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结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
生物结皮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娟,张莉,张紫萍,王冬,李英年[1](2019)在《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叁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以苔藓结皮为主,其优势种为土生对齿藓。原生植被至轻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无显着变化。至中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容重无显着变化,其盖度、厚度分别较轻度退化样地分别下降74.85%,35.49%(p<0.05)。至重度阶段,生物结皮完全消失。(2)生物结皮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无显着影响。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0.20,0.22 mm/s,二者稳定入渗速率均为0.03 mm/s;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1.79,1.78 mm/d。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其他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健,徐明,邹晓,许明祥[2](2019)在《不同土壤和植被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物组分,对该区域生态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种土壤(黄绵土和风沙土)和3种植被(长芒草、油蒿和小叶杨群落,以农田为对照)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结皮层与结皮下层0-10 cm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2)3种植物群落生境下结皮层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着,表明结皮层内生物结皮生态功能作用是结皮层土壤性质的主导影响因素;(3)3种植物群落生境0-1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如C、N、C/N、Mg、Mn、δ~(13)C和δ~(15)N等指标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风沙土油蒿和小叶杨群落生境下所有调查的土壤性质指标间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样地间0-10 cm土层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土壤类型自身特性的影响;(4)不同植被和土壤生境下的结皮层和0-10 cm样品间的空间排序分异明显,表明土壤性质间的差异依赖于生境下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结皮、土壤类型和植被是预测该区域表层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秦福雯,康濒月,姜风岩,徐恒康,周华坤[3](2019)在《生物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高寒草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产生和发育演替对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共有22种PLFA,可表征7种微生物类群,其中常见细菌和真菌是主导微生物。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结皮的产生和演替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冗余(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生物量极显着相关(P<0.01),土壤真菌生物量与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放线菌生物量与全磷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可见,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国鹏,肖波,李胜龙,孙福海,姚小萌[4](2019)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地表粗糙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地表粗糙度是生物结皮影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水文与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小流域,使用链条法测定了裸沙、物理结皮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藻-藓混生、藓)的地表粗糙度,比较了不同地形(坡度和坡向)和土壤条件(土壤类型和含水量)下生物结皮地表粗糙度的差异,分析了生物结皮对地表粗糙度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地形因素和土壤属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裸沙相比,随着物理结皮、藻结皮以及藻-藓混生结皮的相继发育,地表粗糙度由0.67持续增加至16.76(F=194.31,P<0.01);各发育阶段中,藻-藓混生结皮的地表粗糙度最高,为无结皮土壤的25倍,但由藻-藓混生结皮发育至藓结皮后地表粗糙度骤减了52.7%(仍大于裸沙和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地表粗糙度在10°~30°坡度范围内差异不显着,但在30°~40°坡度下其地表粗糙度显着增加(F=10.05,P<0.01),增加幅度达25.5%;且阳坡藓结皮的地表粗糙度显着高于阴坡(t=-5.70,P<0.01),为阴坡的1.3倍;生物结皮的地表粗糙度随含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任意含水量下黄绵土上发育的藓结皮的地表粗糙度均高于风沙土上发育的藓结皮(F=187.16,P<0.01),前者平均为后者的2.1倍;黄绵土上藓结皮的地表粗糙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998,P=0.04),而与其他土壤属性的相关性不显着。综上,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发育显着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其关键影响因素是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以及坡度和坡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雨虹[5](2019)在《毛乌素沙地苔藓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土壤荒漠化问题严重,对沙地生物结皮进行微生物生态研究将有助于固沙治理和荒漠生态恢复。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苔藓结皮层与裸沙表层,结皮下方沙土与裸沙下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苔藓结皮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旨在为荒漠固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运用美吉云平台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同时测定土壤理化因子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苔藓结皮层所测得的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均高于裸沙表层、结皮下方土壤和裸沙下层;在结皮影响下,结皮下方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裸沙下层;结皮层和结皮下方土壤中粗粉砂、粉粒、黏粒的含量分别高于裸沙表层和裸沙下层。