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高粱品种“河农16”抗蚜的理化特性及抗性基因定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常金华
导师: 申书兴,马峙英
关键词: 高粱,抗蚜性,抗蚜遗传,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分子标记
文献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类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蚜虫是危害高粱生产的重要害虫,同时也给其它作物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直接或间接地给高粱等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在选育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如能明确其抗性机理,进而定位和克隆抗性基因,对高粱及其它广受蚜科害虫危害的农作物、园艺作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我们自己选育的优质高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高粱保持系TX623B、3197B 以及几个恢复系为材料,从叶片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与高粱的抗蚜性有关的理化特性,以抗蚜品种“河农16”与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种及其分离F2世代为材料研究了抗蚜性的遗传特点,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及RAPD方法寻找了与高粱抗蚜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高粱抗蚜的理化特性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材料TX623、TX622、3197B、恢复系“千三”、晋五及其与“河农16”组配的杂交种的组织结构及感虫前后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高粱品种“河农16”的抗蚜特性。 1.高粱抗蚜品种“河农16”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材料小,叶片薄,叶片颜色浅,表面相对反光强度大,植株叶片的这些物理性状与抗蚜性存在相关性。 2.接种于不同品系上的蚜虫培养试验表明,不同的抗性材料对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河农16”叶片表面,蚜虫的生长状况与饥饿表现一致,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3.蚜虫在不同品系叶面的取食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蚜虫在“河农16”表面不能定居,取食位置不能固定,表现为取食困难。初步认为蚜虫在“河农16”叶片表面,因饥饿而停止发育。 4.不同品种系感虫前后生理生化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各品系接虫后酶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在不同材料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它感蚜材料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供试材料的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材料中表现稳定,感虫材料中酶活性上升速度快,说明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相关性。高粱PAL酶活性的高低可作为筛选抗感材料的辅助指标。 5.不同材料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各供试品系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在抗感品系间无规律性变化,认为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对
论文目录:
第一部分 “河农16”抗蚜的理化特性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 农业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2 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2.1 植物的抗虫机制
2.1.1 取食源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2.1.2 植物的抗虫性
2.2.植物抗蚜机制的研究进展
2.2.1 植物的组成型抗蚜性
2.1.2 植物的诱导抗蚜性
第二章 “河农16”抗蚜的理化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高粱抗蚜性鉴定
1.2.2 高粱叶片物理特性的分析
1.2.3 生化特性分析
1.2.4 植物气味对蚜虫行为影响的测定
1.2.5 蚜虫在植物叶片表面取食行为的观察
1.2.6 蚜虫生长发育行为的观察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抗蚜性鉴定
2.2 高粱叶片物理特性与抗蚜性的关系
2.2.1 叶片蜡质含量与抗蚜性的关系
2.2.2 高粱叶片的表面结构与抗蚜性的关系
2.3 高粱叶片的显微结构特性与抗蚜性的关系
2.3.1 不同品系高粱叶片厚度的比较
2.3.2 不同品系高粱叶片表皮细胞特性的比较
2.4 高粱叶片颜色与抗蚜性的关系
2.5 高粱叶片表面的光学特性与抗蚜性
2.6 光照对蚜虫趋性的影响
2.7 不同品系的生化特性分析
2.7.1 不同品系感虫前后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2.7.2 不同品系感虫前后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
2.7.3 不同品系感虫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
2.7.4 不同品系感虫前后的营养物质分析
2.7.5 不同品系单宁含量的比较
2.8 植物气味对蚜虫行为的影响
2.8.1 抗虫品系的屏蔽效果
2.8.2 不同品系对蚜虫的引诱效应
2.9 蚜虫在不同品系叶片表面的活动比较
2.10 蚜虫在不同品系叶片上生长发育的比较
3 讨论
3.1 植株的物理结构特性与抗蚜性
3.2 叶片表面的光学特性与抗蚜性
3.3 挥发性气味与蚜虫的选择行为
3.4 高粱的生理生化特性与抗蚜性
3.5 与抗蚜相关的各因素间的关系
3.6 明确高粱抗蚜的理化机制的意义
4 结论
4.1 高粱物理结构与抗蚜性
4.2 高粱的生理生化特性与抗蚜性
4.3 蚜虫的生长及取食行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河农16”抗蚜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第一章 引言
1 分子标记在高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1 高粱分子图谱的构建
1.2 高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分子标记在高粱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2 高粱抗蚜性的遗传研究
第二章 “河农16”抗蚜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抗蚜性鉴定
1.3 抗蚜基因的遗传分析
1.4 抗蚜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1.4.1 分离群体的构建
1.4.2 DNA的制备
1.4.3 技术路线
1.4.4 SSR标记和定位
1.4.5 抗蚜基因的AFLP分析
1.4.6 抗蚜基因的RAPD分析
1.5 抗蚜基因连锁图的构建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抗蚜基因的遗传
2.2 抗蚜基因的SSR分析
2.2.1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2 连锁标记的筛选
2.2.3 抗性相关的SSR标记连锁分析
2.3 抗蚜基因的AFLP分析
2.3.1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AFLP引物的筛选
2.3.2 抗性相关的AFLP标记连锁分析
2.3.3 获得的SSR标记、AFLP标记在F_2群体中的分离
2.4 抗蚜基因的RAPD分析
2.5 抗蚜基因连锁图的构建
3 讨论
3.1 高粱抗蚜基因的遗传
3.2 高粱蚜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3 抗蚜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的意义
3.4 关于分子标记定位方法的认识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8-10
参考文献
- [1].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2(t)的克隆[D]. 谭明谱.华中农业大学2004
- [2].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定位和聚合效应分析[D]. 胡杰.华中农业大学2013
- [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及表达分析[D]. 王大刚.南京农业大学2010
- [4].大豆花叶病(SMV)抗性基因鉴定、分子验证、基因聚合与表达研究[D]. 李得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5].云南稻三磅七十箩抗稻瘟病基因分析[D]. 朱永生.华中农业大学2003
- [6].小麦AvS/Yr8中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8和HTAP抗性基因的分子作图[D]. 赵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 [7].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与分子定位[D]. 任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
- [8].蒺藜苜蓿抗蚜虫的遗传分析[D]. 郭素敏.南京林业大学2011
- [9].基于籼稻全基因组剖析抗性基因的结构及其分布特点[D]. 张晓峰.浙江大学2004
- [10].糯玉米抗烟嘧磺隆基因的定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胡海军.沈阳农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高粱与苏丹草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 詹秋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
- [2].春小麦抗麦长管蚜基因的定位[D]. 胡秉芬.甘肃农业大学2009
- [3].小麦抗蚜生化机理和G蛋白在离体昆虫细胞系中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D]. 陈巨莲.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 [4].小麦族种质资源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及生化抗性机制研究[D]. 李庆.四川农业大学2002
- [5].亚麻荠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抗性及机制研究[D]. 邓曙东.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分析定位及分子标记[D]. 马贵龙.沈阳农业大学2003
- [7].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 高树仁.吉林大学2005
- [8].高粱、玉米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探讨及高梁异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 仪治本.山西农业大学2004
- [9].蚜虫取食诱导小麦抗性的分子机制及对蚜虫行为的影响[D]. 祝传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10].高粱、玉米苗期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的比较研究[D]. 邵艳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标签:高粱论文; 抗蚜性论文; 抗蚜遗传论文; 过氧化物酶论文; 多酚氧化酶论文; 苯丙氨酸解氨酶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