产品种类单一,应开发一些中端上量产品打入市场,且结合产品地域特征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2)品牌定位:有科研院校作为技术支持,产品质量有很大保证可作为品牌宣传;产品原料为贵州特有半细羊毛,可突出半细羊毛的优点作为宣传亮点;且与扶贫政策相结合,突出产品助力脱贫、保护生态为宣传热点。(3)价格定位:根据品牌定位来进行价格定位,结合市场反馈情况以及品牌现状灵活调价,在促销等阶段及时应变。(4)服务定位:保证服务态度,做好工作人员服务、办事能力等各方面的培训工作和考核机制,提升工作人员服务专业性,将服务尽力做到极致快速提升产品形象。(5)在基于Arc GIS Engine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运用C#开发语言,采用Visual Studio2010为开发工具,SQL Sever2008为数据库,实现基于GIS的喀苑萃半细羊毛被个性化选购系统。喀苑萃半细羊毛被将结合精准营销策略、产品特征、GIS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进行个性化选购系统开发设计,实现产品信息集成与人机交互服务,为喀苑萃羊毛被产品营销提供信息查询与辅助决策服务,成为该品牌的一大亮点也将为产品提升附加值,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与产品销量。
王秀丽[4](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王家兴[5](2019)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油机是目前许多大型机械的主要动力源,其设备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研究。本文选用常柴EV80小型二缸V型发动机为诊断对象,系统地开展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柴油机在运转过程中各部件关联密切,内部情况复杂,在发生故障时,很难从表面发现;并且柴油机内部属于高温高压环境,情况复杂,部分零部件容易发生失效,因而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本文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单一及多点并发故障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应用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小型柴油机进行实验测试,将柴油机常见的几种故障进行模拟,采用振动分析法对柴油机进行故障诊断。通过在柴油机上安装多种不同传感器,采集柴油机运转过程中的重要振动信息,获取柴油机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数据,然后采用小波分析对信号进行处理,获取所需特征值。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单一故障的诊断方法,通过对信号处理后提取的特征值,进一步考虑故障与特征值之间的父子节点关系,建立了单一故障的柴油机贝叶斯网络。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确保网络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考虑不同速度档下的数据,同时模拟柴油处于一定的杂音环境,加上不同信噪比的白噪声,进一步研究故障诊断的准确度。针对柴油机多点并发故障,建立了并发故障的贝叶斯网络。由于柴油机柴运转过程工况复杂,通常会有两种及以上的故障同时发生的情况,因此诊断难度非常大。针对柴油机几种典型的并发故障,采用“1+4”模式,即NOR、OLESE、OLWE、OLES、OLESP这几种状态建立并发故障贝叶斯诊断网络,将观测信息节点加入已建立的故障模式诊断网络,同时考虑不同速度档与白噪声的因素对于网络的影响,使得网络在不同环境下仍然具有最佳的准确度。基于MATLAB与Cimplicity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开发一款界面友好、易于使用的柴油机智能化故障诊断系统,能实时在线监测柴油机运行,并对柴油机发生故障及时报警。
宋元[6](2018)在《丰田普锐斯双动力源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动力车融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汽车的双重优点,缓解了燃油车排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和石油资源的匮乏。因此社会对高技术、高素质的混合动力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应对这样的社会需求,给国内汽车类职业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开发利用单片机电路控制的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实验系统实训设备势在必行。2006款普锐斯汽车的动力系统是丰田公司在第一代系统的基础上改进的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发动机与电机混联的方式实现动力传递,使整个动力系统处于最佳的配合状态。本设计以丰田普锐斯为例,通过对普锐斯的各个电子控制系统的深入学习,设计了通过单片机电路控制的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故障模拟诊断实验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HV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与蓄电池系统的学习,对各个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结构原理研究以及故障诊断,传动系统的传动分析,监测系统中MG1、MG2和变频器信号的作用原理研究。并且根据普锐斯混合动力实车电路图,采用AutoCAD软件绘制了普锐斯混合动力电控系统的原理图。为方便实验教学,在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电路上设计了故障点、检测点、诊断端子以及设计出了可用于实训教学的该车双动力源电控系统试验台面板电路原理图。在设计中介绍了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方法,利用该试验台可了解普锐斯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情况,根据故障现象及检测数据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最后,希望通过对普锐斯系统的研究和实验电路的设计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陈龙[7](2017)在《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外的实证研究 ——基于“互联网+”和“一带一路”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提振经济。同时,大量新兴商业模式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阶段涌现。这些立足于互联网技术,满足了海量、离散的用户需求,并通过挖掘闲置资源价值的活动被称为分享经济或共享经济。