2.结皮下方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结皮层微生物群落组成与裸沙表层差异明显;受结皮影响,其下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裸沙下层之间出现差异。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黏粒、粉粒、粗砂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3.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苔藓结皮层中占有优势,利于结皮层结构的稳定;相比于裸沙下层,结皮下方土壤中厚壁菌门(Fi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减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清玄[6](2019)在《黄土坡面生物结皮与草本植物立体配置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大量新的工程创面,若不进行有效治理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工程创面通常立地条件较差,传统的植物措施很难直接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人工构建生物结皮是一种新的生态恢复途径,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且能显着改善表层土壤性质,为高等级的维管植物建植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生物结皮与草本植物结合,添加不同微生物,设计叁因素完全实验。于人工模拟的45°黄土坡面进行培育恢复,探究不同处理的生态恢复效果,以期为生物结皮的应用及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草本植物显着提高了生物结皮的覆盖度与厚度,且对覆盖度的促进作用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微生物对结皮盖度与苔藓株高度有显着影响,对结皮厚度影响不显着;培育90天时微生物对结皮盖度影响由显着变为不显着。至培育结束时,6种处理中,Grass(草本植物)处理的盖度最大,达87.50%;Grass+BMu(草本植物+胶质芽孢杆菌)处理的结皮厚度与苔藓株高度最大,分别为2.87 mm,1.87 mm;(2)生物结皮能够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发育,对草本植物的覆盖度、株高度、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含水率均有显着提升。微生物在培育初期能显着提高草本植物覆盖度。至培育结束时,BSCs处理草本植物覆盖度最大,为33.9 7%;BSCs+BMe(生物结皮+巨大芽孢杆菌)处理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表现最优,分别为41.97 cm,30.95 g/m~2。(3)生物结皮、草本植物与微生物均能显着提高土壤抗蚀性。生物结皮对土壤水稳性指数的影响最大,各处理中,有生物结皮的处理其水稳性指数均显着大于无生物结皮的处理。其中BSCs+Grass+BMe处理效果最优,土壤水稳性指数达3.38。(4)培育结束时,BSCs+Grass+BMu处理的生物结皮厚度、苔藓株高度、草本植物覆盖度以及草本茎叶含水率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分别为2.87 mm,1.87mm,33.63%和75.89%。BSCs+Grass+BMe处理下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水稳性指数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分别达到30.95 g/m~2和3.38。生物结皮+草本植物+微生物的立体配置模式,实现了最好的坡面生态修复效果,并且最大幅度地提高了表层土壤抗蚀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徐春燕,郭洋,王涛,马秀梅,苏建宇[7](2019)在《荒漠草原地区生物结皮的微生物群落与产漆酶细菌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生物结皮的微生物组成及影响碳素循环的微生物,文中在采用高通量技术研究西夏王陵生物结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选择培养基从生物结皮中分离产漆酶的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的多样性显着高于真菌;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蓝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是绝对优势的细菌门类,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绝对优势的真菌门类;微鞘藻属、藓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甲基杆菌属在细菌中占比较大的属,链格孢属、菌刺孢属、热子囊菌属、亚脐菇属等是主要的真菌,这些类群在稳定生物结皮结构、碳氮循环、有机物代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愈创木酚为唯一碳源从生物结皮中获得能利用愈创木酚的细菌10株,基于丁香醛联氮氧化的颜色反应,筛选出产漆酶能力最强的菌株C01和C06,基于16S rDNA序列的分子鉴定表明,两菌株均为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麻云霞,王月林,李钢铁,梁田雨,邹苗[8](2019)在《生物地毯治沙工程——生物结皮现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荒漠地段广泛分布的地表活性覆盖物,在干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可替代的多重生态功能。本文从干旱、半干旱地区BSCS形成、演替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固存、抵抗风蚀、水分入渗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来阐述国内外BSCS的研究现状,总结BS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BSCS研究前沿问题和未来趋势,试图在BSCS的生态研究、监测、管理和修复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对进一步开展BSCS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雪芹[9](2019)在《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_2,影响土壤水热环境及土壤碳排放等,显着影响土壤碳循环。