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开百泽

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开百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屯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有利目标

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文献综述

开百泽[1](2015)在《乌尔逊凹陷南部南屯组圈闭识别与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逊凹陷南部主要包括乌南次凹、巴彦塔拉构造带两部分。由于受到乌西断裂带的影响,整个乌南次凹呈现出典型的箕状断陷的构造形态,而巴彦塔拉地区为典型的走滑拉分构造。圈闭作为油气聚集的场所,在研究区内对南屯组进行圈闭的识别对勘探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结合测井特征,将南屯组划分出2个3级层序,8个4级层序,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完成了T22反射层、T22-1反射层、T22-2反射层、T23反射层、T23-1反射层、T23-2反射层、T23-3反射层、T23-4反射层、T3反射层等九个反射层的追踪对比解释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9个反射层的构造图。以构造图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相关理论,在南屯组各4级层序顶底面的构造图上完成南屯组的构造圈闭识别工作,总结构造圈闭的分布规律以及南屯组区域构造特征。岩性圈闭的识别工作主要以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分频、迭后地震反演以及沉积相研究为基础进行的。首先通过沉积相分析,确定南屯组二段砂岩发育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模式,然后通过属性分析、地震分频对砂岩进行定性预测,对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有一个大致概念。最后应用地球物理反演识别出南屯组二段各个4级层序的砂岩分布特征,确定砂岩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砂岩泥岩的接触关系,寻找砂岩尖灭点,对岩性圈闭进行识别与描述,总结岩性圈闭分布的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南屯组断层分为早期断层与晚期断层两大类,其中早期断层为控陷断层,走向多为近南北向,而晚期断层大多是南屯组沉积时期形成的断裂,主要为北北东走向。南屯组的构造圈闭类型主要是断块以及断鼻两种类型为主。南屯组内部各4级层序的沉积相主要是扇叁角洲以及湖泊相沉积环,其中扇叁角洲相分布范围广泛,为研究区内储集层砂岩发育优势相。最后依据沉积相图、沿层地震属性图、地震分频沿层水平切片与砂岩厚度图,认为南屯组二段的岩性圈闭类型主要是地层上倾尖灭圈闭。最后综合分析了乌尔逊凹陷南部南屯组地层的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结合构造圈闭以及岩性圈闭的识别工作,寻找南屯组二段油气聚集有利区,为南屯组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利信息。(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4)