与威茨曼分享经济不同,新的分享经济涉及的对象更加广泛,并在实践中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互联网+”和“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研究视角,对新分享经济在我国国内外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从分享经济理论的起源出发,梳理了传统分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时代新内涵,对新分享经济的理论、特点和实践现状进行了总结。基于对新分享经济在我国“互联网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实践案例的归纳,本文选择“互联网理财”、“众筹融资”和“’一带一路’国家优势产业知识共享”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随后,针对新分享经济在我国国内的实践,本文一是将“互联网金融理财”作为新分享经济实践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引用进化博弈论的思想对经典巴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深入剖析了不同优势资源对市场决策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着;二是将“众筹融资”作为集新分享经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互联网十”多元理念于一体的代表案例,对人与人之间的新分享经济活动经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在计量经济学、进化博弈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支撑下,对“众筹融资”的市场、群体案例和行为决策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最后,为考量新分享经济在国家之间的发展潜力,本文选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2001-2015年贸易数据作为研究蓝本,在贸易竞争和互补性综合分析框架下,对相关国家十个类别商品出口的经验证据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优势产业知识分享带动出口增长进行仿真计算,探索了“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式的“一带一路”新分享经济模式潜在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分享对象之间的新分享经济关系,从三个层面归纳出主要结论:在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层面,“互联网+”模式的需求扩散特点明显、渠道资源的分享方占据强势地位、竞争揭示新分享经济中优势资源的需求;在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分享层面,新分享经济参与者的理性程度存在提升空间、不同的众筹融资项目应当关注不同影响因素、适度竞争有助于新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产业知识分享层面,长远看来,“一带一路”同样有利于出口小国的贸易增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性的关系复杂、知识分享对不同竞争力水平的出口行业影响不同。本文对“互联网+”政策推行和实施的建议包括:无论是先入者还是竞争者产品都应当重视“新常态”下的宏观因素影响;竞争关系的改变以及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变化,竞争者应当通过增进渠道建设、良好沟通、和渠道推广来提升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若能首先在渠道上奠定优势,将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客户,但在长期的竞争中,只有投资收益长期保持优势的产品才能完全吸引逐利性客户。对以新分享经济理念开展创新创业的建议包括:构建信息透明度更高的市场参与机制;培养理性参与新分享经济与创新创业的社会共识;差异性对待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程度的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完备的信用及中介服务体系。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建议包括:优先推进政治及文化互信;贸易与产能合作规则为框架;在长期的战略规划下实施人才、产业及供应链的布局。
尹涛[8](2017)在《应用于火花点火发动机工作循环仿真的爆震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发动机爆震的发生及其强度的大小具有高度随机的特征。然而,当前爆震模型研究大多聚焦于爆震起始时刻的预测,综合考虑爆震随机统计特征的爆震模型研究极少,因此当前爆震预测模型大多不能再现发动机临界爆震点时的实际工作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一款1.5升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进行了宽范围爆震工况实验,对爆震起始时刻与爆震强度的统计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爆震起始时刻预测与具有统计学分布特征的爆震强度预测的现象学爆震模型。爆震起始时刻的预测基于自着火延迟期积分法,同时考虑缸内压力、热点温度、EGR及过量空气系数λ的影响。最终标定得到的爆震起始角模型有着较好的预测性能,各工况预测值与实验提取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都小于1.2度曲轴转角。爆震强度建模方面,热点能量密度E和放热速率S是影响爆震强度的关键因素。S与爆震起始时刻的末端混合气温度、压力、EGR率、过量空气系数λ相关,E与缸内新鲜进气量、爆震起始时刻缸内容积相关,由整理后的放热速率因子α和能量密度因子β可得到YKI双因子爆震强度模型。YKI模型在研究范围内的所有爆震工况都有着较好的预测性能,其中,爆震临界点的判断标准YKICritical随转速升高而小幅增大。在改制后的GCR10上的爆震扫描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变几何压缩比后的爆震强度情况,适合用于预测性仿真。
叶金育[9](2015)在《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法学研究中,研究法律解释犹如“蜀道之难”,聚焦税法解释研究则更是“难于上青天”。这一方面源自税法本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困于有效研究文献的极度匮乏。但是,税法解释作为税收立法和税法实施的重要导管,又不得不认真关注。在中国,税法解释有着域外不完全一样的意义,更多时候税法解释性文件成为税法的一种形式,这是事实,无关承认而否。解释性文件危及了税法威严的传递,但也丰实了税法干瘪的骨架。国税总局解释税法将纳税人权利置于危险境地,但又便利了问题的迅速解决。我们陷入了欲罢不能,而又不得不罢,但却无从罢起的困局。诸如此类的悖论,本不应该出现在税法这一“权利法”与“财产法”领域,却又真实地附体于中国税法之上。这种生态是税收法治中国建设的原点,唯有正视、方可起航。也因如此,论文小心权衡,选择“纳税人主义”这一“微小角度”切入,以其寻找破局之钥匙。论文期望通过纳税人主义立场撬动税法解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纳税人主义的提出。