干扰是自然中常见现象,可显着影响生物结皮的盖度、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而可能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本论文以黄土丘陵区稳定发育期的藻藓混合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小区定位监测试验,以不干扰生物结皮为对照,研究了10%-15%(1等级)、15%-20%(2等级)、20%-25%(3等级)、25%-30%(4等级)和30%-40%(5等级)等5个模拟放牧干扰(简称“干扰”)等级对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及盖度的影响,分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以及碳循环的影响,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一级动力学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解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平衡特征以及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中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与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干扰可降低生物结皮的盖度和生物量,改变生物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导致生物结皮退化,影响程度与干扰等级和生物结皮的恢复速率有关。干扰后,生物结皮盖度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下降趋势,主要为藻结皮盖度和藓结皮盖度的降低。与不干扰相比,1-5等级干扰的藻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4.8%-10.3%,1-5等级干扰的藓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3.5%-6.9%,4-5等级干扰的生物结皮总盖度下降17.1%-18.5%,与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生物量,1-5等级干扰的藻生物量较不干扰生物结皮降低8%-38%,1-5等级干扰的藓生物量较不干扰降低55%-92%,其中5等级下降幅度较大;干扰后,生物结皮恢复速率顺序为2等级干扰快于4等级干扰,雨季干扰快于旱季干扰,藻结皮>藓结皮>地衣结皮。干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结皮层,对0-2 cm和2-5 cm土层影响较小。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容重,增加了生物结皮层孔隙度,当干扰达到5等级时差异显着。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结皮层大于5 cm土层,1-5等级干扰温度和水分变异系数均呈现高于不干扰生物结皮的趋势,这种差异在结皮层尤为明显。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土壤碳氮比,2-3等级较不干扰差异显着。2.干扰可显着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易氧化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矿化碳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但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含量。干扰显着影响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对0-2 cm和2-5 cm土层无显着影响。干扰显着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含量,1-3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无显着差异,4-5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差异显着;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70%;4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可矿化碳显着增加77%;干扰导致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呈下降的趋势,1-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1.90-2.38 g·kg~(-1)。干扰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矿化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呈显着负相关。3.干扰显着降低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增加了土壤碳排放速率,并改变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函数下降的趋势(R~2=0.832,P<0.05),5等级较不干扰降低0.81μmol CO_2·m~(-2)·s~(-1),差异显着,其它等级无显着差异;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上升的趋势(R~2=0.796,P<0.05),1-5等级较不干扰增加0.82-1.43μmol CO_2·m~(-2)·s~(-1)。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正相关,碳排放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在日动态上,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8:00左右。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3等级较不干扰平均降低28%。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呈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干扰增加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3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达17.4%;在季动态上,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在雨季前和雨季中,不同干扰等级间差异显着,雨季后差异不显着。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表现为雨季中最高,较雨季前增加7%-52%,较雨季后增加84%-188%。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通量主要与干扰等级和干扰时间有关,具体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夜间高于白天,5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4.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有机碳转化有关。生物结皮土壤碳稳定性与生物结皮类型有关。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结皮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活性碳组分比例来实现的。藓结皮减少了土壤易氧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12%。藓结皮降低了土壤可矿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23%。干扰通过增加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比例和可矿化碳比例,进而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干扰促进了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主要表现在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以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导气率、细菌数量、碳氮比等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可以解释土壤有机碳转化的83.5%。