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信息化施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隧道信息化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1](2019)在《隧道工程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必要强化隧道工程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基于此,简述了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含义,探讨了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中隧道支护结构调整、隧道涌水量计算、隧道长度及断面尺寸的确定等内容,并介绍了信息化施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有效保障了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提高了隧道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9年14期)
苟朝勇[2](2019)在《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思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仪器管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思路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提高监控测量有效性,为之后施工提供指导和帮助,维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能够顺利有效开展。(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05期)
赵军,周跃峰[3](2018)在《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带信息化施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隧道的实际工程地质状况,采用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钻孔等方法,及时准确地反馈施工信息,调整施工方案,有效地指导施工,从而使施工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该隧道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成功地穿越长达322m的软弱破碎带。这证明了信息化施工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杨思博[4](2018)在《基于信息化施工的软岩隧道变形特性与支护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发展迅速,逐渐向着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多变的西部山区发展,隧道工程遭遇越来越多的工程难题,其中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的隧道大变形问题是近年来最为棘手的隧道工程问题之一。本文以渭武高速木寨岭特长隧道的2#斜井为工程依托,以岩土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以有限差分法为原理的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相对比验证的方法,对高地应力软岩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变形特性与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木寨岭隧道2#斜井的现场实测项目,总结其变形特点为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变形时间长。高地应力软岩为其内因,工程扰动力为其外因,且施工工序的衔接对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隧道仰拱应及时封闭成环。(2)通过数值模拟剪胀角从0增加到18(隧道围岩内摩擦角一半)的不同工况,都表现出洞室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都随着剪胀角的增加而增加,且能够与现场的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证明剪胀角是影响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3)通过恒定剪胀角和剪胀角模型两种数值模拟的结果互相印证,得出剪胀角对于隧道围岩塑性区厚度增加影响明显,证明挤压性围岩大变形和塑性区厚度增加是紧密相连的,为控制变形采用加长加强锚杆等支护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4)采用抗拉强度为850MPa的加强加长锚杆后,无论是洞室变形还是支护结构受力以及塑性区厚度相比现场工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表明加强加长锚杆是控制软岩隧道大变形的一种有效手段。(5)当锚杆从4m增加到10m时,洞室变形、支护结构受力、塑性区厚度改善效果变化最为明显;当锚杆从10m再增加到20m后,各种数据的变化趋势都逐渐趋缓。因此从技术经济性和现场施工效率的角度考虑,给出木寨岭隧道2#斜井采用10m长,抗拉强度为850MPa的Φ25加强锚杆的工程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2)
和士丹[5](2018)在《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隧道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其信息化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确保隧道信息化施工效果良好性,全面提升其施工管理水平,降低项目施工风险,则需要注重其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使用。在该技术作用下,能够为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地质灾害的分析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使得项目施工质量能够得到可靠保障,提高隧道施工效率的同时消除其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此,本文就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8年05期)
吕庆海[6](2017)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信息化施工综合技术研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具有交通量大、路面质量好等优点,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具体情况,就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工艺技术进行探究讨论,仅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郭威[7](2017)在《高地应力区隧道信息化施工与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我国铁路隧道工程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在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南部地区多为山岭地带,地质环境条件相应比较复杂,在铁路隧道修建过程中时有遇见一些地质灾害,比如塌方、围岩变形等,这些地质灾害将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在铁路隧道修建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施工并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这对隧道安全施工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丽香铁路长坪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该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风险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高地应力区隧道TSP超前地质预报的发展现状、现场监控量测、地应力测量以及贝叶斯网络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2)简单介绍丽香铁路长坪隧道的工程概况,制定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控量测与T SP超前预报)的方案。