在解释税法时,不同国家、不同主体选择何种立场,除开受制于一国法治水平外,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心理、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价值判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税法解释的立场选择时,断不可忽略此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本章首先从法治动因、政治权力、非正式制度等对税法解释立场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税法解释中的两种典型立场(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并展示域外税法解释立场选择的趋势和已经形成的共识。最后,提出我国税法解释应该坚持的立场,即纳税人主义。第二章纳税人主义的证成。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税制改革,虽以税收公平与正义为追求,但最终都逃不脱“财政收入魔症”。与之相伴相生的是,税务机关主导地位的形成,征纳双方地位失衡的积重难返等“怪现状”。对于一个立志于建设民主与法治的国度而言,此种现象必须有所改变。基于此种认识,本章分别从税法谦抑理念、税收债法制度、税收法治理想与现实等角度,深入挖掘和论述纳税人主义之于税法解释的中国价值,意图论证在税法解释中确立纳税人主义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绝不只是为了简单地迎合世界趋势、与世界接轨。第三章纳税人主义的环境检视。纳税人主义的必要性证立以后,重在实施,而这又离不开与其配比的环境和土壤,这些都需要去考量和评估。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纳税人主义确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重点探讨在中国确立纳税人主义的环境生成度。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法源环境角度重新厘定税法解释性文件的价值,观测其运行的环境;其二,从法解释的角度剖析已有的税法解释实践,既有对以往解释经验的提炼,也有对现有解释实践的省思;其三,在现实困境层面,主要以税法的财政功能为考察视角,深度审视纳税人主义与国库收入的关系。第四章纳税人主义的基本诉求——以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为重心。在税法解释中确立纳税人主义,既有必要性共识,又有可行性基础,剩下的便是如何实现了。本章正为此而设计,但如何实现纳税人主义这一话题过于宏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避免面面俱到而又蜻蜒点水,特选择“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这一角度进行深度研讨,只要控制好了国税总局解释权,纳税人主义多半便可实现。具体从国税总局解释权的实践与问题、国税总局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国税总局解释性文件的监控等角度,层层推进,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回应税法解释现实,旨在探求一条更加能动的、契合中国国情的税收法治建设之路。第五章纳税入主义的运用。确立纳税人主义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以其导引税法解释的开展。纳税人主义绝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能直接运用,其运用应恪守和满足特有的解释条件和解释序位。本章关注纳税人主义的运用,具体以纳税人主义的前置原则为分析起点,以纳税人主义的一般性运用为研究重点,止笔于纳税人主义的适用边界。意图说明纳税人主义作为税法解释的基础立场,同样存在适用的边界。在避税领域奉行国库主义解释税法,也有其必要的解释限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税法解释中最大限度地衡平纳税人权益与国库利益。
王国领[10](2015)在《大功率液力缓速器系统性能仿真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下长坡时,行车制动器长时间工作会引起制动器摩擦片过热,导致制动器性能下降。为了行车安全,大型客车和大型货车需要安装辅助制动系统。本文以液力缓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液力传动理论,搭建了液力缓速器和整车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并基于平路制动和坡道制动工况对装有液力缓速器的整车仿真模型进行了汽车制动性能研究。本文具体工作如下:介绍了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的种类及其特点,汽车辅助制动技术的发展趋势,液力缓速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液力缓速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作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液力缓速器产品开发在现代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相似理论设计和逆向设计。以束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液力缓速器工作时制动力矩主要来自液流的冲击作用和摩擦作用。本文在液力缓速器理论中引入了容量系数的概念。容量系数的数值直接反应了液力缓速器制动能力的大小。本文对制动过程中的车轮和整车做了受力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充液率对液力缓速器的影响。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子模型、发动机排气制动子模型、汽车行驶阻力子模型和行车制动器子模型,并将各子模型有机地组合起来,建立了整车制动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分析了液力缓速器在全充液和部分充液时制动力矩和动轮转速的关系,研究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和下长坡制动时液力缓速器充液率对整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液力缓速器的恒速控制策略,并对典型工况下恒速控制对整车制动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在试验台架上,对25%充液率时的液力缓速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仿真曲线作了对比分析。本文建立的液力缓速器数学模型和整车制动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研究液力缓速器的制动性能有参考价值;本文涉及的恒速控制策略及改进措施,是液力缓速器控制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车用润滑油常见符号释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用润滑油常见符号释义(论文提纲范文)
(1)气道高压喷射乙二醇/直喷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危机 |
1.1.2 大气污染 |
1.2 替代燃料的应用现状 |
1.3 乙二醇柴油双燃料研究现状 |