针对干扰后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指标,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后,将干扰等级划分为不干扰、干扰1-3等级、干扰4-5等级共3类。与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碳转化相比,干扰1-3等级有较大的相似性,干扰4-5等级有显着差异。5.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经模拟放牧干扰后,土壤碳排放呈增加趋势,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的直接作用较大。干扰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主要体现在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对土壤碳排放的直接作用较大,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的间接效应最大,主要通过影响易氧化碳间接影响土壤碳排放。研究区干扰1年后,1-5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分别增加2.6 t·ha~(-1)、3.1 t·ha~(-1)、3.2 t·ha~(-1)、3.9 t·ha~(-1)、5.6t·ha~(-1)的碳排放。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K_(os))和有机碳矿化潜力(C_P)与土壤碳排放有较大的相关性。干扰显着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1-4等级均显着低于不干扰,5等级较不干扰降幅最大。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干扰等级下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干扰4等级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较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变化可划分为4类,不干扰生物结皮为一类,干扰1-3等级可归为一类,干扰4等级和5等级各归为一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鞠孟辰[10](2019)在《菌藻添加对生物结皮种源扩繁与野外接种恢复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开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众多亟待治理的工程创面。这些创面稳定性差,天然土层丧失,立地条件不良,且自然恢复过程缓慢,亟需实施人工生态修复。生物结皮具有良好的抗逆性,是开启演替过程的先锋植物,极具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潜力。为优化生物结皮种源扩繁与野外恢复技术,本研究基于已有成果,开展多因素完全试验,探究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与小球藻硅藻复合藻液(Chlorella vulgaris and Bacillariophyta)及生长调节剂(Thidiazuron噻苯隆)的作用,讨论环境的影响及水土保持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苔藓种源扩繁中,胶质芽孢杆菌能够显着提升苔藓结皮的盖度、株高度、株密度,巨大芽孢杆菌作用不明显。TDZ除了与巨大芽孢杆菌联用时有限提高了株高度外,其他处理均抑制了苔藓结皮的生长发育。仅添加胶质芽孢杆菌为最优处理,盖度达到34.44%,株高度达到0.63cm,株密度达到17.05株/cm~2。(2)野外坡面生物结皮接种恢复中,藻类添加能够显着提高生物结皮盖度与厚度,藻类与微生物联用时生物结皮盖度与厚度较高,但苔藓株高度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而功能性微生物的作用并不明显。以添加藻与胶质芽孢杆菌为最优处理,盖度达到71.02%,厚度3.22mm,株高度达到2.08mm。(3)立地条件显着影响生物结皮发育,在坡面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生物结皮盖度有显着影响,该影响与培育期间盛行的东南、南及东风有关,由风力引起了坡面水分与热量的再分配导致。(4)人工恢复生物结皮,提高了坡面土壤的抗蚀性。仅添加1g藻处理的效果最好,土壤水稳性指数达到2.16,是空白对照的6倍。而藻类与功能性微生物联用处理的土壤水稳性指数均高于仅功能性微生物添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生物结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物组分,对该区域生态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种土壤(黄绵土和风沙土)和3种植被(长芒草、油蒿和小叶杨群落,以农田为对照)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结皮层与结皮下层0-10 cm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2)3种植物群落生境下结皮层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着,表明结皮层内生物结皮生态功能作用是结皮层土壤性质的主导影响因素;(3)3种植物群落生境0-1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如C、N、C/N、Mg、Mn、δ~(13)C和δ~(15)N等指标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风沙土油蒿和小叶杨群落生境下所有调查的土壤性质指标间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样地间0-10 cm土层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土壤类型自身特性的影响;(4)不同植被和土壤生境下的结皮层和0-10 cm样品间的空间排序分异明显,表明土壤性质间的差异依赖于生境下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结皮、土壤类型和植被是预测该区域表层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结皮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娟,张莉,张紫萍,王冬,李英年.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张健,徐明,邹晓,许明祥.不同土壤和植被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秦福雯,康濒月,姜风岩,徐恒康,周华坤.生物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4].王国鹏,肖波,李胜龙,孙福海,姚小萌.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地表粗糙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
[5].张雨虹.毛乌素沙地苔藓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6].王清玄.黄土坡面生物结皮与草本植物立体配置修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7].徐春燕,郭洋,王涛,马秀梅,苏建宇.荒漠草原地区生物结皮的微生物群落与产漆酶细菌分离纯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8].麻云霞,王月林,李钢铁,梁田雨,邹苗.生物地毯治沙工程——生物结皮现状的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9
[9].杨雪芹.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鞠孟辰.菌藻添加对生物结皮种源扩繁与野外接种恢复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