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新疆哈密839000
摘要: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抗旱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率,保证了林业种植质量。为进一步研究该项技术,相关工作的开展要以区域性林业种植实际为主,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以保证林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善环境污染现状,而植树造林是很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存在的不足
1.1 林业工程抗旱树种选择状况
不同的地区其气候特点、土壤特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说,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土壤等特点选择相对应的树种,这样才能保证树种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等特点,从而健康成长。在选择抗旱树种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当地的环境情况,还需要对树种本身进行分析,判断树种的抗旱能力。在我国林业工程抗旱树种选择的过程中就存在诸多问题,选择的树种不适应种植环境,而且对种植当地的环境特点等勘察不够仔细,导致树种的大量浪费,影响整个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
1.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操作状况
我国一直在进行林业工程的摸索和创新,尤其是在抗旱造林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且由于缺乏后期的合理治理,导致造林的破坏率大大上升,因此,当前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多的问题。抗旱造林的整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仅需要加强工作过程的重视,而且要进行工作监督,总的来说就是对整个抗旱造林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说导致抗旱造林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施工的时候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本着造福百姓的态度去做,不能牟一时之利,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1.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模式及管理现状
林业工程是实现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的地理属性比较特殊,所以说需要足够的契合性才能保证该工程的顺利开展,使用传统的抗旱造林方式是不能将抗旱造林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的,而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2整地
造林需要通过整地控制出苗率,改善并保证幼林生长环境。为有效改善造林成活情况,需要结合实际种植情况对林区土地进行适时提前整地,充分发挥整地的效果。例如:通过整地可实现积蓄水分,控制并增加土壤含水率;以整地方式加速土壤熟化,提升土地种植质量,保持并增加土壤肥力。利用充足光照,促进植被发生光合作用,及时消灭土壤病虫害。通常在干旱地区有特殊的地质条件、气候状况,整地时需要注意蓄水保土、坚持以少破坏原地质风貌为基本原则,以鱼鳞坑为主要树坑类型进行整地,以实际种植情况确定坑的规模。利用适宜的规格提升保墒效果,增强土壤对水资源的蓄积能力。
3幼树抚育管理
完成苗木栽植后,需要根据种植情况进行适宜的抚育工作。良好的抚育工作可有效减少区域内的灾害情况、降低干旱发生率,因此需要将造林技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升造林抗旱性。同时,提升林木品种的成活率、发育速度。为有效提升林木的成活率,需要对幼苗进行统一管理,在栽植初期需要对其进行修枝处理,促进缓苗期幼苗迅速生根发芽、提升生长速度与质量。在林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林木的具体生长环境、实际发育情况等确定科学的抚育管理计划与措施,不断优化林木的成长环境。主要措施包括:幼林管理、除草松土等,通常需要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在三年内进行2~3次除草,造林第二年,及时调查苗木成活率并适时补植。在起苗后受裸根幼苗根系生长自然条件的限制,极易发生枯死现象,为了缓解根系发育过细的问题,需要优选苗木,选择根系发达的壮苗,保证种植过程中可充分吸收土壤营养物质,有效吸收水分,进而保证苗木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栽植苗木过程中,要坚持随起苗随栽植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苗木根系水分蒸发的可能性。
4有效的技术措施
4.1采用容器苗造林
在干旱地区进行苗木种植时,常见的为使用容器苗技术进行造林,在土地贫瘠的浅山区效果显著。为保证贫瘠土地、沟坡、梁峁等低质土壤中的树苗成活率,降低种植经济损失,控制苗木生长质量,需要及时采用容器苗技术。在干旱地区常见的容器苗技术品种为油松、樟子松、侧柏等,通过容器苗技术改善抗旱造林情况,实施技术改革,提高树苗成活率。通常情况下,容器苗种植裸根苗成活率远高于普通树木成活率,有实践数据证明采用容器技术种植成活率明显提升,利用容器可保证根系的完整性,有效缩减种植时的缓苗耗时,促进苗木更早进入良好的生长状态,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其生长。
4.2采用覆膜造林技术
林业种植需要充分覆膜技术,提高抗旱造林技术的有效率,增加林木成活率,采用覆膜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有效减低林木枯死率。应用覆膜技术处理后的土地,土壤湿度有所改善,可控制根系蒸发率,并有助于提升苗木生长发育的温度。
利用覆膜技术,将苗木控制在相对高温、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利用此方式大大提高林木种植成活率,保障林木种植质量。
5贮存水资源
实施开展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时,需要重点解决水资源问题,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水资源供给方式有两种:一是对水资源应用保水剂,利用新型高分子树脂材料,在保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促进水资源的充分吸收,当水资源呈现饱和时,可在土地中利用水资源,保障短时间内苗木水分充足,满足其生长所必需的水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方式为应用覆膜技术,通过对苗木覆膜,有效控制并减少水分蒸发率,保障土地水分减少流失,最大限度地保证苗木生长所需水资源,控制幼苗时期的蓄水量,为苗木生长提供水分保障。
6造林密度与林分结构
为充分建立林木可抗旱的空间,促使抗旱林形成良好的生长结构,需要根据林木具体生长情况,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为苗木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吸收空间。例如:干旱地区需要根据土壤缺水情况适宜选择稀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土壤含水量适当采用混交林进行种植,常见的混交林类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同时要结合种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苗木株距、调节行距,促进并增加林木吸收土壤营养物质,保证林木光照充足。
7加强对造林模式及技术的创新
不断的进行创新能够提高造林的抗旱效率,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在研究造林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种植的根本目的上进行研究,例如在沙城暴较多的地区,如何去造林才能有效的防止沙尘暴带来的危害,通过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实现造林模式的创新。此外,加强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刻不容缓,先进的技术能够提高造林的效率,并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对造林目的的实现更有帮助。由此可见,为了保证抗旱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造林模式以及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8结语
林业工程建设利国利民,为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有效分析林业抗旱技术是必要的,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引入更加完善的技术措施,确保林业工程建设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冰.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31):127-128.
[2]张新彬.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研究,2018(02):94.
[3]高年勇.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2017,3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