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教结合,品味名著

导教结合,品味名著

程时香陕西省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邱新勇陕西省岚皋县教育体育局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有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阅读即为本。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新课程设置“名著导读”,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时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由于“导读”中一个“导”字,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虽然教材有明确的线路,分成了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思考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案。可是总不尽人意,当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学生的学习很紧张,虽然新课程把自由个性、主体要求给了学生,但学习的繁重还是不可避免,因而从时间上还是不能有机分配,学生不会把时间放在厚重的名著之上。

二是名著的内涵太深。名著大多跨越时间长、空间广,内容主体涵盖宽,虽有前面的“介绍”和“分析”,但作为一部名著,经典往往和凝练相应,学生还是不知从何读起的,因而出现“读”与“不读”没有很多差别。

三是老师的态度听之任之。一方面老师强调名著的重要性,认可名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时间的紧张、课程的压力使得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是亦步亦趋,完全由学生的兴趣去完成,导致学生的“读”也是流于表面化、浅薄化。

种种原因使得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把“导”和“教”高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名著导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准确把握“导读”的时机和内容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1.发动学生推介

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3.借助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4.把握导读时机

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了。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二大胆创新“导教”结合,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首先,老师要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行的,老师要有“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大功告成,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比如我在教记叙文描写人物时就把《家》中写梅表姐的文字放进来,特别是写梅“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婉的皱纹”这一句,进行了分析,并且说在《家》中这句出现了多次,在梅出现之时、微笑之时、痛苦之时、死亡之时都写到这一句,我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了解写人的魅力所在,还进一步说明文学作品的美在哪里体现。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什么是文学之美,从而学生就能很好理解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泪、巴金笔下自己的心痛”了。

再次,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最后,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名著虽然很深奥,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陌生的,新课程设立的十部名著有很多同学都读过,而且这些同学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的。如果老师一概而论就会让“读过了的”觉得“无趣”,“没读过的”觉得“无果”,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这种现有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这种个人兴趣上升到集体的兴趣,可以先调查,知道哪些学生读过,哪些学生没读过,哪些地方兴趣大,哪些地方兴趣不大;然后再让读过的同学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形成文字,与没读过的学生交流,这样一方面读过的同学增加了新兴趣点,另一方面没读过的同学找到了兴趣点,慢慢地个性变成共性,“集体兴趣”就出来了,当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上升了的时候,名著的味就会出来,老师再加以点拨,真可谓是画龙点睛。

走进名著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老师的使命,更是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需要。只有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名著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名著的最大受益者。

〔责任编辑:高照〕

标签:;  ;  ;  

导教结合,品味名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