1.3.1 乙二醇简介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台架与设备 |
2.1 实验台架 |
2.2 乙二醇供给系统 |
2.3 电控系统 |
2.4 燃烧分析系统 |
2.5 排放物检测设备 |
2.6 双燃料发动机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步骤与主要实验数据的处理 |
3.1 实验步骤 |
3.2 主要实验数据的处理 |
3.2.1 平均有效压力 |
3.2.2 缸内压力 |
3.2.3 缸内平均温度 |
3.2.4 瞬时放热率 |
3.2.5 有效热效率 |
3.2.6 压力升高率 |
3.2.7 乙二醇替代率 |
3.2.8 循环变动系数 |
3.2.9 加权平均粒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二醇喷射压力和替代率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
4.1 实验条件及工况点 |
4.2 燃烧特性 |
4.2.1 缸内压力与瞬时放热率 |
4.2.2 缸内平均温度 |
4.2.3 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 |
4.2.4 有效热效率 |
4.2.5 压力升高率 |
4.2.6 循环变动系数 |
4.3 排放特性 |
4.3.1 NO_x排放 |
4.3.2 超细颗粒物排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醇时刻和柴油直喷时刻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
5.1 实验条件与工况点 |
5.2 燃烧特性 |
5.2.1 缸内压力与瞬时放热率 |
5.2.2 缸内平均温度 |
5.2.3 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 |
5.2.4 有效热效率 |
5.2.5 循环变动系数 |
5.3 排放特性 |
5.3.1 NO_x排放 |
5.3.2 超细颗粒物排放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
1.1.2 斯德哥尔摩公约 |
1.1.3 我国的履约情况 |
1.2 多溴联苯醚(PBDEs)简介 |
1.2.1 溴系阻燃剂(BFRs) |
1.2.2 PBDEs的结构和性质 |
1.2.3 商业用PBDEs产品 |
1.2.4 PBDEs的历史生产情况 |
1.2.5 PBDEs的全面禁用 |
1.3 多氯联苯(PCBs)简介 |
1.3.1 PCBs的结构和性质 |
1.3.2 in-PCBs和 dl-PCBs |
1.3.3 PCBs的危害 |
1.3.4 PCBs的历史生产情况 |
1.3.5 PCBs的全面禁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现状 |
1.4.2 “关中城市群”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
1.4.3 气粒分配研究现状 |
1.4.4 源解析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试剂 |
2.2 气粒分配模型 |
2.2.1 Junge-Pankow吸附模型 |
2.2.2 Falconer-Harner吸收模型 |
2.2.3 Dachs-Eisenreich模型 |
2.2.4 Li-Ma-Yang稳恒态模型 |
2.3 后向轨迹模型 |
2.3.1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模型(HYSPLIT) |
2.3.2 轨迹聚类分析法 |
2.3.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
2.4 研究区域概况 |
2.4.1 西安市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
2.4.2 西安市气候特征 |
2.4.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
2.5 样品采集 |
2.5.1 采样点设置 |
2.5.2 采样时间及气象资料 |
2.5.3 采样仪器及方法 |
2.6 样品的前处理 |
2.6.1 样品萃取 |
2.6.2 样品净化与浓缩 |
2.7 仪器分析 |
2.7.1 PBDEs的测定 |
2.7.2 PCBs的测定 |
2.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2.8.1 空白样品实验 |
2.8.2 穿透实验 |
2.8.3 代标回收率 |
2.8.4 检测限 |
3.西安市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
3.1 PBDE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
3.1.1 PBDE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
3.1.2 PBDE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
3.2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
3.2.1 PCB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
3.2.2 PCB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
3.2.3 in-PCBs的分布特征 |
3.3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POPs污染程度的比较 |
3.3.1 PBDE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
3.3.2 PCB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大气中PBDEs和 PCBs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季节和年度变化分析 |
4.1.1 PBDE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
4.1.2 PCB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
4.1.3 in-PCBs的季度和年度变化 |
4.2 气象因子对POPs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4.2.1 气象因子对PBDEs的影响分析 |
4.2.2 气象因子对PCBs的影响分析 |
4.3 PBDEs、PCBs和 TSP之间的相关性 |
4.4 本章小结 |
5.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气粒分配研究 |
5.1 气粒分配模型的应用 |
5.1.1 对PBDE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
5.1.2 对PCB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
5.2 三种气粒分配模型的对比分析 |
5.2.1 对各同族体的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
5.2.2 对不同温度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
5.2.3 对不同K_(OA)值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
5.2.4 气粒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及POPs溯源体系建立 |
