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

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

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以这种理论为代表的后现代身份观念的发展与当代意义。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主要来自巴赫金的小说话语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巴赫金对长篇小说话语的研究暗示了故意的话语杂交所隐含的抵抗力量;而拉康所强调的自我的形成对他者的依赖的观点,可以用来质疑那种认为在殖民主义情境下权力完全为殖民者单方面垄断的看法;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证明词语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这也暗示了依赖于表征而存在的身份不能完全封闭和固定自身。综合这些思想芭芭创造出了自己的“杂交性”概念,并把它运用于殖民主义情境中,指出了被殖民者改写、转译和杂交化殖民者文化的可能性以及这种策略的抵抗功能。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作为绪论介绍了论文涉及的范围、意义、研究现状、背景、文化研究中身份的维度以及身份的概念化。第二章主要梳理霍米·芭芭“杂交性”概念的理论源流:从“杂交性”如何由最初的人种学意义被巴赫金转用于长篇小说的话语分析,再到芭芭对它进行的文化政治学意义改造。第三章对作为芭芭整个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作为论文的核心,对芭芭的三篇关于杂交性的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第六章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入手考察民族文化身份的性质,并结合斯图亚特·霍尔、安东尼·吉登斯、大卫·哈维以及阿帕杜莱等人对于晚期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论述,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衰落和“杂交性”身份出现的意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以保罗·吉尔罗伊的《黑色的大西洋》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为例,考察了“杂交性”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具体批评实践。最后一章结合吉尔伯特、阿赫默德和德里克等人对芭芭“杂交性”为代表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批评来审察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探讨当今以左翼政治经济学批评为代表的革命主义思想与以后现代、后殖民话语分析批评为代表的改良、保守主义思想之间的张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论文涉及的范围、意义、研究现状
  • 第一节背景
  • 第二节身份文化身份文化研究
  • 第三节主体的观念史及后现代身份理论概观
  • 一、三种主体观
  • 二、表征、表演与僭越:后现代身份理论概观
  • 第二章 杂交性概念探源
  • 第一节人种学的杂交性
  • 第二节语言学中的杂交:巴赫金的话语杂交理论
  • 第三节芭芭对“杂交性”概论的文化政治学改造
  • 第三章 霍米·芭芭“杂交性”概念的理论背景
  • 第一节芭芭与精神分析理论
  • 一、萨义德《东方学》的问题
  • 二、拜物教(fetishism)中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与殖民主义的类型化
  • 三、拉康:主体身份中的他性及自我对于他者的欲望
  • 第二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芭芭的杂交性概念的提出
  • 第一节作为奇迹的符号(上)
  • 一、树下的问难
  • 二、作为奇迹的符号
  • 第二节作为奇迹的符号(中)
  • 一、殖民话语的内部矛盾与分裂
  • 二、透明性话语与矛盾心理
  • 第三节作为奇迹的符号(下)
  • 第五章 杂交性概念的具体化与扩展
  • 第一节杂交性的具体化
  • 一、“模拟”概念的渊源
  • 二、模拟中矛盾情感与抵抗
  • 第二节概念的扩展
  • 一、转译与协商
  • 二、文化差异反对文化多元主义
  • 第六章 民族文化身份及全球化
  • 第一节解读民族文化身份
  • 一、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文化身份
  • 二、解构民族文化:身份与差异
  • 第二节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的杂交性
  • 一、晚期现代性的时空关系与民族身份受到的挑战
  • 二、晚期现代性的个人认同
  • 三、全球化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复杂后果
  • 第七章 杂交性理论的批评实践
  • 第一节《黑色的大西洋》
  • 一、黑人身份:跨越国界进行的流动的建构
  • 二、杂交化:从黑人的立场重读现代性
  • 第二节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
  • 第八章 杂交性概念批判
  • 第一节吉尔伯特对于芭芭的批评
  • 一、对精神分析的运用
  • 二、二元对立的再次复制?
  • 三、抵抗与能动性的问题
  • 第二节来自左翼的批判
  • 一、阿赫默德的激进批评
  • 二、德里克:“杂交性”概念的意识形态性及其拯救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我之器,日本匠人文化及其借鉴[J]. 杭州(我们) 2016(03)
    • [2].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 科技视界 2018(29)
    • [3].泰国“后现代”电影《鬼妻的丈夫》[J]. 世界文化 2018(07)
    • [4].绘画语境下的“做”与“写”[J].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1)
    • [5].新媒体传播中的“后现代”特征[J]. 电视指南 2017(07)
    • [6].后现代语境下的穿越剧解读[J]. 电视指南 2017(15)
    • [7].寻求一种建设性后现代城市[J]. 赤子(上中旬) 2015(08)
    • [8].文献摄影——从现代到后现代[J]. 明日风尚 2020(09)
    • [9].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班级管理转向[J]. 江苏教育 2017(23)
    • [10].后现代的视觉幻象与形象工业[J]. 文化研究 2016(02)
    • [11].“泛审美”视阈下的中国都市电影形态[J]. 思想与文化 2016(02)
    • [12].后现代的诗[J]. 优品 2017(03)
    • [13].诗学札记[J]. 朔方 2017(04)
    • [14].西方历史语境中的“感性”探析——论感性的禁锢与狂欢[J]. 赤子(下旬) 2016(11)
    • [15].刍议《坠落的人》的后现AI写作作技巧[J]. 芒种 2017(06)
    • [16].新媒体影像的艺术特征研究[J]. 知识文库 2017(14)
    • [17].人类遗迹[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7(09)
    • [18].病愈宝宝的“后现代”生活[J]. 时尚育儿 2013(02)
    • [19].后现代[J]. 晚报文萃 2009(12)
    • [20].怎么弄都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J]. 画刊 2008(11)
    • [21].“后人类时代及其状况”专题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2].从现代到后现代:浅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 美术观察 2020(07)
    • [23].“后现代”内涵与前景构想[J]. 外国美学 2013(00)
    • [24].后现代风暴中都市艺术家的主体迷思[J]. 美术观察 2014(03)
    • [25].后现代营销与现代营销的比较研究——基于4Ps的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5)
    • [26].欧美的后现代营销[J]. 销售与市场 2008(11)
    • [27].浅析后现代企业的文化与品牌管理[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4)
    • [28].艺术传媒中的后现代怀旧印象——以《辛普森一家》为例[J]. 今传媒 2018(02)
    • [29].对话的魅力——后现代心理教练技术[J]. 小学时代 2019(19)
    • [30].后现代“误构”模式与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 教书育人 2009(15)

    标签:;  ;  ;  ;  ;  

    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