龚永杰[2](2012)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4种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藏的形成时期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距今11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在100~92 Ma,此时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始于青元岗组沉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王江[3](2011)在《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南地区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箕状断陷南部,东部以近单斜的形式向巴彦山隆起过渡,西部与嵯岗隆起相连。从成藏条件看,乌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有效烃源岩面积445km~2,平均厚度365m,乌东斜坡带整体为一单斜,顺向断层发育,同扇叁角洲和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配合具有形成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条件,成藏条件有利。本论文从乌尔逊断陷勘探的复杂性出发,立足乌南富油洼槽,重点围绕乌东斜坡带,以层序地层学、坡折带分析、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层序地层建立等时格架,应用3D地震解释、3D可视化、波形聚类和储层反演等技术对乌尔逊断陷的复杂构造、沉积特征、岩性体进行精细解释与刻画,总结断块-岩性、岩性油气藏发育特征、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明确了乌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指出勘探主攻方向应由构造油藏向构造-岩性油藏转变,提出一套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纵向细分层、横向精细对比的创新性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扇体刻画与储层精细预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联合技术系列。通过系统研究认为:(1)地震资料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层拉平技术实现了叁维可视化扇体的变地震时窗和小地震时窗等时刻画,解决了等时窗地震属性刻画的穿时问题,使刻画的地质体具有同时代的地质内涵;(2)通过“坡折带”划分和沉积条件分析,首次建立了乌南地区南屯组沉积、成藏模式,认为乌东斜坡带由叁级坡折组成,沿二级坡折带发育的辫状河叁角洲前缘砂体为最有利油气藏发育区,油源、有利相带以及沟通源岩与储层的运移通道叁者间有利匹配是独立复杂生油小洼槽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3)乌东斜坡带是乌南地区主要的聚油单元,构造-岩性油藏是其主要的油藏类型,油气主要沿“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分布,既具有“叁面”控藏的特征;(4)乌南次凹油气主要通过纵向运移、侧向运移、复式输导叁种运移模式由西向东运移,乌东斜坡带主要以侧向运移和复式输导为主;(5)通过对原盆地发育和迭加改造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乌南地区南屯组等层序发育期的古构造格架,认为乌东斜坡带南屯组沉积时期古构造面貌控制着盆地的沉积相带、主要物源体系;南屯组末期构造反转改造形成的古背斜控制着油气分布,即多期构造活动形成迭加改造的古地貌控制着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成果与勘探生产紧密结合,2008-2010年配合部署探井27口中13口获工业油气流,配合部署了17口评价井,整体提交4012.91×104t的石油探明储量,而且还具有剩余3000-4000万吨石油预测储量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魏海鹏[4](2011)在《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组、南屯组精细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内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体是由南北向的乌西断层带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本次研究区为乌尔逊南部地区(乌南),在乌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带有乌西断阶构造带、乌南洼槽、巴彦塔拉走滑断裂构造带以及乌东斜坡构造带,研究层段是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地层,主要研究内容是目的层段油层组精细对比。首先根据岩芯、测井相及地震相研究,识别出研究层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以及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主线,对层序关键界面进行识别,从而完成骨干探井叁级层序划分,其中铜钵庙组划分为一个叁级层序SQt,上覆南屯组划分为SQn1及SQn2两个叁级层序。通过覆盖全区的骨干大剖面进行叁级层序划分与对比,建立起联系乌南各构造单元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地层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各层序内体系域变化。研究层段“油层组”级别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叁级层序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岩芯、测井及叁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识别出相当于油层组级别的高频旋回,对乌东斜坡带油田油层组进行划分(相当于四级旋回)与对比。层序SQn2以最大湖泛面F3为界,划分为n21油组与n22两个油组;层序SQn1总共划分出n11、n12及n13叁个油组,分别对应于四级旋回的最大湖泛位置;层序SQt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t1与t2两个油组。在油层组约束下通过A/S比值控制下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动力学响应分析并识别高级次时间界面,在油田开发区内制定小层划分方案并进行剖面对比,最终建立乌东斜坡带油田小层划分格架。在油层组统层成果的基础上,用各油层组地层等厚图描述各油层组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在油田小层划分对比成果的基础上,绘制各油层组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图来描述各油层组地层缺失、剥蚀厚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董焕忠[5](2011)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近年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其油气来源、成因机制及资源潜力倍受关注。系统油-油对比、油源对比表明,乌尔逊凹陷南部(简称乌南)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相似,南屯组原油的成熟度稍高于大磨拐河组,但均属于成熟原油,并且这两个层位的原油均主要来自南屯组烃源岩。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不具伴生性,以及储层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原油成熟度变化表明,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时期晚于南屯组油藏,为南屯组古油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乌南原油具有"两期成藏、早聚晚调"的成藏特征,在伊敏组沉积中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遮挡聚集在同层的储层中;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抬升回返,乌南次凹发生褶皱式反转作用,东翼断层活动强烈,南屯组油藏破坏,原油被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故大磨拐河组油主要富集在反转构造上。(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郭豫宾,邱扬帆[6](2010)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构造样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复杂迭合盆地。本文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研究区,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南部构造样式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除具有断陷盆地的大多数构造样式,发育各类正断层、正断层组合及正断层相关褶皱外。同时,乌尔逊凹陷又带有张扭性质并遭受挤压反转,还发育大量似负花状构造和挤压构造样式。在对已有的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认为海拉尔盆地是大兴安岭山脉西部极具储油气的盆地构造,是大庆油田油气资源重点勘探的外围盆地。而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块,是极具有油气资源潜力的储油构造。(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5)》期刊2010-10-17)