6.1 国内PBDEs和 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 |
6.1.1 国内PBDE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
6.1.2 国内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
6.2 基于受体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 |
6.2.1 PBDEs的来源解析 |
6.2.2 PCBs的来源解析 |
6.3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源区识别研究 |
6.3.1 后向气团轨迹的聚类分析 |
6.3.2 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 |
6.3.3 不同时期PBDEs和 PCBs的潜在源区分析 |
6.4 POPs溯源体系的建立 |
6.5 本章小结 |
7.西安市大气中PBDEs、PCBs的健康风险评价 |
7.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7.2 dl-PCBs及毒性当量水平分析 |
7.3 呼吸暴露水平评估 |
7.4 致癌风险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创新点 |
8.1.2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与项目情况 |
(3)基于大数据的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市场分析及精准营销 ——以羊毛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分析与精准营销 |
(二)基于大数据的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市场与精准营销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羊毛被品质对比研究 |
(一)半细羊毛被与其他羊毛被面料性能对比分析 |
(二)半细羊毛被与其他羊毛被絮填料性能对比分析 |
(三)半细羊毛被与其他羊毛被成品性能对比分析 |
四 基于大数据的羊毛被市场分析及市场定位 |
(一)羊毛被市场数据挖掘的方法概述 |
(二)基于Python的羊毛被市场数据挖掘实现 |
(三)喀苑萃半细羊毛被产品市场定位 |
五 喀苑萃半细羊毛被精准营销策略 |
(一)加快形象建设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
(二)开发新产品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
(三)价格制定可根据市场进行适度调整吸引消费者 |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 |
(五)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服务系统 |
六 基于GIS的喀苑萃半细羊毛被个性化选购系统设计 |
(一)系统设计背景 |
(二)选购流程设计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
1.1.1 伞的历史流变 |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
3.1.1 柿子油 |
3.1.2 桐油 |
3.1.3 头发绳 |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
3.2.1 备料 |
3.2.2 伞骨 |
3.2.3 伞键 |
3.2.4 伞托 |
3.2.5 组装 |
3.2.6 网伞 |
3.2.7 糊伞 |
3.2.8 晾伞 |
3.2.9 扣扎 |
3.2.10 伞杆 |
3.2.11 上油 |
3.2.12 渡伞,成器 |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故障诊断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热力参数分析法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2 振动分析法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3 油液分析法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4 声发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故障识别的现状研究 |
1.3.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3.2 基于专家系统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3.3 基于支持向量机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3.4 基于贝叶斯网络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柴油机故障特征信号分析与提取 |
2.1 柴油机故障诊断实验台设计 |
2.2 柴油机典型故障的设置方法 |
2.2.1 漏油故障设置 |
2.2.2 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设置 |
2.2.3 气门弹簧故障设置 |
2.2.4 气门推杆部件故障设置 |
2.2.5 气门故障设置 |
2.2.6 气缸盖衬垫故障设置 |
2.3 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
2.3.1 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
2.3.2 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单一故障诊断研究 |
3.1 诊断贝叶斯网络的建立方法 |
3.1.1 贝叶斯网络的基本原理 |
3.1.2 贝叶斯网络的诊断流程 |
3.2 单一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建模 |
3.3 单一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并发故障诊断研究 |
4.1 并发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的建立 |
4.2 并发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柴油机智能化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开发 |
5.1 开发环境 |
5.2 功能与流程设计 |
5.3 柴油机智能化故障诊断软件开发 |
5.3.1 软件开发流程 |
5.3.2 案例操作演示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谢辞 |
(6)丰田普锐斯双动力源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及其实训教学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3 混合动力汽车故障实验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第2章 普锐斯混合动力系统的组成 |
2.1 概述 |
2.2 阿特金森(Atkinson)循环发动机 |
2.3 HV蓄电池 |
2.4 变频器总成 |
2.5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的底盘 |
