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选择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缘川滇微地块中西部宁蒗地区古新统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滇缅泰地块东部思茅褶皱带中西部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湖相沉积地层和古新统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以此探讨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下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缘地壳变形和动力学过程。对川滇微地块宁蒗地区(26.9°N,100.8°E)古新统宁蒗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古地磁研究,从19个采点得到了稳定的高温剩磁分量:D=17.7°,I=47.8°,α95=5.3(地层校正后),此高温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上通过了McElhinny/McFadden’s褶皱检验,表明其为褶皱前形成。结合前人的研究数据表明自早白垩世以来川滇微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纬向位移。古地磁结果还显示,伴随着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运动,川滇微地块内部发生了约9.6°的顺时针旋转。通过对于本区内主要断裂走滑性质的研究,我们认为相对于川滇微地块内部,伴随着绿汁江断裂的运动,其附近区域又发生了一定数量的顺时针旋转。除此之外,川滇微地块的变形仍然以一个刚性块体整体发生旋转为主。对川滇微地块西北部程海断裂附近的宁蒗地区古新统宁蒗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磁组构研究,沿战河-西布河布置了22个采点(287块样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四种磁组构类型,分别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以及介于上述两者之问的两种过渡型磁组构。研究区西侧(采点1-9)K1轴优势方向为近NNE-SSW方向,东侧(采点13-22)K1轴优势方向则为近S-N向,K1轴方向的突然变化可能与研究区内的隐伏断层活动有关。另外,磁组构也可以很好判断断层所夹持块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将两组K1轴优势方向经过旋转校正之后,发现研究区内中-晚始新世时古应力方向为近E-W向,该应力方向主要与新生代印/亚碰撞有关。此外,E-W向的古应力场明显不同于现今的近S-N向的应力场方向,这可能与印/亚碰撞后青藏高原从前期的挤压缩短阶段进入到后期的E-W向伸展阶段有关。对滇缅泰地块思茅盆地中西部景谷地区早白垩世与古新世沉积岩的古地磁研究得到了稳定的原生剩磁分量,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其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与赤铁矿。在将所有前人在滇缅泰地块和印支地块得到的古地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推断兰坪—思茅盆地内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挤压,结果造成盆地内不同地区旋转量发生了变化,各地区相邻采点旋转量的不同可能与附近小断裂的后期运动有关。通过总结前人在滇缅泰地块与印支地块得到的岩浆岩和变质核杂岩的出露情况以及大型断裂的走滑历史,在结合古地磁结果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为:自印/亚碰撞以来,滇缅泰地块和印支地块演化不同步,两者的构造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内构造演化的动力学原因也不完全相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古地磁论文; 川滇微地块论文; 滇缅泰地块兰坪思茅盆地论文; 构造旋转论文; 纬向移动论文; 构造演化论文; 白垩纪论文; 古近纪论文; 磁组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