齐仁理[7](2010)在《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北部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本论文以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最新叁维地震资料以及构造特征为研究内容。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指导针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开展精细的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准确的鉴别、追踪区域不整合界面,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应用新方法建立研究区叁维空间速度场,实现连续变速成图。并对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从地震剖面与新构造图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厘清盆地各演化阶段的控陷、控带断裂展布;分析各种构造样式并选取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研究,以及研究区内构造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依据研究区的叁个重要的地震反射界面T_5、T_(22)和T_(04)所代表的重要不整合面,研究区可将盆地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换构造层、坳陷构造层3大构造层。区域构造特征整体在断陷期表现为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特征。研究区北部构造形态的发育主要受乌西断裂控制;南部地区主要受巴彦塔拉断裂带控制。北部为一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南部巴彦塔拉断裂控制区表现为一西南断北东超的箕状断陷特征。地层分布总体上具有东薄西厚,南部厚北部薄的特征。构造样式以伸展构造为主兼有扭动构造,伸展构造样式可以细分为陡坡带:铲式扇、滚动背斜构造样式;与缓坡带:断裂坡折带、反向断阶带、同向断阶带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乌西断裂断陷期扭动构造带以及研究区南部巴彦塔拉扭动构造带。构造发育史分析表明,研究区共经历了强烈断陷期、断坳期、断坳萎缩期与坳陷期四个阶段。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复合油藏是研究区主要的油藏类型,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本区油气主要聚集在成熟烃源岩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构造高部位。断裂在本区既起到了遮挡作用又起到良好的通道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0-06-10)

侯璐[8](2010)在《乌尔逊凹陷南部下白垩统铜钵庙—南屯组储层特征及物性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对已收集资料统计、整理基础上,通过对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做面孔率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明乌尔逊凹陷南部下白垩统铜钵庙—南屯组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确定其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共生序列、成岩相、成岩阶段、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总结储层物性特征,探讨成岩作用、沉积相及高岭石形成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压实作用使得原生孔隙不断减少,相应的砂岩的原始孔隙度逐渐降低,渗透率也随着埋深的增加不断降低,溶蚀溶解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沉积相方面,扇—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扇—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强,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高岭石与孔渗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孔隙度之间呈正相关性,与渗透率之间呈负相关性,高岭石含量高的地区物性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5-01)

张明学,胡薇薇,杜亚峰,魏玉荣[9](2010)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地震特征,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展开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湖泊相和叁角洲相,其中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两个亚相,叁角洲相发育叁角洲平原和叁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叁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砂体发育,其中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最为发育,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09期)

刘淑芬,张明学,文瑞霞,刘伟伟,张新[10](2010)在《乌尔逊凹陷南部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勘探远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大磨拐河组进行了层序分析,识别出二级层序界面,首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分析了层序内叁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特征。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分析,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油气分布特点,在有利的构造配合下,指出了工区发育的四种油气藏类型。(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09期)

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应用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4种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藏的形成时期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距今11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在100~92 Ma,此时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始于青元岗组沉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参考文献

[1].开百泽.乌尔逊凹陷南部南屯组圈闭识别与描述[D].东北石油大学.2015

[2].龚永杰.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J].世界地质.2012

[3].王江.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4].魏海鹏.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组、南屯组精细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5].董焕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机制[J].石油学报.2011

[6].郭豫宾,邱扬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构造样式研究[C].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MSE2010)(Volume5).2010

[7].齐仁理.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

[8].侯璐.乌尔逊凹陷南部下白垩统铜钵庙—南屯组储层特征及物性的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2010

[9].张明学,胡薇薇,杜亚峰,魏玉荣.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10].刘淑芬,张明学,文瑞霞,刘伟伟,张新.乌尔逊凹陷南部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勘探远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标签:;  ;  ;  ;  

乌尔逊凹陷南部论文-开百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