2.5.1 发电机MG1/电动机MG |
2.5.2 行星齿轮机构 |
2.5.3 变速驱动桥的其它组成 |
2.6 小结 |
第3章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分析 |
3.1 概述 |
3.2 普锐斯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与原理 |
3.2.1 工作状态 |
3.2.2 工作原理 |
3.3 不同工况下的动力传递分析 |
3.3.1 准备启动工况 |
3.3.2 起步工况 |
3.3.3 微加速工况 |
3.3.4 低载荷巡航工况 |
3.3.5 节气门全开加速工况 |
3.3.6 减速工况 |
3.3.7 制动工况 |
3.3.8 倒车工况 |
3.4 发动机、MG1、MG2与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分配 |
3.5 再生制动与能量回收 |
3.6 小结 |
第4章 普锐斯汽车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 |
4.1 概述 |
4.2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组成 |
4.2.1 混合动力系统ECU的控制 |
4.2.2 发动机ECU和HVECU的控制 |
4.2.3 变频器的控制 |
4.2.4 发电机(MG1)和电动机(MG2)的控制 |
4.2.5 制动控制 |
4.2.6 换挡的控制 |
4.2.7 电动机驱动模式的控制 |
4.2.8 电子转向控制系统 |
4.2.9 空调变频器的控制 |
4.2.10 其他控制 |
4.3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
4.3.1 HVECU控制 |
4.3.2 发动机ECU控制 |
4.3.3 变频器的控制 |
4.3.4 制动防滑控制ECU控制 |
4.3.5 换挡控制系统 |
4.3.6 蓄电池ECU控制 |
4.3.7 纯电动机驱动模式控制 |
4.3.8 其他控制功能 |
4.4 THS-II的控制原理 |
4.4.1 THSII的驱动控制 |
4.4.2 发动机的功率控制 |
4.4.3 制动防滑控制 |
4.5 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中的主要传感器 |
4.6 小结 |
第5章 普锐斯教学试验系统的监测分析与故障诊断 |
5.1 监测分析 |
5.1.1 MG1停止信号作用、原理及监测分析 |
5.1.2 MG1变频器故障信号作用、原理及监测分析 |
5.1.3 MG2停止信号作用、原理及监测分析 |
5.1.4 MG2变频器故障信号作用、原理及监测分析 |
5.1.5 变频器过压信号作用、原理及监测分析 |
5.2 故障诊断 |
5.2.1 解角传感器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5.2.2 电压传感器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5.2.3 电流传感器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5.2.4 控制信号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5.2.5 档位传感器和选档传感器的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5.2.6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作用、原理及故障诊断 |
第6章 普锐斯实验台的设计 |
6.1 实验系统的特点 |
6.2 实验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6.3 实验面板的设计 |
6.3.1 显示区布置 |
6.3.2 面板电路图的识读 |
6.3.3 面板电路图的设计 |
6.4 试验台的故障设置与故障分析 |
6.4.1 换流变极器 |
6.4.2 MG1发电机 |
6.4.3 M3、M4-2号电动机 |
6.4.4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
6.4.5 曲轴位置传感器 |
6.4.6 P1空档位置开关 |
6.4.7 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H16、H17) |
6.4.8 I15点火开关 |
6.4.9 S1、S2、S3、S4、S |
6.4.10 点火线圈 |
6.4.11 喷油器 |
6.4.12 C1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6.4.13 E1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
6.4.14 M1空气流量计 |
6.4.15 加热型氧传感器 |
6.4.16 K1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
6.4.17 T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
6.4.18 M5节气门控制电动机 |
6.4.19 燃油泵F16 |
6.4.20 数据连接器DLC |
6.5 实验系统STM32F4单片机 |
6.5.1 STM32F4单片机电源电路设计 |
6.5.2 单开路故障电路设计 |
6.5.3 开/短路故障电路设计 |
6.6 .随机故障设置程序设计 |
6.7 小结 |
附录:普锐斯混合动力实验系统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外的实证研究 ——基于“互联网+”和“一带一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关键概念的界定 |
一、威兹曼的分享经济 |
二、新分享经济 |
三、“互联网+”政策 |
四、“一带一路”战略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新分享经济的研究 |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研究 |
三、众筹融资的研究 |
四、“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 |
五、简要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三、框架结构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传统分享经济理论 |
一、传统分享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
二、传统分享经济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新分享经济理论 |
一、新分享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
二、新分享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其他相关理论 |
一、贸易竞争与互补论 |
二、进化博弈论 |
三、巴斯扩散理论 |
四、系统动力学 |
第三章 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外的实践 |
第一节 新分享经济的实践 |
第二节 新分享经济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践 |
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 |
二、新分享经济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践案例 |
第三节 新分享经济于“互联网+”的实践 |