进行现场监测和超前预报,根据典型断面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预测模型,预测隧道围岩变形的趋势,通过对TSP预报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一种以TSP预报参数为基础的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使之快速准确的对长坪隧道围岩进行分级,并对长坪隧道典型地段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3)现场采用水压致裂法对丽香铁路长坪隧道进行地应力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分析研究,得出长坪隧道主要以水平主应力为主,Rc/σmax<4,隧道的原始应力水平为极高应力水平。(4)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可知,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以长坪隧道初始应力状态、主要结构面产状、开挖断面、支护强度、支护时机以及围岩级别作为研究因素,构建贝叶斯网络风险评估模型,对隧道修建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施工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得出DK60+760+DK60+640段隧道发生大变形的概率等级为5级。即该段隧道频繁发生大变形,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刘纪峰,杨欢欢[8](2017)在《超近距双线隧道旁穿建筑群的信息化施工风险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轻双线盾构隧道旁穿引起的建筑物沉降,采用FLAC~(3D)对不同施工方案的双线隧道旁穿建筑物引起的地层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对实施的右线隧道变线+左线钢环内支撑+双线花管注浆加固方案的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相关的工程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原方案造成的建筑物差异沉降为26.5 mm,远超其10 mm的控制标准;采用排桩加固或右线变线后左线钢环内支撑和双线花管注浆加固方案均能使建筑物差异沉降满足要求;优化右线盾构参数可减轻对建筑物影响;施工荷载和注浆压力是后行右线影响先行左线受力状态的主要因素,采用实时监测的信息化施工是必要的。超近距离双线盾构顺利旁穿建筑物群,相关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武晓勇[9](2016)在《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中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中项目管理,提出保证组织管理模式的顺利建设,为项目管理奠定有效的理论基础。分析施工监测中项目管理的内容得出,确定监控量测项目和工作量、业主代表与监理工程师责任、现场监控量测人员素质要求、组织优化与信息反馈、监控量测数据处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手段,最后保证施工监测中项目管理能够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6年18期)
杨卓然[10](2016)在《深长富水软弱破碎隧道信息化施工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是未来跨山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跨山岭隧道的需求与日俱增。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勘察设计阶段探测出详细的地质情况难度较大,但利用地质调查、超前地质预报、数值模拟分析、监控量测等手段能够规避施工风险。新奥法的出现使得隧道施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隧道施工进入到动态化过程,而以监控量测为主的新奥法发展到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并重的施工方法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铁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数值模拟、现场监控量测对深长富水软弱破碎隧道信息化施工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西南地区某铁路隧道深长富水软弱破碎段,绘制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流程,构建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开展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研究。通过TSP203plus、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以及超前钻探的综合预报,得到了隧道信息化施工的动态分级。(2)采用大型数值计算软件ANSYS12.0建立了叁维隧道数值模型,嵌入到FLAC3D软件,进行渗流模式下的隧道开挖计算。研究表明,数值计算能够得到隧道在二台阶法和叁台阶法开挖时的围岩力学演化特征、位移变化规律以及塑性区的分布形态,可以指导隧道开挖进行工况优选。(3)采用全站仪对隧道围岩进行监控量测,并选择几种函数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用来预测西南地区某铁路深长富水软弱破碎隧道段的围岩变形情况。通过对深长富水软弱破碎隧道信息化施工进行研究,给施工方案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隧道的施工安全。研究结果对类似的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隧道信息化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仪器管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思路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提高监控测量有效性,为之后施工提供指导和帮助,维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信息化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良.隧道工程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研究[J].交通世界.2019
[2].苟朝勇.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思路分析[J].智能城市.2019
[3].赵军,周跃峰.隧道穿越软弱破碎带信息化施工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4].杨思博.基于信息化施工的软岩隧道变形特性与支护方式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5].和士丹.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讨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
[6].吕庆海.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信息化施工综合技术研究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7
[7].郭威.高地应力区隧道信息化施工与风险评估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8].刘纪峰,杨欢欢.超近距双线隧道旁穿建筑群的信息化施工风险控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
[9].武晓勇.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中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J].交通世界.2016
[10].杨卓然.深长富水软弱破碎隧道信息化施工及工程应用[D].贵州大学.2016