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亚洲HIV感染者迅速增加,成为继北美、非洲之后全球HIV重灾地区之一,尤其是我国毗邻的南亚和东南亚。自从1985年我国报道首例艾滋病病例例以来,截止2007年底,我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人70万人,其中艾滋病人85,000人,累计死亡人数39,000人。虽然总体上我国还处在低流行态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实际HIV感染者的数量已居亚洲第二位,全球第十四位。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流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控制艾滋病蔓延播散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最紧迫的任务。2007年我国艾滋病疫情估计结果显示,现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接触传播已经占到56.9%,可见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从血液途径向性接触途径为主转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暗娼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4年的1.0%。因此,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开展防治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和干预工作,是延缓HIV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国内外的研究和经验证明,对性服务小姐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HIV感染率。2.对象与方法将杭州市上城区所有的有商业性性服务的娱乐场所作为本次研究的干预场所,以调查期间在这些场所从事商业性性行为的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作为干预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口头知情同意者个体入选为调查对象。本研究现场调查分两阶段实施,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两个部分,在基线调查完成后对所有场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行为干预,干预措施包括社区干预,外展服务,同伴宣传,短信干预和转介服务,然后进行终末调查。基线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57份,终末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62份。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3.主要结果3.1干预效果3.1.1干预前后暗娼艾滋病知识改变情况本次调查共设置了8个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条目,干预后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干预前(-2=30.86,p<0.01)。3.1.2干预前后性行为特征比较调查对象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安全套使用率:干预前后分别为70.5%和88.9%,干预后高于干预前(-2=27.31,p<0.01)。调查对象安全套使用频率:干预前后分别有25.81%和63.42%的调查对象最近一个月每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都使用了安全套。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婚姻状况为再婚或同居者就与配偶/同居男友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最近一次与配偶/男友发生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干预后高于干预前(-2=55.77,p<0.01。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在最近一个月与配偶/男友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41,p<0.01)。3.1.3干预前后吸毒行为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吸毒的比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1.4性病患病及求医行为比较干预前后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p=0.82)。终末调查与基线调查相比,出现性病症状时,到性病专科门诊和综合医院就诊的比例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自己买药治疗的比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79.35%vs23.71%,p<0.01),而到私人门诊和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比例显著上升。3.1.5接受预防艾滋病相关服务情况干预后,调查对象在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发放、同伴教育、性病检查治疗、艾滋病咨询或检测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干预前。接受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的比例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3.1.6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从电视、报刊和宣传广告栏获取相关知识的比例在干预前显著高于干预后,而从广播、朋友、医生、咨询服务和免费宣传材料获取相关知识的比例在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前。3.1.7实验室检测结果基线和终末调查时,分别采集267份血样,对血液标本进行了HIV抗体、梅毒抗体、乙肝表面抗原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均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干预前后四项检测指标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3.1.8转介治疗服务情况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现梅毒患者12例,均对其进行了转介治疗服务。3.2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对来源场所、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文化程度和获得知识途径对艾滋病预防传播知识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呈正相关(OR=1.91,P<0.05);与其它途径相比,从艾滋病宣传材料获得知识的知识得分较高(OR=2.41,P<0.05)。4.结论4.1我市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广泛存在.4.2该人群感染HIV的潜在风险高.4.3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上城区针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实施社区干预、外展宣传、同伴宣传、面对面咨询以及短信宣传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并能及早发现潜在感染者.4.4建议此方法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