一、“互联网+”的提出 |
二、新分享经济于“互联网+”的实证案例 |
第四节 新分享经济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 |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共享理念 |
二、新分享经济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实践 |
小结 |
第四章 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实践的焦点及内涵 |
第二节 新分享经济于“互联网+理财”的实证分析 |
一、“互联网+理财”的实践范例——互联网理财 |
二、“互联网+理财”的新分享经济内涵及模型构建 |
三、互联网理财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新分享经济于“互联网+创新创业+融资”的实证分析 |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融资”的实践模式——众筹融资 |
二、众筹融资的新分享经济内涵及模型构建 |
三、众筹融资的实证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新分享经济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产业知识分享的经济内涵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力与同欧盟地区互补性的特点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总体趋势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及同欧盟地区互补性的指标测度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知识分享的仿真建模 |
一、优势产业知识分享的系统分析 |
二、优势产业知识分享的仿真实现 |
第四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的知识分享的仿真分析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知识分享的经济影响潜力测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商品RCA&TCI状态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 |
二、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分享 |
三、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产业知识分享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一、对于“互联网+”政策推行和参与的建议 |
二、对以新分享经济理念开展创新创业的建议 |
三、对中国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个人成果 |
后记 |
(8)应用于火花点火发动机工作循环仿真的爆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 本文工作及主要创新点 |
1.3.1 本文工作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爆震建模方法 |
2.1.1 爆震起始时刻建模 |
2.1.2 爆震强度分布建模 |
2.2 发动机循环仿真模型构建与标定 |
2.2.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2.2 一维建模原理 |
2.2.3 循环仿真模型搭建及标定 |
2.3 发动机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IVENGOOD-WU积分的爆震起始时刻模型 |
3.1 实验中爆震起始时刻的提取 |
3.1.1 FFT分析 |
3.1.2 滤波器设计及爆震起始时刻提取 |
3.1.3 批量处理方法 |
3.2 爆震起始时刻模型的提出及标定 |
3.2.1 爆震起始时刻模型形式 |
3.2.2 末端混合气温度及比热比计算 |
3.2.3 爆震起始时刻模型的标定 |
3.3 转速与负荷对模型系数标定结果的影响 |
3.3.1 常数项影响 |
3.3.2 压力项影响 |
3.3.3 指数项影响 |
3.4 爆震起始时刻模型精度对比 |
3.4.1 Douaud模型 |
3.4.2 Hoepke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统计学分布特性的爆震强度模型 |
4.1 爆震强度的量化指标 |
4.1.1 未燃混合气比例 |
4.1.2 声学响度因子 |
4.1.3 统计学强度 |
4.2 爆震热点模型 |
4.2.1 热点尺寸 |
4.2.2 热点能量密度 |
4.2.3 热点放热速率 |
4.3 双因子爆震强度模型 |
4.3.1 模型形式 |
4.3.2 模型性能 |
4.3.3 模型验证 |
4.4 爆震强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
4.4.1 未燃混合气比例模型 |
4.4.2 GTI声学响度模型 |
4.4.3 Jacob&Cheng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震模型在发动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
5.1 应用于GT-Power循环仿真的爆震模型 |
5.2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几何压缩比优化方法 |
5.3 两种爆震模型的优化结果对比 |
5.3.1 UMF爆震模型WOT工况优化结果 |
5.3.2 YKI爆震模型WOT工况优化结果 |
5.3.3 热效率分析及优化结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纳税人主义的提出 |
第一节 解释立场选择的前置考量 |
一、解释立场选择的法治动因 |
二、政治权力对立场选择的影响 |
三、立场选择中的非正式制度制约 |
第二节 典型解释立场与立场选择趋势 |
一、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 |
二、利益均衡:方法、思维而非立场 |
三、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共识 |
第二章 纳税人主义的证成 |
第一节 谦抑理念内置纳税人主义 |
一、谦抑理念:刑法资源的借用? |
二、从税法谦抑到税权谦抑 |
三、税权谦抑与纳税人主义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债法求证 |
一、税收本质是一种公法之债 |
二、税收之债与格式合同“契合” |
三、“不利解释”与纳税人主义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法治价值 |
一、税收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
二、实践如何迈向理想:从法定主义到税法解释 |
三、通向法治之路的纳税人主义 |
第三章 纳税人主义的环境检视 |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法源环境 |
一、税法法源的宏观描述:基于广义税法规范的考察 |
二、税法法源的微观检视:以国税总局的规范性文件为对象 |
三、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配置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基础与实践 |
一、纳税人权利:纳税人主义的在先前提 |
二、从规则到实践:纳税人主义的解释面向 |
三、实践回归规则: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省思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现实困境——以税法的财政功能为考察视角 |
一、财政收入: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压力 |
二、财政收入逻辑下的纳税人主义 |
三、财政收入困境的理性评估:基于税收优惠的类比分析 |
第四章 纳税人主义的基本诉求——以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为重心 |
第一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中国的实践与问题 |
一、解释权配置:总体描述与税法叙说 |
二、比例原则:国税总局解释权的正当性检视 |
三、法定主义:国税总局解释权的合法性考察 |
第二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 |
一、程序之于解释权控制的价值 |
二、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以解释性文件制定为主线 |
三、程序控制解释权的制度调适: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 |
第三节 国税总局解释性文件的监控 |
一、解释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
二、解释性文件的复议审查 |
三、解释性文件的司法审查 |
第五章 纳税人主义的运用 |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运用的前置原则 |
一、诚实信用原则 |
二、信赖保护原则 |
三、实质课税原则 |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一般性运用 |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定位 |
二、“通常理解规则”的在先适用 |
三、通常解释之后的纳税人主义适用 |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特殊性运用——以避税之解释为中心 |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盲区”:一个避税的分析场域 |
二、避税如何规制:在解释和漏洞填补之间 |
三、避税的解释限度:基于拟制性规范的解释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大功率液力缓速器系统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车辆辅助制动系统的分类 |
1.1.1 发动机排气制动 |
1.1.2 发动机缓速 |
1.1.3 电涡流缓速 |
1.1.4 液力制动 |
1.2 液力缓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液力缓速器的研究现状 |
1.2.2 汽车辅助制动技术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液力缓速器结构原理与设计方法 |
2.1 液力缓速器介绍 |
2.1.1 液力缓速器的基本结构 |
2.1.2 液力缓速器工作原理 |
2.1.3 液力缓速器的布置形式及典型产品 |
2.1.4 液力缓速器的优缺点 |
2.2 液力缓速器设计方法 |
2.2.1 相似理论设计 |
2.2.2 逆向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力缓速器模型及整车模型的理论分析 |
3.1 液力缓速器的理论基础 |
3.1.1 束流理论 |
3.1.2 液力缓速器容量系数的计算 |
3.2 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
3.2.1 制动时汽车的受力分析 |
3.2.2 整车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 液力缓速器工作过程分析 |
3.3.1 液力缓速器挡位分析 |
3.3.2 液力缓速器的工作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车制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 液力缓速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1 液力缓速器样机的主要参数 |
4.1.2 液力缓速器仿真模型 |
4.2 发动机排气制动仿真模型 |
4.3 行驶阻力模型 |
4.4 行车制动器仿真模型 |
4.5 整车仿真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制动仿真模型与分析 |
5.1 整车相关参数 |
5.2 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
5.2.1 全充液时制动力矩分析 |
5.2.2 部分充液时制动力矩分析 |
5.3 整车平路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
5.3.1 液力缓速器单独工作 |
5.3.2 发动机排气制动独立工作 |
5.3.3 液力缓速器和发动机排气制动联合工作 |
5.4 整车坡路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
5.4.1 固定充液率不同道路坡度的制动分析 |
5.4.2 固定道路坡度不同充液率的制动分析 |
5.4.3 汽车恒速控制分析 |
5.5 液力缓速器台架试验 |
5.5.1 试验目的 |
5.5.2 试验设备与参数 |
5.5.3 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四、车用润滑油常见符号释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气道高压喷射乙二醇/直喷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 韦泽富. 长安大学, 2021
- [2]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D]. 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数据的石漠化治理衍生产品市场分析及精准营销 ——以羊毛被为例[D]. 范星瑶.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王家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丰田普锐斯双动力源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研究[D]. 宋元.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7]新分享经济在中国国内外的实证研究 ——基于“互联网+”和“一带一路”视角[D]. 陈龙. 武汉大学, 2017(06)
- [8]应用于火花点火发动机工作循环仿真的爆震模型研究[D]. 尹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9]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D]. 叶金育.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大功率液力缓速器系统性能仿真研究[D]. 王国领.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